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當地時間7月25日,在《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舉行期間,津巴布韋政府簽署《關于成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協定》,正式加入國際紅樹林中心。至此,國際紅樹林中心意向成員國達到19個。
▲上圖:津巴布韋加入國際紅樹林中心簽字儀式。(國家林草局/供圖)
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是完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將有利于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的國際合作和對話交流,有力促進全球紅樹林保護修復及合理利用,為全球濕地和紅樹林保護創造更多生態福祉。2024年11月,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協定在廣東深圳正式簽署,首批18個成員國代表為國際紅樹林中心揭牌。
“中國成功設立國際紅樹林中心,推動制定全球紅樹林協同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開展紅樹林保護教育和科普宣傳,全面加強紅樹林保護國際合作。”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中國將認真履行《濕地公約》,全面落實各項責任義務,堅持參與多邊行動,共同推動全球環境治理,做好世界濕地保護堅定支持者、積極參與者和重要推動者。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紅樹林保護工作,出臺濕地保護法及其配套制度,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了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和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目前,我國紅樹林面積達45.45萬畝,較21世紀初增加了約12.45萬畝,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
▲上圖:廣東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深圳市林業局/供圖)
當天,中國國家林草局舉辦主題為“濕地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方案:構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邊會。《濕地公約》秘書長穆松達·蒙巴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在濕地保護領域的成效極為突出,中國的國際濕地城市數量位居全球第一。這些城市濕地類型多樣,保護工作各具特色。中國的濕地保護法不僅強調建立清晰的資源清單,健全數據管理體系,還明確了城市在濕地保護中的角色和地位。
會上,來自法國、馬達加斯加、聯合國糧農組織等7個國家、國際組織和相關機構的代表分享對濕地保護的見解與經驗。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