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上班族牽著孩子的手步入社區托管班,當“返鄉”大學生志愿者在課堂里俯身講解,當勞模工匠向孩子們展示技藝……一種由工會主導編織的暑期守護網,正悄然覆蓋東營市的5200余名職工子女。175個托管班陸續開班,這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是“工會組織主導、社會共同參與、多方聯動協調”工作機制在城市土壤中的一次深根實踐。
東營市總工會的托管服務的機制核心在于工會主導下社會資源的精妙整合與多元協同。服務范圍清晰定位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園區、樓宇、街道、社區等場所,優先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雙職工及困難職工家庭子女的托管需求。更可貴的是服務模式的靈活創新——“單位式、社區式、驛站式、市場式”四類模式,如毛細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東營港開發區工會工委依托仙河鎮黨群服務中心,聯合團工委、鎮政府等多部門開設多樣課程;利津縣總工會聯合文苑社區打造新就業形態職工子女專屬的“暖心學堂”;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會工委則采用“社區承辦+送課服務”,巧妙發動勞模工匠、非遺傳承人等力量。此類資源整合智慧,使托管服務既安全規范又豐富多元,讓職工安心、孩子開心。
托管班的意義更在于超越托管本身,成為深化青少年關愛服務、助力全面發展的平臺。今年暑假,河口區“河苗計劃”招募60名大學生擔任兼職教師,將口才、書法、非遺等特色課送入課堂;墾利區總工會通過購買第三方特色課程,為孩子們帶來木工、廚藝及各類運動課程;廣饒縣總工會吸納社區黨員與志愿者,開設科普實驗、急救知識等實踐課。這些課程設計精準回應了青少年成長多維度需求。從東營區聲樂、機器人編程、勞模工匠課,到利津縣3D打印、無人機操控體驗……托管班已然成為集“學業輔導+藝術熏陶+實踐探索”于一體的綜合成長空間,為孩子們提供知識啟迪、動手實踐與情感陪伴的豐沃土壤。
175個托管班如星辰般在全市點亮,是工會組織以“主導”之責凝聚社會力量、破解職工急難愁盼的生動答卷。當“單位式”、“社區式”等多元托管模式有效覆蓋不同需求,當大學生志愿者、勞模工匠、非遺傳承人紛紛走進課堂,這不僅是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切實護航,更是城市文明溫度與治理精細度的有力彰顯。
“工助未來”是無數普通勞動者家庭的安心當下,更是這座城市少年們共同的明亮前程。托管班中孩子們探索世界的身影,正映照出一座城市對勞動者最深沉的敬意與最溫暖的承諾。(大眾新聞記者 曹萌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