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前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在接受“左岸”頻道專訪時拋出一則重磅預測:如果維持現有戰略,俄烏沖突可能持續至2034年。
這位被稱為“鐵將軍”的軍事強人,如今雖遠赴倫敦擔任大使,言論依然震動基輔政壇。十年戰爭尚未停歇,再拖十年意味著什么?烏克蘭的未來籠罩在濃重陰影中。
扎盧日內敏銳指出,自2024年阿夫杰耶夫卡戰役結束后,戰場態勢已發生根本性轉變。俄軍放棄大規模領土推進戰術,轉而采用系統性消耗策略——目標直指烏軍有生力量和戰爭資源。
前線變成一臺巨型絞肉機,俄軍依托雷區、重炮與新型無人機構建死亡陷阱,烏軍每寸推進都需支付高昂生命代價。
烏克蘭前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
更令人憂心的是,烏克蘭在技術競賽中正被甩開身位。俄軍率先裝備光纖FPV無人機,將火力覆蓋范圍擴展至50公里縱深,精準打擊烏軍后勤節點與炮兵陣地。
而烏軍無人機項目卻陷入停滯,扎盧日內痛心疾首:“我們卡住了,敵人卻找到了出路”。技術代差正轉化為戰場上的致命鴻溝。
扎盧日內與澤連斯基的路線之爭早已是公開秘密。擔任總司令期間,扎盧日內力主“失地存人”,反對與俄軍硬拼消耗。他主張采用靈活戰術保存精銳兵力,以時間換取戰略轉機。這一思想獲得北約軍事顧問的普遍認同。
澤連斯基卻因政治考量堅持“寸土必爭”。總統需要向西方展示烏軍戰斗力以維系援助,導致巴赫穆特戰役演變成慘烈絞肉戰。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當扎盧日內建議撤出精銳部隊時,澤連斯基直接下令死守。最終烏軍損失近2萬北約訓練的精銳,扎盧日內也被解除兵權“發配”倫敦。戰略分歧的苦果由整個國家吞咽。
扎盧日內對所謂西方駐軍計劃的辛辣嘲諷,暴露出烏當局的苦澀處境。當法國提議組建“意愿聯盟”在烏部署部隊時,這位鐵將軍直言:“他們能擊落基輔上空的500架無人機嗎?還是穿著漂亮紅褲子來作秀的?”
沒有美國提供核保護傘,歐洲國家根本不敢直面俄羅斯。象征性駐軍除了政治表演,對戰場毫無價值。
更現實的危機是軍援縮減。扎盧日內早在2024年初就警告:烏克蘭必須做好西方援助持續減少的準備。
扎盧日內去年曾警告烏克蘭必須做好西方援助持續減少的準備
他呼吁國內加快軍工自主化,重點發展無人機與電子戰能力。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基輔決策層仍將希望寄托在飄搖不定的外援上。當俄軍工產能全開時,烏軍炮彈匱乏的困境愈發尖銳。
2034年并非隨意推測的數字。扎盧日內解釋,沖突實際始于2014年頓巴斯戰爭,若延續當前軌跡,總時長將達二十年。
支撐這一預判的是冰冷的兵力數據——烏軍兵源枯竭已達臨界點。征兵部門已開始征召60歲以上老人和女性入伍,而俄軍仍從偏遠貧困地區持續補充兵員。
扎盧日內預測,俄軍人力資源優勢或于2026年迎來轉折點。屆時普京將被迫在兩大選項間抉擇:要么觸碰政治紅線征召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兵員;要么接受攻勢能力衰減。
圖為烏克蘭國旗
對烏克蘭而言,這微弱曙光需以兩年血肉消耗為代價,國家能否支撐到那一天仍是未知數。
面對絕境,扎盧日內開出藥方:烏克蘭必須用技術革命取代消耗戰。他主張集中資源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尤其是人工智能控制、無人機集群和電子戰系統。俄軍雖在傳統火力占優,但其龐大編制面對技術突襲同樣脆弱。
歷史教訓近在眼前。2023年烏軍依靠西方情報與“星鏈”系統屢創戰績,如今卻因技術迭代緩慢重陷被動。
扎盧日內疾呼:“未來戰場趨勢是算法決勝,而非人海沖鋒”。當俄軍光纖無人機肆虐戰場時,烏軍作坊式的小型無人機生產體系顯得如此蒼白。
扎盧日內稱未來戰場趨勢是算法決勝,而非人海沖鋒
日落基輔,街燈次第亮起。防空洞里躲避無人機襲擊的孩童或許不懂2034年的含義,但每個烏克蘭成年人都清楚:若真打到那一天,意味著兩代人在戰火中老去。
扎盧日內的警告是最后警鐘——技術突圍或亡國滅種,烏克蘭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當西方盟友的掌聲漸息,這個民族的命運終究要由自己拯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