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劇柏含 如鑫淼
今天大不同,今天是6月15號,1645年6月15號當時清朝頒發一個《剃發令》。
這個事兒,因為這是個歷史史事實值得聊一聊,但是,我們先把話放在這兒,這個事兒已經是從前的時代了。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團結的統一的國家。在民國那陣兒就講“五族共和”了,這是一個歷史的進程。
我們現在講的是當年的一段往事,不同的民族是有不同的習慣。比如說漢族,自古以來很重視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而清朝,我們知道它是在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的。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經有剃發易服,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是要改變發式,而且要換。投降了,明朝的官兵也要剃發易服,作為臣服的標志。
清軍在1644年就是崇禎17年入關的時,有所謂的《剃發令》,這當然引起漢人的不滿了。所以,他們就公開的廢除了剃發令。
但是,被很多史書認為是“漢奸”的人,是一個叫孫之獬的人。1645年清軍進軍江南后,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10日全部剃發”,執行口號為“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孫之獬本是明朝官員,后投降清朝。他主動剃發易服,還上書建議推行剃發令,認為漢人只有剃發易服,才是真心歸順。他的這一建議促使清朝加快推行剃發令,此令引發了漢族人民的強烈抵制,使得本來穩定的局面再次陷入動蕩,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例如“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慘案都與“剃發易服”有關。
孫之獬是山東淄川人,他是明朝天啟年間的進士。最初投靠了魏忠賢,后來1628年崇禎皇帝繼位之后,承辦閹黨就要毀掉由閹黨編寫的《三朝藥典》。
而孫之獬是抱著三朝藥典哭告太廟。但是沒大事,只是削籍回鄉。所以,這10幾年就賦閑在家。后來清軍入關,孫之獬主動投降,他本人又在明朝的宮中做官,所以,就接納了他,讓他做禮部侍郎。
他自己確實主動的“剃發留辮”。穿滿服上朝的時候,他穿滿服走到滿族大臣的隊列中,人家把他趕出來了。因為清廷的禮節也沒有形成這個規制。
上朝的時候,滿族、漢族的官員不摻,各自穿各自民族的官服。穿明朝的官服是相安無事的。而這孫之獬呢,為取得清廷的歡心他打破了潛規則,就剃發留辮穿了滿服。
而且,他的全家都這么干。之后他就走到滿族大臣這個行列之中,但是,滿人的自視很高,不能容忍這么一個漢臣又是下屬跑到我們同班怎么可以呀,就把他擠了出來。
孫之獬自討沒趣兒就撤回漢班漢臣這邊,漢臣恨他趨炎附勢。一個個彼此緊緊擠著挨著不讓他進來,也沒法入班,等于他是徘徊在兩班之間,使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不堪,結果孫之獬是惱羞成怒。
退朝回家后,奮筆疾書,寫個折子“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制,獨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就是說,頭發去留問題,是誰統治誰的問題。頭發你要不管,那不是你統治了中國,而是中國統治了您。
順治帝你自己看著辦吧。結果,順治看了這個東西之后,哎呀,頗受震動,這就下了《剃發令》。
此令一行,天下嘩然!所以,剃發易服就成了清初主要的社會矛盾之一了。其實除了剃發令,還有一個副令,也就是換衣服。 由此,引起了非常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斗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滿足了封建統治者取得了勝利。
漢族大部分人只能剃發求生了。堅持不愿改換衣冠者,要么被殺,要么逃到海外,也有遁入空門的。比如帶發修行。 剃發令頒布的第3年,孫之獬因受賄賣官被彈劾,又一次被革職,還老家淄川。
孫之獬后來也結局悲慘。在山東謝遷起義時,他被義軍抓住,義軍對其進行折磨后將他處死。
后來,起義軍兵敗,清軍有大炮轟破城墻,城內的義軍和百姓又遭到瘋狂屠殺。而孫之獬之死這個信息傳到京城,順治帝還下旨說,討論一下,討論一下撫恤問題吧。
有人就建議說恢復原有的官職,而且要給撫恤。也有一些人建議說,他已經被雪去官職了,不應當再給撫恤了。所以,最終順治帝也沒有再給孫之獬任何撫恤,他就落了這么個下場。
(作者:劇柏含系國家二級作家國家高級書畫師高級政工師職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