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還在央視節目里風光無限的AI明星公司,轉頭就上演了一出大撤退。
Manus這家公司,說裁員就裁掉兩百多人,連夜清空國內服務器數據,還直接把中國用戶鎖在門外,最后連總部都搬到新加坡去了。
時間倒回幾年前,Manus剛成立的時候,也就是眾多創業公司里不起眼的一個。
創始人團隊都是從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出來的高材生,靠著團隊實打實的技術功底,Manus在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這些高門檻領域站穩了腳跟。
拿了幾輪融資后,他們的產品和服務開始滲透到金融、醫療、教育這些行業,逐漸在國內AI賽道站穩腳跟。
但真正讓Manus火出圈的,是他們在AI智能體技術上的突破。
那時候行業里都是“你說一句我答一句”的老模式,Manus直接搞出了“給個目標就能出成果”的新玩法,這個創新直接讓整個行業都震驚了。
這么亮眼的成績,很快就被央視盯上了,在一檔特別火的財經節目里,Manus被當成中國AI產業的標桿來報道。
節目現場,記者直接給Manus下任務,做一份超詳細的旅游攻略,連目的地未來一周天氣、每天行程時間都要安排好。
更絕的是,還要求生成一段地球飛過木星的動畫,要把地球、木星和發動機都清晰呈現。
結果Manus沒花幾分鐘,就給出了專業級別的旅游攻略,動畫效果更是驚艷,還能自由切換視角。
從地球表面看木星,從宇宙深空俯瞰兩顆星球交錯,效果比大片還震撼。
節目里的專家都說,Manus不僅技術上滿足了規劃、自主、準確這些核心要求。
更重要的是打開了人機協作的新大門,和那些只會回答問題的大模型不一樣,Manus能直接把想法變成實際行動。
這檔節目一播出,Manus直接成了行業頂流,當時他們產品的邀請碼在二手市場被炒到九萬一個,多少技術人才擠破頭都想進這家公司,資本大佬們更是搶著投錢。
所有人都覺得,Manus未來肯定能成為中國AI的扛把子,可誰能想到,這風光背后,一場大變故正在悄悄醞釀。
先是裁員消息傳出來,直接給所有人潑了盆冷水,Manus國內原本一百二十多人的團隊。
除了四十多個核心技術人員跟著去新加坡,剩下的人說裁就裁。
不少員工早上還坐在工位上敲代碼,下午HR就拿著名單挨個通知走人。
更離譜的是,有些新員工上個月才辦完入職手續,工牌都還沒捂熱乎,就被列入裁員名單。
雖然說公司給了N+3或者2N的補償,但這種說裁就裁的操作,還是把大家整懵了。
裁員風波還沒平息,Manus要把總部搬到新加坡的消息又實錘了。
其實早在一年前,他們的母公司就已經在新加坡注冊好了,看來這搬遷計劃早就開始準備了。
落腳新加坡沒幾天,Manus就開始瘋狂招人,AI工程師、數據科學家這些核心崗位全在招人,開出的薪資直接讓人驚掉下巴。
最低月薪八千美元起步,表現好的直接能拿到一萬六千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最高能到月薪十一萬,這薪資水平,比國內同崗位高出好幾倍。
可這邊高薪招人,那邊卻把國內用戶拋棄了,清空所有社交平臺賬號內容,中國IP根本登錄不了官網,之前說要開發的中文版本也沒了下文。
這一連串操作背后,其實藏著不少現實難題,最直接的就是技術卡脖子,美國對中國的AI芯片禁令越來越嚴,高端的A100、H100芯片根本買不到。
對于Manus這種靠算力訓練模型的公司來說,沒有芯片就像汽車沒了發動機,產品迭代速度肉眼可見地變慢。
而新加坡在獲取英偉達芯片這些資源上要寬松得多,搬到那里,至少不用擔心算力跟不上。
要說Manus決定搬家,背后少不了資本的推手,今年四月,美國知名風投Benchmark牽頭,給Manus投了七千五百萬美元搞B輪融資。
這筆錢一到位,公司估值就像坐火箭一樣,直接飆到五億美元。
但這筆錢可不是白拿的,投資方提出一堆苛刻條件,必須把總部遷出中國,要接受美國政府的技術審查,還得優先用OpenAI的API接口。
面對美國財政部對這筆投資的審查,Manus思來想去,只能把母公司注冊地遷到新加坡,搞出開曼、新加坡、中國的三級架構,想靠著新加坡和中美簽的稅收協定,降低合規成本。
Manus也有自己的算盤,他們家產品Pro版一個月收費一百九十九美元,國內普通用戶覺得太貴,市場根本打不開。
但海外用戶對創新AI產品接受度高,也愿意花錢,把總部搬到新加坡,更方便開拓美國、日本和中東這些國際市場。
而且新加坡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匯聚了全球AI人才,Manus開出高薪,就是想組建一支更強的研發團隊。
Manus這波操作,有人覺得企業為了生存,向資本妥協也是無奈之舉,在技術封鎖和資本審查的雙重壓力下,換誰都不好選。
但更多人覺得被背刺了,當初吹得那么厲害,結果說走就走,國內用戶和員工說扔就扔,太寒心了,還有網友擔心,Manus開了這個頭,以后會不會有更多AI企業跟風出走?
對國內AI行業來說,Manus的離開不只是人才流失這么簡單,他們帶走的技術和數據,可能會影響整個行業的技術積累和生態建設。
這也讓大家開始思考,在技術封鎖和資本博弈的大環境下,中國AI企業到底該怎么走?是為了資金和技術選擇出海,還是堅持在國內突破?
Manus的例子或許不是個例,未來會有更多企業面臨這樣艱難的抉擇。
對普通用戶來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之前滿心期待的產品,突然就用不了了,自己貢獻的測試數據也白費了。
從央視點贊的行業標桿,到遠走新加坡的“叛逃者”,Manus的戲劇性轉變,不只是一家企業的選擇。
也反映了中國AI產業在復雜國際環境下的困境,究竟該怎么突破,現在還沒有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