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美軍“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印太海域”遭遇“不明水下障礙物”,造成數名艦員受傷,艇體受損。美方未披露具體位置,僅強調“無外部敵對行為參與”。
然而后續調查逐步揭示,這并非一次普通的意外。
根據美媒最新報道,這起被稱作“撞山”的事件實際發生在南海中部某海溝區域,潛艇損傷極為嚴重,前部結構變形,聲吶系統受損,大量海水涌入前艙,險些引發核反應堆系統性故障。
該事件在美國海軍內部引發強烈震動,因其暴露的問題遠非一次導航失誤或人為疏忽那么簡單。
起初,美國海軍將事故歸咎于“操作不當”與“導航系統誤差”,但這一解釋很快遭到內部質疑。
一位海軍情報官員向彭博社透露:“我們并不認為這是一起簡單的人為失誤。如果一艘價值20億美元、配備全球最先進導航系統的攻擊核潛艇都能撞上所謂未知地形,說明我們面臨的問題遠比表面嚴重得多。”
據悉,五角大樓的一份內部評估指出,“撞擊物”很可能并非自然地形,而是某種“不明水下裝置”,換句話說——“某國的大型無人潛航器”。
這一判斷具有極強的沖擊力。
報告推測,潛艇的聲吶系統可能遭遇“人為干擾”或“信號誤判”,導致偏離航線,最終撞上一個“可能在水下靜默執行監控任務”的大型目標,而該目標極可能屬于中國在南海構建的“水下偵測網絡”。
自“康涅狄格”號事件后,美國情報機構加快了對中國在南海水下部署的分析,最令美軍警惕的是:無人潛航器的廣泛出現。
五角大樓認為,中國近年來加快了水下無人潛航器的研發、部署與實戰化進程,特別是由中國主導開發的HSU-001型潛航器,已具備批量部署能力,數量估計達到50艘,成為全球同類系統中規模最大的平臺之一。
根據公開資料,HSU-001排水量約10噸,具備長航時、遠航程的自主航行能力,可執行包括水聲偵察、水文探測、港口監控,甚至“水下潛伏”等多種任務,而“更大型的百噸級無人潛航器”也已進入試驗階段,部分型號已出現在美軍基地周邊海域。
一位美國海軍作戰系統專家分析稱,這些系統不僅能采集美軍潛艇的水下聲紋特征,還可能構建龐大的水下聲學數據庫,從而對美軍核潛艇的隱蔽性形成長期挑戰。
要知道,在水下作戰環境中,隱蔽性決定生死。潛艇是否被發現,往往決定一場沖突的走向,而“聲學特征”就如同潛艇的“身份標識”,一旦被記錄,就極易在戰場上被識別、追蹤,甚至“精準圍獵”。
自冷戰以來,美國核潛艇依靠先進的靜音技術和高精度導航系統,在全球海域執行巡航任務,是戰略威懾體系的重要支柱。但如今,美軍高層不得不承認,其在水下戰場的絕對優勢正在逐漸削弱。
美國太平洋艦隊前司令官斯科特·斯威夫特曾表示:“潛艇的最大優勢在于它的不可探測性,如果這種優勢被技術手段打破,我們的戰略格局將面臨根本性動搖。”
隨著南海水下偵測能力的提升,美國潛艇不得不更加謹慎地行動。特別是在“康涅狄格”號事件后,美軍核潛艇在西太平洋的部署計劃被迫調整,多次演習被延期,遠航路線也進行了修改,盡量避開南海核心水域。
一名美軍軍官坦言:“我們已不再是那個可以在任何海域自由潛航、毫無痕跡的力量了。”
面對無人潛航器的迅速擴張,美國海軍也試圖加速自身的“無人水下系統”項目。近年來,美方大力推動“XLUUV”計劃,目標是在未來10年內打造“智能化潛航器網絡”。
但現實情況是,相關項目進展緩慢。例如波音公司研發的“海神”無人潛艇項目,至今仍處于測試階段,與中國“以實戰為導向”的部署策略相比,美方的系統建設節奏顯得相對滯后。
此外,在財政層面,美國國會對于海軍預算的審查日趨嚴格,潛艇建造與維護費用屢遭質疑。“康涅狄格”號的維修工作也因此受到影響,不僅關鍵部件短缺,維修周期也被無限期延長,導致該艇至今尚未恢復戰備狀態。
因此,美國媒體指出,正是“裝備老化”與“對手快速崛起”并存的現實,使得五角大樓陷入前所未有的戰略焦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