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27日報道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7月23日刊登布魯諾·科特雷題為《法國走向何方?》的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在國民議會解散一年后,法國將走向何方?這個國家在政治上似乎陷入了困境,走進了一個死胡同。
許多法國人意識到,國家元首馬克龍試圖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時,已無法掌控國內的政治局勢。2024年6月的那次解散已成為一次政治失敗:如果其目的是在歐洲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后,為勒龐和巴德拉領導的國民聯盟設置陷阱,那么結果恰恰相反。該黨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歡迎,勒龐和巴德拉成為法國目前最受青睞的政治人物。如果選舉在下周日舉行,他們在第一輪投票中將獲得超過30%的選票;他們的理念正獲得越來越廣泛的支持。
正如所料,解散國民議會使國家陷入巨大的政治不確定性并加劇了民眾的悲觀情緒,法國人對此粗暴決定持強烈批評態度。自解散議會決定以來所有的民意調查都顯示,馬克龍的受歡迎程度(無論使用何種衡量標準)在普遍不滿與唯一仍支持他的選民群體(即中間派或馬克龍主義支持者)的青睞之間徘徊。在所有其他選民中,包括中左翼(社會黨)和中右翼(共和黨)的選民,對這位領導人的看法都非常負面。
根據益普索6月的最新民調數據,馬克龍的受歡迎度持續下降(僅有21%的正面評價,比5月低了5個百分點),并正接近其最低水平,即“黃背心”運動期間的水平。這一下降在反對派團體的選民中尤為明顯,在其核心選民群體中也同樣存在。
確實,法國的政治局勢是前所未有的,從國家民主機制運行的角度來看,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鑒于解散議會和提前選舉的結果,馬克龍提議任命米歇爾·巴尼耶為總理,但國民議會通過不信任動議將其推翻,后又任命了其昔日中間派盟友弗朗索瓦·貝魯為總理。巴尼耶和貝魯都擁有輝煌的公共服務履歷,但這兩項任命似乎并未真實反映公民的意愿。回顧來看,可以說2024年的立法選舉產生了三個贏家:在兩輪投票中贏得了最多票數的國民聯盟;在第二輪投票中獲得了相對多數席位的左翼新人民陣線;以及旨在阻止國民聯盟的共和陣線。然而,這三位贏家如今都沒有執政。
這是一個復雜、史無前例且極其脆弱的政治局面,正值法國必須應對公共赤字的嚴峻問題以及履行歐盟在這一棘手事務上的承諾之際。審計法院(評估公共賬戶管理的機構)不斷就公共赤字,特別是社會赤字和地方行政赤字發出警示信號和信息。該預算機構的主席甚至表示,如果不立即進行改革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法國的赤字將“失控”。
在受歡迎度方面,貝魯是法國迄今為止最不受歡迎的總理(支持率略低于20%)。目前,一切跡象表明,貝魯政府將在秋天之前或初秋面臨另一項不信任動議,屆時整個左翼和國民聯盟將一起就2026年預算草案對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社會黨人的態度將是決定性的:他們會和其他左翼黨派一起投票支持不信任動議嗎?
沒有人知道這種針對貝魯(被認為幾乎肯定會發生)的不信任投票會帶來什么后果。馬克龍可能會再任命一位親近者,如現任國防部長塞巴斯蒂安·勒科爾尼。然而,更換總理并不能自動解決政府的主要問題,即缺乏議會多數席位來批準明年的預算。馬克龍是否會動用其自去年解散議會滿一年后可再次行使的解散國民議會的權利?這將是一場比一年前風險更大的賭博。再次失敗將使他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并會重燃關于他辭職的激烈辯論。(編譯/韓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