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齊魯大地,金黃的麥浪在聯合收割機的轟鳴中俯首,青翠的玉米苗于播種機的穿梭間挺立。東營“三夏”戰場上,一場“收播壓茬無縫銜接”的現代農業圖景正火熱上演。這幅“糧滿倉”的豐收畫卷背后,是科技創新、系統保障與鹽堿地攻堅的深度實踐,共同筑牢了糧食安全的堅實底座。
效率為基,協同作戰搶出豐收“窗口期”。農時緊迫,東營以科學調度釋放現代農業的規模效應。大型農機集群高效運轉,從分區收割到規模化作業,數千畝麥田在短短數日內顆粒歸倉,隨即無縫切換至秋糧播種。這不僅是機械力量的彰顯,更是農業生產組織化、專業化水平提升的生動體現。當裝有北斗導航的精量播種機緊隨收割機精準作業,“搶天奪時”的傳統智慧被賦予了現代科技的精準內核。
創新破壁,鹽堿灘涂崛起“新糧倉”。面對廣袤鹽堿地的天然制約,東營以科技為犁,開辟出糧食增產的戰略新空間。國家農高區構建協同創新網絡,推動鹽堿地治理從“改地適種”向“改種適地”的戰略轉型。耐鹽堿小麥在無灌溉條件下穩產,高蛋白大豆在鹽堿土壤中創出高產紀錄,這些育種奇跡的背后,是農業科技對資源邊界的勇敢挑戰與成功突破。當墾利示范基地依據鹽堿梯度精準發展特色種植,昔日“不毛之地”正蝶變為多元增收的“希望田野”。
體系護航,智慧儲糧守護“豐收果實”。確保豐收的糧食顆粒歸倉、安全存儲,是糧安鏈條的關鍵一環。東營構建的“智慧糧庫”系統,以技術創新貫穿收儲全流程。“盲檢”機制保障公平公正,光伏屋頂實現綠色低碳儲糧,智能傳感網絡形成“冷心”長效抑蟲——這些覆蓋收儲全流程的硬核保障,為“倉廩實”注入了科技賦能的時代內涵。從高效便捷的售糧體驗到儲備糧收儲的穩步推進,現代技術讓“顆粒歸倉”的承諾更加堅實可靠。
從翻滾的金色麥浪到恒溫的智能糧倉,東營大地上的豐收實踐,奏響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勁樂章。鹽堿地里萌發的新綠與糧倉中的金黃共同證明:筑牢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關鍵在于以科技創新突破資源約束,以系統思維構建全鏈條保障,讓每一寸土地釋放增產潛力,讓每一粒糧食獲得尊嚴守護。東營的探索,不僅為黃河流域鹽堿地綜合利用提供了寶貴經驗,更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了堅實的實踐力量。(大眾新聞記者 孫樂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