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聞》聲稱“這完全是經濟殖民的新手段”,《日本經濟新聞》直言協議"不對等",南生則認為: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美國對日本經濟的第一次“大收割”,40年后的今天開啟新一輪收割行動了。
多家媒體爆料出來的消息顯示:
日本政府已承諾將在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并且要將這些投資帶來的“90%利潤讓渡給美國”,同時還要對銷往美國的日本商品征收15%的“對等關稅”——降稅的目標沒有達到,還額外要給美國瘋狂輸血。
這哪是什么“互惠協議、對等協議”啊,分明就是美國單方面占便宜的“不平等條約”。日本政府嘴上說著“這是為了深化日美同盟”,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分明就是在跪著簽協議。
熟悉經濟史的人都知道,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美國對日本經濟的第一次“大收割”。當時美國逼著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出口競爭力暴跌,經濟泡沫破裂,最終陷入長達40年的停滯。
而今天這份新協議,簡直就是“廣場協議2.0”版,僅僅是換了個馬甲罷了,套路卻一模一樣:美國逼日本開放市場,逼著日本將這么多年來與美國貿易中賺的順差如數還給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還只能拿10%利潤。
兩次操作的核心邏輯都是:美國要占便宜,日本必須吃虧。唯一的區別是,40年前日本還能掙扎一下,現在連掙扎的力氣都沒了,只能乖乖聽話——以至于石破茂首相在近期爆出辭職的消息。
特朗普這一手,真是太狠了
這份不平等條約的內容簡直讓人瞠目結舌,白宮要求日本進一步開放農產品、汽車市場——來自美國的牛肉、豬肉、小麥、汽車、卡車這些關鍵領域都要降低關稅,有些商品的關稅甚至降至零,但卻要對日本商品加稅。
特朗普口口聲聲說日本是"最重要的亞洲盟友",可大家看看這份協議,美國根本就是把日本當經濟殖民地來對待。要知道,汽車制造業可是日本經濟的支柱產業,占日本出口總額的20%以上。
但根據協議內容,日本車企不僅無法獲得美國市場的關稅優惠,反而要面臨15%的"對等關稅",可美國產的汽車卻可以零關稅進來,這無異于給日本汽車出口美國市場設置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關稅壁壘。
更令人震驚的是數字服務領域,協議要求日本全面開放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數字服務市場,允許美國科技巨頭在日本自由開展業務。但反過來,日本數字企業想要進入美國市場,卻依然要面對各種隱形壁壘。
這種赤裸裸的雙重標準,讓日本科技企業的發展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日本經濟界人士憂心忡忡地表示,這份協議很可能成為壓垮日本經濟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人口老齡化、產業空心化等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如此不平等的貿易安排,無疑會加速日本經濟的衰退進程,以至于有網友調侃道:原以為日本僅“失去40年”,現在看來是“60年”了。
就在協議內容爆料出來的本周,日本首相石破茂突然宣布辭職,表面上說是"個人原因",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對美國強權政策的無聲抗議。石破茂一直主張"日本要有自主權",反對盲目追隨美國,但還是失敗了。
這次的不平等協議無疑又是日本政府再度對美國低頭的鐵證,他的辭職更像是在說:既然改變不了現狀,那就不玩了。但這個不玩,可能僅僅是石破茂自己罷了,對日本政府而言卻是不得不玩。
南生認為,這份協議很可能只是美國對日本經濟"收割"的新開始,而不是結束。據內部人士透露:美國還在施壓日本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要求日本養老金等主權基金必須優先投資美國國債。
這意味著日本民眾的養老錢,很可能要被用來填補美國日益膨脹的財政赤字。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指出: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貿易協議,而是徹底的經濟主權讓渡,淪為美國的經濟附庸國。
如今,日本社會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年輕人看不到希望,企業失去競爭力,政府又在外交上節節敗退。有經濟學家悲觀預測:按照目前趨勢,到2040年日本GDP可能跌出全球前十。
曾經的經濟奇跡,正在一步步走向"失去的60年"深淵。或許,日本現在最需要的不是繼續對美國卑躬屈膝,而是痛定思痛,重新找回當年"日本第一"的勇氣和魄力。否則,等待這個國家的恐怕將是一個更黯淡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