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服務隊 溫暖鄰里心丨踐行“兩高四著力”·高效能治理·漯河實踐
省委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工作現場會為什么在漯河召開?漯河有哪些經驗可供學習、借鑒?《河南新聞聯播》推出特別報道《高效能治理·漯河實踐》,讓我們通過“一支服務隊”“一張智慧網”和“一套工作法”來解讀漯河密碼。先到社區看一支正在搞活動的志愿服務隊。
現場:(血糖)5.8,還可以。
每周六,漯河市漓江路社區的廣場都格外熱鬧,“愛見周六”志愿服務集市準時開張。“天橋義工”、“小杰約媒”等志愿團隊支起攤位,義務為居民提供理發、義診、磨菜刀等便民服務。
“天橋義工”志愿者 張玉香:現在每到周六我都來參加義工活動,(我們)理發店就關門了,服務大家了你心里舒服了,這錢算啥了。
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街道漓江路社區居民 張學鵬: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們非常開心非常滿意對這個事兒。
廣場上,還有一個志愿服務積分刷卡的攤位。志愿者參與服務前刷一次卡,結束時再刷一次,系統自動記錄服務時長并折算積分。
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街道漓江路社區黨委書記 靳會杰:讓他們的志愿服務變得有價值,可以(在積分超市中)換一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可以拿到積分來兌換我們的服務,到我們的長者餐廳來換我們的餐食。
臨近傍晚,社區廚房里飯菜飄香。志愿團隊“媽媽團”的成員們正忙著準備晚餐。此時,一通電話響起,獨居且腿腳不便的劉勝利希望能“送餐上門”。
現場:勝利,給你送飯了啊,今兒個晚了,謝謝,好嘞,這是給你炒了菜、炒了飯,油饃烙饃。謝謝
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街道漓江路社區居民 劉勝利:我自己沒法下樓,全靠社區幫忙,送的菜都可可口、可豐盛。解決了可大的問題。
“媽媽團”由80多名退休黨員和熱心居民組成,為像劉勝利這樣的困難鄰居送餐是她們的日常。
“媽媽團”志愿服務隊志愿者 魏新梅:因為我們的一技之長,就是做飯,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我的心情也非常愉快。
服務是最好的治理。為系統化推進志愿服務,漓江路社區成立了全省首家志愿者黨委,在志愿者黨委引領下,社區培育出23支特色志愿服務團隊,匯聚了5000多名熱心群眾。街頭巷尾,處處活躍著他們的身影:“媽媽團”關懷鄰里、“文藝輕騎兵”送歡樂、“護苗志愿服務隊”守護成長... 累計服務群眾已超過20萬人次。
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街道漓江路社區黨委書記 靳會杰:通過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引領和帶動我們更多居民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從我們的群眾站著看,到跟著我們干,形成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新格局。
一張智慧網 兜住大小事丨踐行“兩高四著力”·高效能治理·漯河實踐
無人機化身“空中網格員”,智能平臺秒級響應民生訴求。漯河市打造智慧治理“一張網”,小事網格辦、大事聯動辦,讓基層治理更高效、精準。
漯河市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黨組成員 副局長 郭雪松:從整個小區看一下,還有別的樓沒有?看有沒有脫落情況,有的話都記住。
在漯河市市域基層高效能治理平臺,工作人員正通過平臺的無人機巡檢功能對小區進行外觀檢查。
漯河市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黨組成員 副局長 郭雪松:接到群眾的反映,該小區墻體脫落比較多。網格員到現場以后,他看不到比較高的位置。所以我們就調配了我們的空中網格員,就是無人機,去現場取證,根據嚴重程度來交辦相關部門進行處置。
快速反應,技術賦能。漯河打通綜治、城管等38個業務系統,匯聚2.6萬路視頻監控資源,構建了10517個網格“全域一張網”,用智慧化手段實現基層治理全覆蓋。
漯河市委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工作專班智慧平臺工作組副組長 陳文學:我們通過基層高效能治理平臺,每天收集民情、警情、社情、急情、輿情、訪情,通過“六情”數據的分析,把群眾身邊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最小端。
除了線上的“大數據”,漯河的2.8萬網格員每日巡檢,實時解決問題。
漯河市源匯區團結小學副校長 劉國勤:我們學校門口屬于商業街,(車主)開車速度比較高,道路比較狹窄,在上學、放學的時候,容易出現交通隱患。我們把校門口安裝減速帶(的想法)報給了網格長。
