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快門就能賺錢?沒那么簡單
有一類攝影師,他們常年蹲守在風景優美、道路蜿蜒的山路旁。當摩托車的轟鳴聲越來越近時,他們迅速舉起相機,跟隨飛馳而來的摩托車連按快門,將騎士過彎的英姿精準定格。隨后,他們重新調整角度,繼續等待下一位呼嘯而過的騎士。
這種拍攝方式被稱為“追焦攝影”,拍攝者也被稱為“追焦攝影師”。隨著近年來騎行文化的興起,追焦攝影不僅成為一種獨特的影像記錄方式,也逐漸演變為收益可觀的新興職業。
在大山里拍一天,最多能賺千元
追焦攝影最初起源于專業摩托車賽事,專業攝影師們常在賽道邊蹲守,利用高速快門和成熟的追焦技術,定格車手在高速駕駛中令人驚嘆的過彎瞬間和極限動作。隨著摩托車文化的興起與大眾騎行熱潮的擴展,這一曾經屬于賽場的專業攝影方式逐漸走入大眾。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攝影師將鏡頭從職業車手轉向普通騎行愛好者,在城市郊外、山路彎道、風景騎行路線中捕捉他們的騎行風。追焦攝影也從一項專業記錄工具,演變為摩托車文化中極具參與感和儀式感的大眾影像潮流。
據多位追焦攝影師介紹,在追焦行業剛起步時,追焦攝影師們通常會運營一個公眾號,并通過發布群二維碼或拍攝預告的方式與騎手互動。騎手可以根據預告中的時間和地點判斷是否被拍到,并通過公眾號與攝影師取得聯系,照片通常通過打賞紅包或免費贈送的方式獲得,流程簡單而隨意。
隨著追焦攝影日益規范化和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攝影師們開始將拍攝的照片集中上傳至專業的追焦平臺或App。用戶需下載追焦類App,搜索地點或騎行時間,找到自己的照片并付費下載。
目前,追焦平臺化運作不僅提升了照片管理和分發的效率,也為追焦攝影師帶來了更穩定的收入模式,使這一原本偏愛好驅動的行為,逐漸邁向職業化發展。
追焦攝影師李鐸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介紹,目前追焦攝影師大致分為全職和兼職兩類。全職追焦攝影師通常擁有較大的騎行粉絲基礎,拍攝技術也更加成熟,單日收入最高可達1000元(約售出近100張追焦照片)。而兼職攝影師則多在周末前往山路拍攝,一天收入高的也可達到300-400元。
按快門就能賺錢?沒那么簡單
當追焦攝影逐漸商業化并展現出可觀的收益后,不少攝影師也看中了這一小眾市場的潛力,紛紛加入其中,嘗試轉型成為追焦攝影師。
然而,真正拍過之后才發現,這個看起來按快門就能賺錢的行業,實際上要真正穩定賺到錢并不簡單。
李鐸直言,雖然追焦攝影在收入上看似可觀,但他并不推薦他人輕易進入這一行,因為其中的辛苦遠超外界想象。
“追焦攝影師為了拍攝一整天的素材,常常凌晨就得出發,提前趕到郊區山路上,選好拍攝位置,架設設備,做好前期準備。如果遇上高溫天氣,長時間暴露在戶外,很容易出現中暑等身體不適。同時,還要時刻集中注意力,捕捉每一輛呼嘯而過的摩托車,精神和身體都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回家會極度疲憊。”李鐸說。
此外,追焦攝影師這一職業在理想情況下日收入可達千元,但整體而言,行業收益波動較大。
“一旦碰上陰天或者下雨,拍出來的效果就不好,畫面發灰、沒動感,買照片的人自然也少了。而且下雨天路滑,很多騎手就不進山了,拍照對象也少了很多,基本上就是白忙活一天。”李鐸說。
原本從事靜態人物拍攝、剛剛轉型為追焦攝影師的邸碩也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追焦攝影與拍攝靜態人物完全不同。由于幾乎無法與拍攝對象溝通動作、姿態等細節,拍攝過程更依賴經驗、預判和臨場反應,整體技巧也與傳統人像攝影截然不同。
“剛入行的時候,收入非常微薄,一整天下來可能也就賺幾十塊錢,能有四五個人買就已經算不錯了。”邸碩說。
部分追焦攝影師也提到,追焦行業還需要搶照片時效。在拍完之后必須盡快將追焦照片上傳至平臺,越早上線,被消費者瀏覽和購買的幾率就越高。
“如果上傳太晚,很多騎手可能已經在別的攝影師那邊找到并消費自己的照片了,自己的圖自然就沒人看沒人買。所以光會拍還不行,還得動作快,篩圖、修圖、上傳都得跟得上,才能在這么多同行里站住腳。”邸碩說。
追焦事故頻發,亟需規范化發展
追焦攝影確實為騎手的出行增添了不少樂趣,不少人甚至為了“出片”特意挑選路線或反復過彎,希望留下一個最帥氣的瞬間。然而,這種在山路彎道等復雜路段駐守拍攝的行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國是君近日在山區采訪過程中也目睹了多起事故的發生,一些摩托車駕駛員在過彎過程中因車速過快或操作不當而沖出彎道,發生側滑甚至人員受傷的情況。
摩托車車主支先生表示,有追焦照片確實省去了自己拍照的麻煩,也為每次旅途增添了一份獨特的專屬回憶。但他也坦言,每次看到追焦攝影師站在離自己很近的路邊拍照時,內心多少會有些緊張。
“有些攝影師站得太靠近車道,確實存在安全隱患。一旦選點不當,不僅可能干擾騎手視線,還有被高速駛過的車輛擦碰的風險。”支先生說。
摩托車車主董先生表示,如今不少騎手為了“追鏡頭”、拍出更帥氣的照片,會在彎道上刻意壓彎甚至超速,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視騎行安全,增加發生意外的風險。
李鐸表示,追焦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應始終將自身安全放在首位,盡量避開彎道內側(彎心)以及騎手高速過彎后可能外拋的路徑區域,選擇相對安全、視野開闊的位置進行拍攝,以避免意外發生。
針對追焦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發生的安全事故,相關行業協會和交通管理部門已開始加強合作,積極推動制定和完善安全規范與管理措施。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摩托車分會宣傳部負責人周照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表示,近期騎士安全驛站聯合追焦平臺已擬定部分試行措施,進一步明確禁止上傳危險駕駛行為的視頻內容,同時加強對安全拍攝規范的管理,旨在規范行業行為,保障騎手和攝影師的安全。
北京懷柔交通支隊主動聯合屬地摩托車驛站及多位追焦攝影師開展多輪事故預防座談會,采取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追焦攝影師在實際拍攝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和困難,協同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在規范追焦攝影師行為的同時,推動構建安全、有序的摩托車騎行及拍攝環境,保障騎手和攝影師的生命財產安全。
原標題:《拍一天最多賺千元!追焦攝影師成為月入過萬新職業?》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國是直通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