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偏偏他們的動作比飛機還快,明面上說著合作,暗地卻四連擊,手法精準得像早就寫好的劇本,一件接一件,一刀比一刀扎得更深。先是財政部亮出制裁清單,把18家中國企業硬生生釘上了“伊朗油商”的標簽,OFAC用涉嫌支持伊朗革命衛隊為由,直接把這些公司拉黑。看上去像是照舊執行對伊朗的政策,其實這背后藏的是更大的算盤——借伊朗之名,把中國的能源獨立性往死里掐。關鍵問題是,中國從伊朗進口的原油,按2024年數據算,占總進口量不到一成,人民幣結算早已上線,美方眼里的“威脅”不過是自己控制力下滑的投射。更諷刺的是,那些同樣從伊朗買油的盟友,比如法國、韓國,一個沒被碰,美方的“選擇性執法”說穿了就是赤裸裸的地緣政治打壓。
然后,美方又把商業交易當成戰場。隨銳國際本來已經談妥要拿下美國朱庇特系統,協議從2020年就在走流程。結果呢?財政部翻案,說這筆交易會危害“國家安全”,硬是讓已經跑到終點線的并購突然被扯回起跑線,連接觸技術資料都被明令禁止。這種打著安全幌子的干預,不是頭一回出現,過去幾年中資企業從芯片到娛樂、從通信到物流,在美的收購一個接一個被否,原因千篇一律卻模糊得讓人摸不到底線。“中資”儼然成了拒絕的萬能借口,至于真風險還是假設想,沒人關心,因為他們不需要證據,只要“擔憂”就夠了。
第三招轉頭殺進高校系統。那個向來對中國問題“錙銖必較”的眾議院特別委員會,居然直接給美國七所高校發信,叫停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的合作,說什么這些獎學金項目是“科技轉移”的幌子,說到底就是想把所有中國留學生一刀切地視為潛在威脅。而更夸張的是,他們還試圖推動一套新規,要求高校每年都要上交涉及中國合作的“匯報材料”供國會審查。這不是什么安全升級,而是制度性地在制造一種氛圍:只要跟中國扯上關系,就得自證清白,否則就被歸類成“風險對象”。這場針對教育的炒作,不止傷害了合作的基礎,更在破壞學術信任的根本邏輯。
最后一擊砍向土地。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推了個“國家農場安全行動計劃”,核心是干一件事:限制中國等國購買美農地。他給的理由是怕科研設施被滲透,影響糧食安全,可數據擺在那兒,截至2023年底,中國企業持有的農地只占全美農地的0.03%,遠不及加拿大或荷蘭的持有規模。這種“蚊子肉”都能被標紅成“重大安全隱患”,要不是太過荒唐,幾乎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拿著風險地圖在瞎畫圈圈。中國使館和外交部接連發聲,點出這些投資不但帶來了就業,也對當地發展有直接好處,可這些聲音似乎并不被納入美方決策的考量體系,他們更像是在向國內傳達一個姿態——我們在防中國,不管有沒有必要。
這一套動作,你說是臨時起意?不太像。每一步都踩在節奏上,從能源、企業、教育再到土地,像是打出了一套節奏明確的“組合拳”。特朗普人還沒落地,氣勢卻早已擺上桌,仿佛先給你來點下馬威,再看你怎么接招。可王毅顯然沒打算照著這個劇本演,面對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他明確說了,交流必須在尊重基礎上展開,不接受邊談邊壓的把戲,也不能讓那些所謂“安全清單”變成掐斷合作的繩索。溝通的門可以開,前提是別把對話當成武器,也別想著用制裁來引導談判走向。
美方這輪操作,如果真以為靠威脅能換來合作,那估計是高估了壓力的效果,也低估了中國的耐心和回擊策略。合作,是兩邊都得坐下來聊,不是拿鞭子抽著讓人談。
信息來源:中國外交部新聞司,美國財政部網站,美國農業部年報數據,約翰·穆萊納爾公開信,美國國會“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