接到訴求后,網格員將訴求上傳平臺。平臺分析后,發派到公安部門處理。
漯河市源匯區馬路街街道八一路社區網格員 李珂:之后3到4天就有交管部門過來把這個減速帶裝上。
從6月份試運行開始,平臺已經上報處理各類事件4339件。最近,平臺又上線了“漯小智”微信小程序市民端,遇到問題群眾可隨時隨地上報處理。
漯河市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黨組成員 副局長 郭雪松:我們叫智能客服,它要加入到我們的小區群,來方便小區居民直接@它,一些更智能的功能還在逐步上線。把這些新技術應用起來,減輕基層負擔,快速響應群眾訴求。
鄭州市航空港區組織人事部部長 李鵬:這個平臺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借鑒。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探索和借鑒兄弟地市的(路徑),智能化和AI,改造提升傳統治理平臺成效。
一套工作法 化解千家事丨踐行“兩高四著力”·高效能治理·漯河實踐
從村集體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薄弱村”,到年入百萬的“明星村”,再到“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漯河黑龍潭鎮老應村把“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擰成一股繩,把實事辦進老百姓心坎里。
村民應文革最近有個念想,看到村西頭舊坑塘改造成500平米生態浮島公園,風景宜人、功能齊全,他也盼著自家門口的舊坑塘能煥然一新。為此,前天,他試著向網格員提出了想法。讓他驚喜的是,僅隔一天,專業測量隊就上門了。
河南海存實業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 應軍旺:這路的高度,坑的高度,還有GPS測一個實際數據,把這數據匯總以后,在一周之內,我們會有一個紙質性的文件報上去。
效率從何而來?關鍵在網格員手機里的“漯小智”系統。村里58名網格員憑借這個“掌中寶”,實現民情上報、隱患巡查、矛盾調解“秒傳秒應”。
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黑龍潭鎮老應村網格長 應賀杰:人人都下載一個,村里有啥事件了,點這個上報,群眾有啥需要幫助的問題,通過這個平臺,一提交很快就回應了。
看著施工隊忙碌,應文革喜上眉梢。更讓他高興的是,村里邀請他和鄰居們共同參與坑塘的規劃設計。
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黑龍潭鎮老應村 村民:得安幾個路燈給坑塘那,不安路燈不中。既然建了,建得好看一點,方便一點。
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黑龍潭鎮老應村網格長 應賀杰:大家反映的問題通過“漯小智”平臺也提交上去了,(有)回應了咱再坐一塊兒商量看看,有啥意見了咱再提提。
智治提速增效,德治則春風化雨。 村里一間暖心的“和事堂”,成了化解矛盾的“穩壓器”。退休干部王慶安主動當起調解員,憑借“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用“拉家常”的方式,成功化解了30多起鄰里糾紛。潛移默化中,爭當“好媳婦”“好婆婆”的文明新風在村里悄然興起。
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黑龍潭鎮老應村村民 王慶安:俺村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議,大家治,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都是鄉里鄉親的,既講情,講理還得講法。
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黑龍潭鎮老應村 村民:俺的人心齊,衛生搞得好。俺的工廠,合作社都搞了可好,小孩兒不出家門,跟媳婦,都管掙錢。
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黑龍潭鎮老應村黨支部書記 應朋偉:每天下午我們村“兩委”都在這兒碰頭,能解決群眾的訴求,多的時候有五六十件,我們每次都是非常認真地研判,解決我們群眾的后顧之憂。
瞄準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老應村探索出一條“四治”融合的治理新路,讓群眾的“急難愁盼”加速變為“馬上就辦”,“問題清單”轉化為“幸福賬單”。
濮陽市委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 酒曉玲:老應村在鄉村治理這一塊也是給我們打了個樣,所以我想這次學習之后把老應村的先進經驗帶回去,接下來是要進一步把網格做實,把戰斗堡壘建得強起來,把服務讓它優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