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特朗普政府再打“退群”牌,宣布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這是繼退出《巴黎協定》、世衛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后,美國今年又一次單方面撕毀國際承諾,在歷史上“三進三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該退出決定將于明年12月31日正式生效。
外界認為,此舉延續了特朗普政府頻繁“退群”的作風,將“美國優先”理念置于多邊合作之上,還顯露出對以色列的站臺支持。
“退群”背后雙重邏輯
當天,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塔米·布魯斯通過譴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變相給出了“退群”理由。
其一,不符合“美國優先”的政策。
聲明直指該組織“違背美國利益”,批評其推進“分裂性議程”、過度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推行全球主義意識形態,與“美國優先”政策背道而馳。換句話說,美國認為在該組織撈不到什么實質性的好處。
其二,對盟友以色列不友好。
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巴勒斯坦成為正式成員國,就被美國和以色列認為其“變相承認巴勒斯坦”。當時,時任奧巴馬政府還因此砍掉了8000萬美元的會費,至今美國仍拖欠大筆資金。
布魯斯指出,該組織的行為與美國的政策相悖,助長“反以色列”情緒,盡管聯合國否認了相關指控。
以色列外長薩爾則立刻在社交媒體上“接球”,一邊感謝美國仗義撐腰,一邊抱怨以色列總被針對,還順帶要求聯合國“徹底整改”。
《紐約時報》指出,美國此次退出再次暴露特朗普對多邊主義的“深深不信任”,而退出這個美國參與創立的二戰后國際組織,更凸顯其“美國例外論”的執政邏輯。
“三進三出”
這已是美國第三次與該組織“分手”,聯合國官網用“幾度波折”來形容這段充滿戲劇性的歷程。
1983年,美國時任總統里根,同時也是特朗普的偶像,就以“反西方偏見”和“過度政治化”為由首次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3年,小布什政府高調重返,宣稱對組織改革成果“滿意”。
2017年,特朗普首次執政時再次“退群”,理由如出一轍——指責該組織存在“反以色列偏見”。
2023年,拜登政府試圖修復國際關系,宣布重返教科文組織,但僅維持兩年又遭特朗普翻盤。
今年以來,特朗普已先后宣布美國退出包括《巴黎協定》、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多個國際主體。
意料之中的決定
成立于二戰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本以促進全球教育、科學、文化交流為使命,卻長期被特朗普政府視為“問題兒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事后雖“深表遺憾”,也坦言對此“毫不意外”。
今年2月,特朗普新官上任不久,白宮就對該組織發起90天審查,理由還是老幾樣——“改革不力”“反以色列”。
盡管美國提供了約8%的預算,但阿祖萊指出這個比例并不會造成組織裁員,“通過2018年以來的結構性改革和資金來源多元化,我們已成功對沖了美國‘斷供’風險。”
相比之下,世界衛生組織就沒那么幸運。今年宣布退出的美國是世衛組織最大的資金支持者,貢獻了其總資金的18%左右。
阿祖萊還強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會終止與美國民間機構的合作,包括私營部門、學術界和非營利組織。
不過,外界也擔心美國的行為可能引發其他國家效仿,導致組織經費不足等問題。畢竟1984年英國和新加坡就跟隨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雖然兩國后來又分別重返該組織;2017年追隨美國“退群”的則是以色列。
但分析指出,這個組織早已習慣“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從2011年起美英日等國就長期拖欠會費,卻未影響其基本運作。所以美國本次退出未必對其職能和作用產生本質影響。
還有輿論表示,“退群”不過是美國手中的一張牌,想怎么打全由政治決定。從撕毀伊核協議到退出人權理事會,禁止對近東巴勒斯坦救濟工程處的資助,美國多次出牌的背后都是對以色列的站臺。而這種把國際組織當旋轉門的做派,正在透支美國的國際信譽。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原標題:《“退群”癮又犯了!特朗普為何看不慣UNESCO?》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曉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