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規劃為先優化空間布局
貴州省貴陽市委副書記、市長 王 宏
貴陽簡稱“筑”,又稱“林城”,因位于貴山之南而得名,面積8043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55.3%,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9.5%,夏季平均氣溫22.3攝氏度,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被譽為“爽爽貴陽·中國避暑之都”。
近年來,貴陽堅持規劃為先、功能為重、產業為要、民生為本,以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為抓手,聚焦《貴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的城市功能定位、空間格局、發展目標,加快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統籌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文脈賡續、品質提升,讓城市更加宜居宜業、更加安全韌性、更加智慧便捷。
以高起點定位構建城市空間新格局
貴陽深入推進“多規合一”改革,以國土空間規劃為統領,著力優化城市空間格局,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空間保障。
統籌劃定“三區三線”。貴陽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針對耕地零散破碎問題,結合山地城市特點,將零散分布、質量較差的耕地從永久基本農田內調出,推動優質耕地集中連片,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75.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80.84萬畝。同時,以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以及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區域為基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973.75平方公里;加大林地、濕地等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全市生態空間面積達到4706平方公里,占全域的58.5%;強化集約集聚發展,結合水資源約束底線和利用上限,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879.9平方公里以內。
優化城市空間格局。貴陽是典型的山地組團城市,在20世紀90年代形成以老城為單中心的城市格局,2000年以來形成以老城、觀山湖區為“雙中心”的城市格局。隨著貴陽、貴安新區融合發展提速,為強化城市空間組織和資源要素配置,統籌生產、生活、生態需要,因地制宜、依山就勢,打造“一核三心多組團”的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城市空間格局。“一核”即以老城為重點的筑城核心,培育政務服務、文化展示、生態文明示范等功能;“三心”即南部中心、東部中心、北部中心,分別培育數字經濟、交通樞紐、金融商貿等功能;“多組團”即中心城外的縣城等組團,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通過城市空間格局的進一步優化,貴陽加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極發力的發展態勢。
筑牢生態保護屏障。貴陽是城景相融的山水城市,主要呈現“四山三湖三水”的自然生態格局。全市現有山體1600余座、總面積6900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積的82%,主要山體有南岳山脈、黔靈山脈、百花山脈、高峰山脈;水資源總量46.39億立方米,主要湖泊有阿哈湖、百花湖、紅楓湖;境內10公里以上河流107條,主要有烏江、貓跳河、南明河。貴陽正高標準推進阿哈湖區域規劃建設,打造山水城市綠心,大力保護建設烏江生態景觀帶,加強山體和河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構建“一帶四廊、八河千園”的生態空間格局,推動生態屏障、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的保護與建設,增強生態空間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以高水平規劃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要求貴州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四個輪子一起轉”。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考察調研,囑托貴州要“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貴州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貴州新風采”。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以規劃引領城市建設和產業布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保障。
新型工業化方面,貴陽圍繞省委、省政府打造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算力保障基地等“六大產業基地”目標,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實際,制定六大重點產業“兩圖兩庫兩池”,明確各區(市、縣、開發區)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構建具有貴陽貴安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當前,貴陽依托磷、鋁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富礦精開”,布局建設資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新能源電池產能已達38GWh(吉瓦時)。優先保障產業用地,在城鎮開發邊界內合理確定開發區四至范圍、用地規模、區塊數量,積極整合產業園區外圍零散工業用地,推動產業園區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圍繞大力提升數字生產力,規劃數字經濟產業用地55平方公里,編制完成《貴陽大數據科創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加快建設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和數據生產要素流通核心樞紐。截至目前,算力規模超過70EFLOPS(每秒7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智算占比超過95%,成為全國智算資源最多、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新型城鎮化方面,貴陽高質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目前城鎮化率已超過80%。為了更好適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按照生活圈與街道辦事處區劃、城市更新單元、社區網格相結合的原則,編制《15分鐘生活圈規劃導則》,實施“一圈兩場三改”規劃建設三年攻堅,健全完善“教業文衛體、老幼食住行”等設施功能:累計建成140個“15分鐘生活圈”、公共停車位9.6萬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93個;實施城中村改造4.2萬戶、老舊小區改造16.37萬戶、背街小巷改造1223條以及城鎮地下管網改造4624公里。發揮貴陽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節點城市、全國十大高鐵樞紐城市等區位比較優勢,完善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編制,構建“航空+鐵路+公路+水運”多位一體的立體交通快速網。
農業現代化方面,貴陽編制耕地保護專項規劃,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和建設,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推進園地和林地上山、耕地下山,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確保糧食生產面積135萬畝、年產量41萬噸以上。結合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現代山地高效都市農業,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推動農業綜合產值合理增長,多措并舉提升農民“四項收入”。依托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發展林下立體農業,全面加強森林資源嚴格保護和科學經營,推廣林藥、林菌、林花、林苗等種植模式,林下經濟全產業鏈產值超過110億元。加強農村面貌管理,開展“兩清兩改兩治理”,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8%以上,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正常運行率99%以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8%以上。
旅游產業化方面,貴陽圍繞做好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購、爽游“六爽”文章,以全域旅游規劃為引領,以推進文商教體旅深度融合為抓手,將全市25個4A級以上景點“串珠成鏈”,加快建設城市文化體驗區、陽明文化聚集區、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展示區、黔中文旅融合發展區、“多彩貴州風景眼”先導區、山地戶外運動休閑區、鄉村振興產業融合區、大健康養生度假區、喀斯特生態文化旅游區,提升“爽爽貴陽”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24年,貴陽大力推動避暑旅居產業提質升級,加強多樣化、多梯次產品供給,吸引超18萬人次來筑旅居,其中約8.5萬人次停留30天以上。編制綠道系統、文化地圖等專項規劃,打造黔靈山脈綠廊空間,以及南明河、貫城河等濱水活力空間;強化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因地制宜再現貴陽老城“九門四閣”,推進歷史城垣步道、文昌閣片區和翠微片區規劃建設,彰顯以文韻城、以景靚城、城景融合的城市特色。
以高標準舉措保障規劃精準化落地
貴陽將健全規劃實施機制,落實規劃實施責任,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強化政策協同保障,形成推動規劃落地的強大合力。
強化規劃傳導。加快制定“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著力推進縣、鄉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編制,明確規劃實施的任務書和路線圖,按照遠期、中期、近期逐級分解傳導管控指標、空間布局和具體任務,統籌協調解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確保規劃目標有序推進。
強化剛性約束。健全完善全市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全過程監管機制,嚴格遵守三條控制線管控規則,分區分類實施用途管制,以有限的土地資源保障更為長遠的發展。建立規劃監督、執法與問責聯動機制,加強規劃執法督察,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紀檢監察相銜接,嚴肅查處規劃編制和實施過程中的違規違紀違法行為,維護規劃嚴肅性和權威性。
強化智慧管控。將“一張圖”整合到貴陽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統一調度,提升跨部門、跨領域間數據共享和信息交互效率,賦能空間治理。依托實景三維建設成果,整合規劃管控全要素,搭建“智慧規劃”應用場景,實現“三級三類”規劃管控“一屏統覽、一屏統管”。按照定期體檢、五年一評估要求,對城市發展體征和規劃實施效果開展分析評價,制定改進措施,實現規劃全生命周期管控。
來源/自然資源部
編輯/祝冉 責編/陳萌 審核/王營 終審/謝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