7月22日,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聚變公司”)在上海正式掛牌成立,作為中核集團直屬二級單位,將在我國核聚變領域承擔專項職能,推動加快我國核聚變產業的創新發展,推動能源產業結構變革。
在成立大會上,中國聚變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電氣裝備集團、上海電氣集團、申能集團等在滬單位簽署聚變創新聯合體深化合作協議。中國聚變公司與中核集團、中國石油昆侖資本、上海未來聚變、中國核電、浙能電力、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和四川重科聚變等股東方簽署增資擴股協議。
中國核電(601985.SH)7月22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將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昆侖資本、上海聚變、國綠基金、浙能電力及四川聚變以1.0019元/注冊資本的價格共同向中國聚變公司投資約115億元,認購后者新增注冊資本114.69億元。
根據各方出資情況,中核集團增資后在中國聚變公司持股50.35%、中國核電持股6.65%;中石油集團旗下昆侖資本是僅次于中核系的大股東,出資超30億元、持股20%;上海未來聚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合計持股15%;浙能電力(600023.SH)、四川重科聚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持股5%和3%。
作為前沿顛覆性技術之一,聚變能源有望為人類提供清潔安全的未來能源,被認為是解決人類能源和碳排放問題的一種“終極方案”。它模擬太陽的聚變過程,利用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反應釋放能量。氘在全球海洋中的儲量多達40萬億噸,如果全部用于聚變反應,釋放出的能量足以讓人類無限使用,而且反應產物是無放射性污染的氦,也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
目前,各國競相布局聚變能源新賽道。核能作為美國能源結構的重要支柱,長期占據著無碳能源的“頭把交椅”。2024年,核電貢獻了全美18%的電力供應。歐盟委員會預計,到2040年,歐盟超過90%的電力將來自脫碳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輔以核能。近日,國際原子能機構表示,已約有30個發展中國家正在考慮啟動核電計劃。
在我國,聚變能源研究當前進入工程實踐階段,已建成若干座聚變裝置,個別裝置計劃開展氘氚燃燒、氫硼聚變等試驗研究。1月20日,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新的記錄,首次完成1億攝氏度1000秒“高質量燃燒”,據新華社報道,這次實驗結果標志著我國聚變能源研究實現從基礎科學向工程實踐的重大跨越。
作為我國聚變工程化、商業化的創新主體,中國聚變公司成立后,將重點布局我國核聚變總體設計、技術驗證、數字化研發等業務,并系統建設技術研發平臺和資本運作平臺。
近年來,上海將聚變能源作為前沿科技與未來產業培育的重點方向,先導布局高溫超導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育高水平創新主體和優秀人才團隊。中國聚變公司落戶上海,將有助于深化與各方的合作,促進核聚變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
國泰海通研報指出,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近日來相繼簽訂核聚變的供電協議,表明了核聚變商業化落地以及并網發電正獲得市場廣泛認可,全球核聚變產業已駛入發展快車道。
國金證券也表示,核聚變技術商業化路徑逐漸清晰,全球投資持續加碼,2024年行業累計融資金額超71億美元,行業有望在“十五五”期間迎來資本開支加速周期,相關零部件賽道的訂單有望持續釋放。
世界銀行日前預計,到2035年,發展中國家電力需求將增長一倍以上,需要擴大負擔得起、穩定的電力供應,屆時來自發電、電網和儲能方面的投資將從眼下的2800億美元增加到約6300億美元,分析稱核聚變產業的投資前景會更為明朗。
(經濟觀察網 李強/文)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