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桃花月球
中國電影史上,永遠無法繞開一位女性,她一生出演了29部電影,曾被譽為“天才演員”,“中國的英格麗·褒曼”,“默片時代的無冕之王”。
她就是阮玲玉。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女性,卻在25歲的時候,用自殺結束了一生,芳華隕落。
從女傭之女,到引領一個時代的風尚,從滿懷熱情生活,到絕望離世,阮玲玉愛情成殤,死因成謎。
到底是為戲瘋狂,涼透了她的心扉,還是愛如流沙,冷了佳人的熱腸。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新回望阮玲玉“紅顏彈指老,霎那芳華盡”的悲情傳奇。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曾經舉行過一場奇葩婚禮,荒唐到在葬禮上舉行。
新郎是張家的四少爺張達民,目的是拿到老父親的20萬元遺產。
新娘就是阮玲玉。
1910年,阮玲玉出生在上海的貧民窟。
她6歲父亡,7歲就跟著做女傭的母親進入張家,童年做得最多的,就是跟在張家少爺上學的洋車后面奔跑。
這類似青梅竹馬的橋段,是她的幸運,也是她的不幸。
張家老爺是美籍傳教士創辦的崇德女校的校董,母親為了改變阮玲玉的命運,苦苦哀求,讓她以半價的學費,進入學校讀書。
這也為她日后輝煌與悲劇生活埋下伏筆。
阮玲玉出身卑微且從小缺乏父愛,這讓她的性格中自帶一份自卑和依戀。
她說:“我太脆弱了,經不起他人對我好。如果有人對我好,我真會像瘋了似的愛他!”
所以當大學畢業的張達民跨越階層、向她表達愛慕的時候,她完全被愛情沖昏了頭腦,很快就沉淪了。
當時他們的愛情遭到很多人反對,但16歲的阮玲玉還是選擇了退學,和張達民同居。
甚至為了能名正言順地和張達民走到一起,她甚至接受在葬禮上舉行婚禮。
但狂熱的愛情是不會持久的,在別人身上找溫暖,找到的注定是失望。
張達民是個紈绔子弟,除了賭博和游手好閑一無所長,20萬到手,不久就揮霍完了。
為了生活,阮玲玉不得不外出工作,來供養這個男人。
1926年,阮玲玉因為哥哥張慧沖的關系,獲得了一次片場試鏡機會,從此投身演藝圈,而阮玲玉更是成了張達民的搖錢樹。
每日阮玲玉回到家中,等待她的都是張達民挖空心思地索要錢財,以及還不完的賭債和高利貸。
后來成名,阮玲玉被逼的喘不過氣來,離開了張達民。
但張達民并沒有痛快地放過她,勒索、要挾、索要贍養費,甚至還將阮玲玉告上了法庭。
切不斷,擺脫不了,也糾纏不清,阮玲玉的悲情似乎一開始就已注定。
不堪張達民的折辱,阮玲玉一度精神頹廢,她想逃離。
于是緊緊抓住1932年電影公司前往香港的機會,帶著養女和母親搬出了張達民的居所。
在香港期間,精神空虛的阮玲玉,迷戀上了舞場。
在這里她遇見了唐季珊,從此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沉淪。
唐季珊是一位知名的茶商,有錢、有貌,是個情場老手,也是阮玲玉所在電影公司的大股東。
他不懂愛,但懂如何贏得女人的心,阮玲玉眉間的困頓自然也逃不過他的眼睛。
他深知這樣的女人想要浪漫的愛情,想要優越的生活,于是對癥下藥,不久便俘獲了阮玲玉的心。
唐季珊曾經的女人張織云,寫信給阮玲玉,提醒她說:“你看到我本人,就能看到你的明天?!?
張織云是唐季珊的舊愛,早就看透了唐季珊玩弄女性的本質。
她曾經為了這個男人遠赴美國,不惜放棄自己的人生,最終被拋棄。
但阮玲玉沒把這份提醒看成善意,而是當成了情敵的戰書,反而更孤注一擲地投入到了唐季珊的懷抱。
明知道是做情人,是被金屋藏嬌,也義無反顧。
懷著幻想,不愿面對現實,人會慢慢迷失自我。沒過多久,她對愛情的憧憬就被血淋淋的現實撕碎。
如同張織云所說,新鮮勁一過,唐季珊就開始出軌,劈腿鄰居,還對深夜拍戲回家的阮玲玉極其冷漠。
愛得愈深,苛求得愈切,唐季珊和阮玲玉的爭執逐漸增多,甚至暴力相向。
這時候生活困頓的張達民,聽說“自己的老婆”和唐季珊走到一起,也找上門來,三番兩次地勒索,更令阮玲玉的生活雪上加霜。
被無賴糾纏,被渣男騙感情,阮玲玉被悲傷充斥。而這種悲傷因為無法宣泄,都被她傾注到了片場的角色中。
這成就了她事業的巔峰,同時也將她推入萬丈深淵。
阮玲玉生前曾有一句名言:“演戲,就要像瘋子一樣!”
