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林文苑述評】
《十七帖》因帖文以“十七日”開頭,故名。它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全帖收錄右軍與親友的手札28通。唐太宗收王羲之書,凡一丈二裱為一卷,此其一也。今草在后漢產(chǎn)生以來,在王羲之筆下基本定型,后世再無大的變化。現(xiàn)在講“法度”,實際就是講的王羲之用筆、結(jié)字之法,而《十七帖》正是右軍草書中的經(jīng)典,是今草的正宗。歷代書家學習草書無不以此為范本,雖然各有變化,但“百變不離其宗”。毛松馥先生認為臨寫此帖首先要承其法度,其次要注意點畫、結(jié)體、姿態(tài)、映帶、揖讓、氣韻等書法要素,須長時間研讀臨習,日積月累,久久為功。古人以楷法入草,起收轉(zhuǎn)折,筆筆到位,在淹留蓄勢的瞬間發(fā)筆映帶,形成連綿之勢。精研《十七帖》,可以領(lǐng)悟此中奧妙。毛松馥先生所臨此帖點畫精美,氣韻生動,款款寫來,不激不厲,深得原帖旨趣。通覽全篇,一氣呵成,字字精美,顧盼生姿,神彩洋溢,令許多學者和書家驚嘆。
毛松馥先生另有以大草筆法臨寫的《十七帖》一卷,限于篇幅,這里只摘取幾個片段。有評者以為毛先生此件作品既有王羲之今草的精美,又有張旭、懷素大草的縱逸奔放之勢,不拘成墨,縱斂有度,筆隨意轉(zhuǎn),水到渠成,不漫不越,意趣無窮。
他的《庸齋詩鈔》十首,是從其論書詩稿中選錄的,這十首詩從不同的方面論述了二王父子對中國書法的貢獻,以及所述碑帖的風格特點。有點睛之筆,也有兒女情長,語言樸素,娓娓道來,可見作者對二王書法藝術(shù)及其家事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毛松馥臨王羲之《十七帖》長卷
局部1
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具,示復數(shù)字。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
局部2
等復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 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 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
局部3
計與足下別十六年,于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后二書。但增嘆慨。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
局部4
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知足下行至 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
局部5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楊(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
局部6
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zhèn)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lǐng)、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
局部7
言此,心以馳于彼矣。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為欲廣異聞,具示。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
局部8
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并數(shù)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恒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
局部9
諸從并數(shù)有問,粗平安。唯修載在遠,音問不數(shù),懸情司州,疾篤,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言皆盡事勢,吾無間然,諸問想足下別具,不次。
局部10
往在都見諸葛顯曾具問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 司馬錯所修,令人遠想慨然,為爾不信,信具示,為欲廣異聞。
局部11
有無一鄉(xiāng),故是名處,且山川形勢乃爾,何可以不游目。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為 殿中將軍。
局部12
前過云與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與足下為下寮,意其資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遠及。
毛松馥臨王羲之《十七帖》全圖
(35cm×619cm)
請向右旋轉(zhuǎn)手機橫屏欣賞
【庸齋詩鈔】
右軍書贊三首
(一)
巨擘初成萬世功,書壇百尺樹旗旌。
開宗立派知多少?不掩右軍書圣名。
第一首主要是贊揚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偉大貢獻。王公繼往開來,在章草和鐘繇等前賢書體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楷、行、草新體,這是書法史上劃時代的偉大創(chuàng)舉。特別是他創(chuàng)立的“今草”,不但字形優(yōu)美,筆法鮮明,而且法度嚴謹,實際上成為后世草法規(guī)則,我們今天說的草法,很大程度上就是王羲之創(chuàng)立的草法,功莫大焉!
(二)
損益前賢立草行,鼠須繭紙寫蘭亭。
文章翰墨聯(lián)雙璧,邃密唐模到晉庭。
第二首主要是贊揚王羲之以《蘭亭序》為代表的書法成就和它對后世的影響。到了唐代,太宗皇帝把王羲之推為書圣,親為立傳,還令馮承素等人勾摹王羲之《蘭亭序》數(shù)本,以賜皇太子和諸王。馮摹《蘭亭》實際上已成為原帖的化身,只要認真臨摹、研究,就可得到晉人的神韻。
(三)
落落群星列河漢。纖纖初月掛瓊枝。
將軍筆下霓裳舞,虎臥龍翔繞鳳池。
第三首主要贊揚王羲之書法的形態(tài)美。《書譜》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等語,而王羲之的行草書最當?shù)闷疬@段文字。南朝梁武帝蕭衍評價王羲之書法筆力遒勁、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觀其鋒穎所致酣暢淋漓,筋骨內(nèi)涵,舞姿翩翩,美不勝收。所以唐太宗說“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非虛言也。
《十七帖》
瀟瀟灑灑照華堂,纚纚迤迤繞畫梁。
一樣噓寒問暖事,拈來尺牘化琳瑯。
《十七帖》因帖文以“十七日”開頭,故名。它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全帖收錄右軍與親友的手札28通。雖是噓寒問暖瑣事,然裱為丈二長卷,草勢連綿,蔚為壯觀。且法度嚴謹,字形優(yōu)美,是后人學習草書不可逾越的范本。
《積學凝寒帖》
王謝豪門千萬級,烏衣巷口矚望疑。
為問西川周刺史,緣何終老未支離?
