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母機被譽為“制造業的心臟”,其技術水平直接關乎國家裝備制造實力。然而,國產工業母機長期面臨“低端內卷、中端爭奪、高端缺位”的困境。如何破局?
7月23日,2025“工業母機+”百行萬企產需對接活動在武漢啟動,人工智能(AI)與工業母機的深度融合成為關鍵議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獲悉,相比于其他制造業強國,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便利的開源大模型資源,這一優勢正在加速國產工業母機的智能化升級。目前,最新的國產智能數控系統和機床已接入大模型,AI賦予了機床自主學習能力。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表示,未來十年是“智能數控機床”發展的關鍵窗口期,中國工業母機產業一定要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集中優勢力量打贏一場智能升級的戰略決戰”。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在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晴 攝
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
數控機床在制造業中被稱為“工業母機”,而數控系統則是控制數控機床的“大腦”。7月23日,湖北省副省長程用文介紹,在今年4月份的國際機床展上,湖北發布了世界首臺集成了AI芯片與AI大模型的“華中10型”智能數控系統。
“華中10型”智能數控系統由華中數控(SZ300161)與華中科技大學聯合研制。此外,還有18家中國機床企業已與華中數控共同研制出了首批20臺智能數控機床(工程樣機)。
具備新一代智能數控系統的機床有何不同?周濟介紹,使用新一代智能數控系統的機床是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基礎上,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機床。
周濟表示,最重要的變化發生在起主導作用的信息系統上。HCPS2.0(人機物互聯系統2.0)中的信息系統增加了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習認知部分,這讓其不僅具有更加強大的感知、決策與控制能力,更具有了學習認知、產生知識的能力,即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
華中數控副總裁萬謙介紹,以往的數控系統使用的是傳統數據分析方法,這就需要人工介入分析,但現在通過自動化記錄加工過程中的正樣本數據,數控系統能夠不斷積累經驗,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這種方式避免了負向樣本(故障情況)的難以獲取、特征不明顯問題。
“原來是‘授之以魚’,但是將來我們的智能數控系統是‘授之以漁’。這個轉變是從數字一代走向智能一代的根本性區別。”周濟表示。
將從四方面完善工業母機產業機制
首批20臺智能數控機床(工程樣機)已然面世,但從樣機到大規模的市場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萬謙介紹,新一代智能數控系統和機床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但要想它變得更“聰明”,還需要終端用戶配合投入資源,共同研發。“汽車下線之后,也需要去馬路上試駕,不斷進行調試和優化。”萬謙表示。
對于國產工業母機的應用,多家終端應用企業在7月23日的活動現場參與了探討。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總工藝師葉波介紹,“十三五”時期前,國產機床在該公司的應用比例較低,但是通過十來年的發展,國產裝備占比提高了許多,“從機床的金額上來講,達到了將近80%”。
但他同時提出,國產機床當前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機床自身的精度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對于裝備智能化的研究有一定的不足等。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透露,工信部將加快完善工業母機產業發展體制機制,重點推進四方面工作:在技術攻關方面,將實施工業母機重大專項,堅持問題導向、場景遷移、中試驗證等思路,支持重點用戶與制造企業擔任雙“鏈主”,以需求帶動產品迭代升級;研發體系建設上,將通過標準引領,推動企業構建“生產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研發格局,形成梯次發展的產品體系;市場主體培育方面,將著力打造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加速產業集聚發展;此外,將加快創新成果轉化,通過開放應用場景推動國產工業母機迭代進程,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