當時電影還是無聲的默片,全憑演員的情感投入和肢體語言,來完成人物表達和故事講述。
第一次去片場試鏡,有一場靈堂哭戲,阮玲玉一哭驚艷全場。
導演卜萬倉當時評價她說:
“她的悲傷好像蘸了水的毛巾,一碰就出來了,一擠就會傾盆而下;
她像有永遠抒發不盡的悲傷,惹人憐愛,一定是個有希望的悲劇演員。”
自此,阮玲玉成了最節省膠卷的“悲旦”。
先后出演《神女》《小玩意》《戀愛與責任》等電影,也因此結緣了一生中第三個男人蔡楚生。
蔡楚生就是當年執導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電影《漁光曲》的導演。
他同情因為情感生活不順而自殺的朋友艾霞,想以此為劇本拍攝一部電影《新女性》。
他覺得阮玲玉演繹的悲情,很適合這個劇本,就想邀請她出演。
阮玲玉看過劇本后,覺得故事和她本人的人生,有著太多相似的經歷,情不自禁觸動了內心的情感,潸然淚下。
她說:“我真想成為一名新女性,擺脫自己的命運,但我太軟弱了?!?/strong>
戲如人生,阮玲玉幾乎是本色出演了這部電影,不但在戲中淌盡了眼淚,也讓《新女性》大獲成功。
結局時,女主角服毒自殺,阮玲玉更是傾盡了所有情感,感染了拍攝現場所有人,大家都沉浸在死亡的悲情中。
而阮玲玉也因為太投入,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從劇本中走出來。
全情投入演戲,于表演是一種幸運,于阮玲卻是一種悲哀。
這部戲讓她名聲大噪,更加萬眾矚目,也和蔡楚生越走越近,關系微妙,同時也引發了更多的非議。
這時候,陰魂不散的張達民又找上門來,為了勒索,以“竊取財物,侵占衣飾,妨害家庭罪和通奸罪”將唐季珊告到法院,并威脅阮玲玉要將其16歲與他同居的丑聞,訴之報端。
一時間,各大報紙,關于阮玲玉的“三角戀”和桃色新聞滿天飛。
阮玲玉成了他人茶余飯后談資里的“放蕩女”,聲名掃地,和唐季珊的矛盾也升級,爭吵更頻繁激烈,家暴成了無法擺脫的噩夢。
她不想再做張達民的搖錢樹,也不想繼續當唐季珊的暴力犧牲品,對蔡楚生的微妙和漸行漸遠也感到失望,卻無力反抗,最后被逼走上了不歸路。
人生這場際遇,就是如此。
有人懂得,一季芳華,無人懂得,一地滂沱,而被傷害,只有絕望和決絕。
沒有等到張達民的訴訟開庭,阮玲玉便留下兩封遺書在公寓吞食大量安眠藥自殺,她用最慘烈的方式給這個世界以無聲的質問。
阮玲玉的逝去,讓人痛惜,引發了各界震動。
魯迅先生沉疴在身,亦發表了《論“人言可畏”》一文,深刻揭示了阮玲玉悲劇的根源,是“驅人于自殺之途的環境”。
曾經的惡劣傳聞,在青春隕落的悲情面前不堪一擊,人們斥責張達民的無恥,質疑唐季珊的搶救不力,自發組織了公祭。
30萬人走上街頭,為阮玲玉送葬,12名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導演自愿為其抬棺,更有粉絲認為“我們活著還有何意義”,選擇了為其殉葬。
美國《紐約時報》,將這場葬禮評價為“近代國際上最大的葬禮”。
而阮玲玉只身穿綠色繡花旗袍,安靜地躺在花圈中。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靈。
阮玲玉的悲劇告訴我們:愛從來不是一個女人的全部。
女人要想生活得更幸福,一定要懂得恰到好處的喜歡和投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