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公布的1-2月財政數據顯示財政支出加碼,“兩會”政策部署下積極財政有所體現。一方面,一般公共財政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加快;另一方面,年初專項債發行金額大幅增加,與去年同期財政偏緊形成鮮明對比。這和我們此前在《政府工作報告的六大亮點》一文中的判斷一致,“積極財政”將是今年宏觀政策的一大亮點。今日特分享此文,供讀者參考。
以下為《政府工作報告的六大亮點》全文
文章已刊于《中國金融》(2022年第6期)
作者|沈建光 姜傳鉞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做了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5%左右,不僅高于2021~2021年兩年的平均增速(5.1%),也明顯超過2021年第三、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速(4.9%、4.0%),體現出決策層主動作為、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決心。報告對2022年的政策措施和主要任務進行了部署,呈現出六大政策亮點,其中三大亮點針對短期穩增長,三大亮點定位于中長期鞏固韌性。
亮點一:財政支出強度加碼,稅費支持與擴大投資并舉。
財政實際赤字率提升。2022年赤字率擬按2.8%安排,比2021年下調0.4個百分點,但這并不意味著財政力度減弱。考慮到調入資金和使用結轉結余資金,預計今年實際赤字率將達到4.5%左右,顯著超過2021年的實際赤字率3.8%。正如財政部部長劉昆所介紹的,通過跨年度調節,僅中央本級財政調入一般預算的資金就達1.267萬億元,相當于提高赤字率一個百分點。在此基礎上,今年預算支出規模比2021年擴大了2萬億元以上,增長8.4%,創近七年來的新高,財政支出強度明顯加碼。此外,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大幅增加至近9.8萬億元,增長18%,旨在通過中央層面籌資,緩解房地產調控下地方政府面臨的土地財政約束。
稅費支持助力制造業、小微企業。報告提出“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減稅與退稅并舉”,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一方面,延續實施扶持制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在2021年的基礎上新增約1萬億元;另一方面,首次提出“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主要針對小微企業和制造業企業,可直接為市場主體提供現金流約1.5萬億元。
擴大投資仍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報告強調“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3.65萬億元,主要投向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能源基地和設施、燃氣管道更新改造、防洪排澇設施等。
亮點二:貨幣政策加大力度,海外加息制約有限。
疫情以來中國率先推動貨幣政策正常化,宏觀杠桿率增幅明顯低于全球主要經濟體,疊加人民幣匯率保持強勢、外商投資持續流入、國內通脹壓力可控,中國貨幣政策仍有較大空間。此前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貨幣政策如何發力指明了方向,即充足發力、精準發力和靠前發力,2021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沿用了這一表述。2022年1月金融數據“開門紅”也凸顯出前期政策的積極效果。此次報告提出“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支持力度”“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擴大新增貸款規模”“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充分體現出貨幣政策繼續發力、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取向。
本輪美聯儲加息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制約有限。一方面,考慮到中國匯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進展、跨境資金管理日趨規范,我國貨幣政策自主性不斷提升,疊加人民幣匯率持續強勢,當前資本外流風險可控;另一方面,疫情以來美聯儲寬松并未導致大量資金從美國流向新興市場,反而是美股吸引了大規模的外資流入,這意味著在本輪加息周期中,新興市場面臨的資金回流壓力更小。因此,盡管3月美聯儲加息在即,中國貨幣“寬松”窗口并未關閉。人民銀行將以穩增長作為政策重心,視國內經濟形勢靈活應對,積極推動降息降準,促進微觀主體與宏觀政策形成穩增長的合力。
亮點三:穩就業重要性提升,宏微觀政策協同發力。
2021年下半年以來,受疫情反復、監管政策等影響,結構性就業壓力顯現,青年人失業率高企。在此背景下,2022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維持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設定在5.5%以內,較2021年的“5.5%左右”更顯積極。
報告對于穩就業更加重視,宏觀和微觀層面將協同發力。宏觀層面,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除“大力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創業帶動就業作用”“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外,特別提及“各類專項促就業政策要強化優化,對就業創業的不合理限制要堅決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充分顯示對就業問題的高度關注。微觀層面,強調“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具體包括降費穩崗、做好重點人群和靈活就業就業保障、支持創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重點關注兩個提法,一是“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000萬人,要加強就業創業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反映出中央層面已重點關注青年就業問題;二是“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將失業保險基金落到實處。此外,兩會前夕,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金融機構加強對“新市民”在創業、就業等方面的金融服務。
亮點四:有序推進“雙碳”目標,綠色投資潛力加速釋放。
報告再次強調“有序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對于今年的能耗強度目標,報告沒有像往年一樣設定硬性目標,而是改為“能耗強度目標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并留有適當彈性”。目標設置更加靈活有序,旨在防止2021年下半年“運動式”減碳對經濟的負面沖擊再現。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雙碳”目標重要性降低,報告對遏制兩高項目態度堅決,強調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同時,加快綠色技術研發應用、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既能為“雙碳”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又能以“時間換空間”,緩解存量目標壓力。
綠色轉型不僅是應對氣候挑戰的舉措,也是中國從資源依賴型邁向技術依賴型經濟的助推器。特別是在當前外部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過度依賴能源進口不利于國家安全,中國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報告指出,“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2021年底,國務院常務委員會已提出設立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人民銀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等。隨著各方面支持力度加大,乘數效應將推動綠色投資快速發展。據測算,“雙碳”目標下相關綠色投資合計將超100萬億元。
亮點五:深化創新驅動發展,高技術投資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
技術創新是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工具,也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要素。自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立以來,高技術投資快速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2021年制造業投資表現亮眼,兩年平均增速升至5.4%。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速更是高達16.7%,計算機、電子設備等行業保持高速增長。
報告共14次提及“科技”,足見其地位舉足輕重。報告指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目的是推動科技自立自強,解決芯片等高新技術和產品領域“卡脖子”問題。報告從財政、金融、產業政策等維度對科技創新予以大力支持。在財政方面,如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在貨幣方面,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推動制造業提升核心技術能力;在產業政策方面,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并從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2021年,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31.8%,比總體中長期貸款增速高18.1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速達到32.8%,印證金融向科技的傾斜力度加大。
亮點六:提升數字經濟地位,強化數字治理保障。
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后,報告首次對年度的數字經濟發展進行專門部署,要求同步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表明政策層已將數字經濟作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此之前,全國除青海、西藏、新疆之外的28個地區都已制定專門的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確定了各自的發展重點和量化目標,浙江、北京、天津、福建等地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將超過50%,很多地區還設定了2022年的發展目標,數字經濟已進入加速增長階段。
報告還首次對數字政府建設作出具體部署,要求積極推進“跨省通辦”和政府數據共享。3月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的指導意見》,自上而下明確了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一網通辦”“跨省通辦”的具體目標和要求,政務數字化進入快車道。在數據共享方面,2021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實施方案》,明確了各部委14大類、37小類信用信息的共享范圍、共享方式、時間節點,同時中央和各個地方都在積極打造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數字政府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數字治理體系的效率決定數字經濟發展的高度。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政策部署積極有力、目標明確,六大政策亮點助力短期穩增長、強化中長期發展韌性,中國經濟將持續“爬坡過坎”,實現高質量發展。■(責任編輯 許小萍)
作者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姜傳鉞:京東科技集團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開白轉載、采訪合作請聯系微信(ID:yxj615901)
往期文章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