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新聞網編譯報道,中國和俄羅斯達成協議,將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共建一個科研站,為一場新的太空競賽奠定了基礎。
長期以來,美國與蘇聯以及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一起主導著太空探索活動,兩國曾分別將第一批宇航員送入太空、送上月球,后又在已在軌運行了20年的國際空間站項目上合作。
中國和俄羅斯本周二的聯合聲明可能會重塑太空探索的地緣政治,在月球科學探索和潛在的商業開發方面重啟相互競爭的項目和目標。不過,這次的主要競爭方將是美國和中國,俄羅斯只是個配角。
近年來,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它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軌道,把探測器送到了月球和火星。在計劃成熟的任務中,中國實際上已經把俄羅斯招為合作伙伴,它的太空計劃發展速度早已超過了俄羅斯近年來停滯不前的計劃。
去年12月,中國的“嫦娥五號”從月球表面帶回樣本,北京隆重地給這些樣本辦了展覽。這讓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后,第三個從月球帶回樣品的國家。在未來幾個月里,中國預計將把一個著陸器和火星車送到火星表面,緊跟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恒心號”(Perseverance)之后,“恒心號”是上月在火星著陸的。
中俄兩國沒有給出合作項目的詳細說明,也沒有設定時間表。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的聲明,兩國同意“利用在空間科學、研發和使用空間設備和空間技術方面積累的經驗,將共同制定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路線圖”。
周二,分別負責中俄兩國航天項目的張克儉和德米特里·O·羅戈津(Dmitri O. Rogozin)通過視頻會議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其中提到了預計將于2024年著陸月球南極的中國“嫦娥七號”月球探測器。中國的月球探測器都以中國傳統神話中奔月的仙女命名。
對俄羅斯來說,簽訂這項協議意味著角色的改變。
蘇聯最初曾在20世紀中期的太空競爭中領先,后來落后于美國,美國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首次登月,這是蘇聯從未實現過的壯舉。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成為國際空間站建設的重要合作伙伴。
NASA在2011年將航天飛機退役,俄羅斯的“聯盟號”(Soyuz)有段時間曾是前往國際空間站的唯一運載火箭,直到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創辦的私營公司SpaceX去年用自己的火箭把宇航員送入軌道。
相比之下,中國從未被邀請進入國際空間站項目,因為美國法律禁止NASA與中國政府合作。這意味著中國“別無選擇,只能自己制定、實現目標”,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War College)國際安全事務教授瓊·S·約翰遜-弗里茲(Joan S. Johnson-Freese)說。
中國已經將11名宇航員送入軌道,并建造了兩個較小的空間站——“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這兩個空間站都已結束了軌道運行。第三個空間站的核心艙已定于今年發射。
前述聲明稱,中國承諾與俄羅斯的聯合項目將“面向所有感興趣的國家和國際伙伴開放”,但幾乎肯定將美國及其盟友排除在太空探索之外。
美國有著自己的規劃:在2024年通過一個名為“阿爾忒彌斯”(Artemis)的國際計劃重訪月球。
有了俄羅斯在自己一邊,中國如今可以引入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設立月球開發方面的并行計劃,獨立分析師、關于太空探索新書《競逐天空》(Scramble for Skies)的作者南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說。
“中國創造了一種有關其月球基地的意識形態敘事,即將先進的太空能力作為資產,提供給那些想要加入另一種月球探索機制和資源開發的人,”她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