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歐洲網消息,為響應教育部2021年“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號召,今年暑期,上海第二工業大學“IT青春”就業狀況調研隊成員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沿著上海“五個中心”建設藍圖精心設計線路,8月29日啟程,積極走訪多家創新型科技服務企業、深入IT行業,尋訪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青年畢業生、資深校友,進行專題訪談、問卷調研,記錄“IT青春”里的強國故事。
“兩天,87公里,三家科技企業,而這才是開始”,隊員秦松說,“由于是同樣的專業背景,想聽‘程序猿’講述青春里的強國路,我們一行17人從沒想過停步。”
畢業三年:我們的“IT青春”
陳嘉樹是201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作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智能專業首屆畢業生,畢業后他在上海儀酷智能擔任技術主管一職。陳嘉樹平時負責開發版的業務,包括但不限于Linux系統相關的開發,系統性的集成、遠程實驗室的環境搭建。
“如果日后要從事機器人開發這方面的工作,學校的線性代數和高數還有計算機組成原理一定要好好學習”,他談到,“在以后的開發中,涉及到軟硬件交互,神經網絡等領域,如果不熟悉硬件的具體構造,不了解模型的網絡構造,就不可能完成相應的任務”。
他建議計算機專業的同學趁在校期間多在Github上找一些開源項目學習,有能力的話可以嘗試開自己的倉庫,把代碼上傳上去,這些經歷在以后的就業過程中是絕對的加分項。
陳嘉樹告訴隊員們,市場上的供需關系是不斷變化的,尤其在人工智能這個領域顯得尤為明顯,往往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即使是畢業了,持續學習的能力依舊是最重要的。
在校期間除了筑牢專業知識,建議側重學好基礎課程體系中的數學,計算機研究到很高很深的部分,會發現它的本質其實就是數學。“數學應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就業后的發展空間,包括薪資水平。另外還有英語能力,不僅編寫程序時它會影響到程序的規范性和相關的維護工作的穩定性,還有查看外文文獻資料時對其理解的準確性。國內一些田野譯文會有偏差,若自身英語水平不夠,往往會被誤導,不利于開發者的學習”,陳嘉樹說。
李俊青和陳嘉樹是同門師兄妹。2020年畢業后,作為“優秀畢業生”的她也來到上海儀酷智能。由于擁有語言文字上的天賦、突出的文筆水平,李俊青決定將自身優勢和工作內容相結合,嘗試接手與智能機器人相關的培訓工作。除此之外,她還致力于對機器人“pepper”和“null”的開發研究。
李俊青給隊員們介紹到:“平時用到的專業知識主要是Python,學校開設的仿人機器人實訓課特別受用,對自己現在的工作有很大助力。”計算機專業都非常看重項目中的實踐能力,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做學術考研,也不是每位研究生都有很強的實踐能力,這其實就是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優勢所在,“同學們在校期間要抓住機會多參加項目和比賽,走出宿舍,全面鍛煉自己的各項能力”。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俊青學姐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有興趣,不要去過于糾結高薪和‘大廠’的名氣。興趣是支撐以后走的更長遠的路的主導因素,即使是工作也不能放棄快樂。”隊長崔欣怡在實踐紀實中寫到。
畢業七年:我們的科技強國路
IT行業里的進階路線通常是:程序員——工程師——架構師。程序員的工作是把功能需求完整的實現;工程師是要對項目工程把握掌控能力,比如留出接口;而架構師的工作是統籌規劃整個項目業務的進行方向和邏輯。這三個階段是循序漸進的。
方棟就是一名資深架構師,畢業7年,現就職于上海云瓣科技。作為架構師,他是整個項目開發過程的領路人。擔任這個職位,需要高度的鉆研能力和創新水平,保持對新技術的學習熱情。他笑著說,“程序猿’的一生都是在學習的路上,真正需要“活到老學到老”,對于在校大學生,首要任務還是打牢專業基礎,也要有意提升自學能力,把握住學生時期的學術、科創機會,積極參加專業競賽。當然,勿忘鍛煉出強健的體魄,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雷恒和伍飛畢業近十年,這對職場“黃金搭檔”是2008級軟件工程專業校友,上海云瓣科技聯合創始人。“在技術上,我們希望是從應用層面上去解決問題”,伍飛說,“我們公司幾乎沒有銷售,客戶是我們的銷售。同學們在校期間還是要夯實專業技能。站在建黨百年新起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路上,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羅文文 楊富春 陳旭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