《十七帖》收錄的二十八通書信中,約二十件是寫給西川刺史周撫的。周撫雖是封疆大吏,但因出身庶族,也難躋攀王謝門戶。羲之《積學凝寒帖》云:“計與足下別二十六年,雖時書問,不解闊懷”,與其終身保持友誼,由此可以看出羲之人品。
《兒女帖》
一女七兒十六孫,分嘗佳果見情親。
還向東山訪許邁,蘭亭日暖又新春。
右軍在《兒女帖》中說“吾有七兒一女----今內(nèi)外孫十六人,足慰目前”在“胡桃帖”中說“吾篤喜種果,今在田里唯以此為事”, “率諸子,抱弱孫,游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 羲之又與道士許邁為世外交,長長出游忘返。由此可見其暮年生活之一斑。 (折腰體)
《破羌帖》
喪亂無論國與家,雄師一夜伏龜蛇。
豪情總為桓司馬,龍躍天門錐畫沙。
晉室南渡以后,北方百姓流離失所,生靈涂炭。公元356年,桓溫收復舊京洛陽,此時,王羲之已經(jīng)辭官歸隱,但他仍關(guān)心國家大事,對于摧破羌賊,收復失地感到由衷地喜悅,對于大司馬桓溫贊賞有加,從《破羌帖》中可以看出王羲之的喜悅之情。
《官奴帖》
溫馨靜穆勢圓融,結(jié)字徘徊真與行。
透過刀鋒看筆法,循蹤直可到蘭亭。
王家信奉五斗米道,有病須由家長向道尊上章,官奴是獻之乳名,獻之與郗道茂所生女兒名叫玉潤,病重,羲之為之上章,為世間留下《官奴帖》。董其昌以為“可借道官奴帖學習《蘭亭序》”,有一定道理。(新韻)
獻之《大觀九帖》
家風迢遞到隋唐,立異標新王七郎。
一脈山陰存矩度,春風化雨起顛狂。
《大觀帖》中有獻之草書九帖,乃其開創(chuàng)的“一筆草”,雖筆有未到處,但草勢已成,才情洋溢,開啟了唐朝張旭、懷素狂草的先河,功莫大焉。顛狂即顛張狂素。
《中郎女帖》
青梅竹馬愈相親,女貌郎才花上春。
無那嬌羞晉公主,拆分勞燕恨終身。
帖文是羲之通過內(nèi)弟郗愔,求娶其侄女郗道茂為子敬之妻的一件信札,時二內(nèi)弟郗曇為中郎將。子敬與表姐青梅竹馬,兩情相悅,誓老終身。后來晉廷逼尚新安公主,子敬用香火燒殘腳趾,跛腳上朝,仍不免被迫離婚,造成兩人終身遺恨,郗道茂也因此抑郁而終。“嬌羞”,是對新安公主和晉朝廷的諷刺,表達了對獻之夫妻婚姻悲劇的同情。
毛松馥大草筆法臨《十七帖》節(jié)錄
(全卷28cm×1396cm)
圖1
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具,示復數(shù)字。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 等復及此,似
圖2
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今往絲布單
圖3
衣財一端 示致意。計與足下別十六年,于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后二書,但增嘆慨,頃積雪凝寒,五十
圖4
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 比之年時為復,可可。
圖5
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知足下行至 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問 瞻近無緣省苦,但有悲嘆。足下小大悉平安
圖6
也!云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為殿中將軍。前過云與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與足下為 下
圖7
寮,意其資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遠及。
毛松馥大草筆法臨《十七帖》節(jié)錄
(28cm×426cm)
敬請向右旋轉(zhuǎn)手機橫屏欣賞
【毛松馥藝術(shù)簡歷】
毛松馥,1946年生,字韻谷,號庸齋,山東新泰市人,書法家,楷、行、草兼擅,尤長于大草。出版有《毛松馥臨帖作品選》、《庸齋翰墨》(作品集),《庸齋詩稿》,1999年入編《山東中青年書法家叢書·毛松馥卷》等。山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泰安市文化局、新泰市政府曾分別在新泰、泰安和省美術(shù)館為其舉辦書法作品展。毛松馥先生是早期山東書協(xié)會員,后來因為身體原因,自閉桃園,讀書臨池。他反復臨摹二王以下全部經(jīng)典行、草碑帖,研究歷代書論,在此基礎上進行書論寫作和書法創(chuàng)作,成績斐然。有學者、書法家稱贊他 “筆下具有豐富的經(jīng)典藝術(shù)語言” ,“于二王用功最深,故能含英咀華,旁及顏真卿、懷素、黃庭堅諸家,皆能追本溯源,允稱淵雅。”還有學者稱贊他“書有晉韻,詩有唐風”。
↓ 點擊以下鏈接,賞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懷素《自敘帖》精臨——毛松馥臨帖作品欣賞之一
王羲之《蘭亭序》精臨——毛松馥臨帖作品欣賞之二
張旭《古詩四帖》精臨——毛松馥臨帖作品欣賞之三
黃庭堅《諸上座帖》精臨——毛松馥臨帖作品欣賞之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