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2025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開幕期間,7月25-26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貴州民族大學和中科浩博國際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辦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研討會”于貴陽成功舉辦。會議以“全球協同·教育創新——面向未來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為主題,中國、東盟國家及其他國家的教育部門領導、高等院校領導、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從業人員,以及國際組織代表等近200位中外嘉賓,就相關主題交流互鑒,共聚國際化人才培養合力。
7月25日,在會議開幕式環節,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長學,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白震,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崔海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柬埔寨國家辦事處駐地副代表Shakeel Ahmad,柬埔寨皇家科學院院長代表、秘書長YANG Peou致辭。
于長學指出,人才在深化全球交流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正日益成為世界多國和國際組織關注的重點。他倡議,各方要深化“協同”,共筑開放聯動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格局;聚焦“創新”,探索適應時代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新路徑;“面向未來”,構建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新生態,通過更加務實高效的行動,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與力量。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長學
“貴州省愿與各方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各領域中外人文交流,攜手深化中國與東盟、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其他各國的民心相親、務實合作。”白震指出,中國與東盟國家持續加強深化教育、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為開啟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他倡議,各方要進一步深化教育國際交流,攜手推進合作落地;進一步重視國際化人才培養,共同探索培養路徑;進一步完善人才培育保障,協同推動舉措見效。
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白震
在主旨報告環節,圍繞“全球教育變革與國際化人才培養:共建開放、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生態”這一主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教育信息化與人工智能教育部門主任苗逢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校長Hasan Mandal、中科浩博國際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裁孫中雯、北京市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黃侃、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張澤松、香港理工大學助理副校長 Geoffrey Q. P. Shen和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長金旭分別作了精彩的報告。
其中,中科浩博總裁孫中雯指出,高層次項目是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設立并組織實施,在中心統籌、專家指導、校企共建的模式下,多方形成合力,旨在助力高校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參與全球事務提供堅實人才支撐,也為有志于學術探索和有較高升學、生涯發展目標的同學們,搭建一個匯聚國內外優質資源和經濟便捷教育服務的卓越平臺。她強調,高層次項目正是一次“共建開放、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生態”的生動實踐。5年來,已有389所高校近46萬名師生參與到項目中,助力了中國高校涵養土壤,培養了更多國際組織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7月26日,會議繼續組織了高層次項目說明會和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一校一策”專家指導會,搭建交流平臺,為高校提供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切實可行的建議與方案。安徽師范大學、昆明醫科大學、西安理工大學和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在項目說明會上與項目服務單位簽署高層次項目合作協議,來自全國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近20所高校報名參加專家指導會。
中國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遠流長。今年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有助于推動各方攜手并肩,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胸懷,更加務實高效的行動,共同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與力量。(羅思揚|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