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美國防長赫格塞思在與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會晤中高調宣稱,《美菲共同防御條約》適用于南海,甚至明確將“對菲海岸警衛隊的武裝攻擊”納入共同防御范圍,直接劍指中菲海上摩擦。中方罕見點名批評菲律賓“淪為美國戰略代理人”,并警告美菲“勿挑動對抗”。這一表態被國際軍事專家視為南海局勢的“危險臨界點”——美國首次以條約形式公開承諾軍事介入中菲沖突,而菲律賓則徹底倒向美國陣營,甘當遏華“馬前卒”。
美菲“防御條約”的陽謀:模糊承諾背后的軍事算計
《美菲共同防御條約》簽署于1951年冷戰初期,原本旨在應對蘇聯擴張,但條約范圍長期未明確涵蓋南海。2019年起,美國應菲律賓要求逐步將南海納入“共同防御”范疇,卻始終采取“戰略模糊”策略:口頭承諾保護菲律賓,但實際在中菲沖突中避戰觀望。例如2020年中菲仁愛礁對峙期間,美軍僅提供情報支持,未直接介入。然而,此次赫格塞思的聲明打破模糊性,首次將“海岸警衛隊”納入防御對象——這恰恰針對中國海警在南海的常態化執法行動,意圖將低強度摩擦升級為軍事沖突觸發點。
軍事專家分析,美國此舉有三重目的:其一,為菲律賓“壯膽”,鼓勵其繼續在仁愛礁、黃巖島等爭議海域挑釁中國;其二,以條約綁定菲律賓,迫使馬科斯政府開放更多軍事基地供美軍使用(如呂宋島北部靠近臺海的戰略要地);其三,通過“集體防御”名義拉攏澳大利亞、日本等盟友,將南海問題“北約化”。值得注意的是,美方此次拋出“降低關稅”誘餌,換取菲律賓在軍事上的讓步,暴露馬尼拉在經濟與安全議題上的被動性——南京大學學者馬博尖銳指出,菲律賓已喪失議價能力,淪為“美國代理人的代價是主權殘缺”。
中菲博弈的“死結”:為何菲律賓比越南更激進?
對比同樣與中國存在南海爭端的越南,菲律賓的激進姿態顯得反常。越南雖強化與美日合作,但始終在中美間保持平衡,避免徹底選邊站。而菲律賓卻成為東盟唯一近乎“反華”的國家,根源在于其國內政治被親美寡頭綁架的歷史慣性。
菲律賓政權長期由親美精英集團掌控,其利益與美國深度綁定。例如,前總統杜特爾特曾試圖推行“親中疏美”政策,但遭國內親美勢力反撲;而現任總統馬科斯為鞏固權力,不得不向美國妥協。更關鍵的是,菲律賓軍方與美軍的制度化聯系遠超越南——美軍通過《訪問部隊協議》在菲長期駐軍,并主導菲軍裝備現代化(如近期采購CH-47直升機替代俄制裝備)。這種“軍事殖民”慣性,使菲律賓難以像越南一樣保持戰略自主。
中方的反制與南海的“破局點”
中方此次點名批評菲律賓“甘當棋子”,釋放了明確信號:若菲方繼續挑釁,將面臨“釜底抽薪”式打擊。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學者已提出“支持棉蘭老島獨立”的長期戰略——該島與菲律賓主流文化疏離,且曾爆發獨立運動。若菲政權持續被親美勢力操控,中國或通過經濟援助、文化滲透等方式培育棉蘭老島自治力量,從根本上削弱菲律賓的挑釁能力。
短期來看,中國將強化南海執法與軍事存在。美菲澳聯合巡航后,中方已警告“拉幫結派危害和平”。專家預測,解放軍可能在斯卡伯勒淺灘(黃巖島)加快填海造島,或對坐灘仁愛礁的“馬德雷山號”軍艦采取強制拖離措施,以測試美菲條約的“真實紅線”。
結語:美菲此次聯手,本質是冷戰思維的復辟。但南海不是烏克蘭,中國更非俄羅斯——其綜合國力與區域拒止能力(如反艦彈道導彈、航母戰斗群)足以讓美國“戰略模糊”變成“戰略冒險”。菲律賓若誤判形勢,恐將重演1898年“美西戰爭”的悲?。捍髧┺闹?,小國終成炮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