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政策追蹤與觀察 」關注宏觀形勢變化下的地方政策,追蹤各地當前保增長、搞項目、爭先行先試、促經濟轉型、招商引資、改善融資環境等發展經濟相關的各種政策、思路和做法。主要價值在于發掘地方已出臺或將要出臺的政策提出的背景和思路,以及各地政策中的一些真正有價值的閃光點,為地方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比較和借鑒,為企業發展更好的契合地方需求的產品及服務提供信息和咨詢。本文內容主要來源于《各地創建零碳工業園需注意的要點》(「 地方政策追蹤與觀察 」總第639期,2022/5/10)。
2022年全國涌現出多個新建或改建的零碳工業園區。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零碳工業園,又如何構建?從現實來看,還面臨一些關鍵性問題的約束。零碳園因此并不是“想建就能建”,各地還需認清形勢后再審慎而行,穩妥推進。
建設“零碳園區”具有現實緊迫性
傳統工業園區是工業集聚的載體,由能耗等產生的碳排放量巨大。截至2020年,我國各類產業園區已超1.5萬個,園區碳排放在全國碳排總量中占比約31%。因此,工業園區實現低碳/零碳,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環節。
對于有出口業務的企業,減碳行動將更具緊迫性。2021年7月,全球首個碳邊境稅政策落地。歐盟委員會頒布了《關于建立碳邊境調節機制的立法提案》,決定自2026年起對不符合碳排放規定的進口商品征收碳關稅。實際上,從2023年開始,歐盟已打算陸續對水泥、電力、化肥、鋼鐵等產業征收碳關稅。面對即將成行的碳邊境調節機制,高碳行業需要應對的不僅是出口成本的增加,甚至需要跨越技術標準的“碳障礙”。如果以零碳園區建設為突破口,實現工業節能減碳,有利于國內企業應對歐美國家在貿易政策上的收緊。
零碳工業園的建設
零碳工業園建設處于商業化初期階段,國內外都缺乏明確的零碳園區定義和實施指南,如何建設、運營、認證,尚無公認標準。所謂“零碳”園區,指的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通過能源、產業、建筑、交通、廢棄物處理、生態等多領域技術措施的集成應用和管理機制的創新實踐,實現區域范圍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綜合性示范工程。概念看起來簡單,但在現實中,工業園區的碳排放核算、碳足跡追蹤等都缺乏權威、統一的標準規范。
國內多家零碳園區都只是得到第三方機構的認可。有的零碳工業園區由地方機構給予認證。2021年1月28日,北京亦莊智慧園區成為中國首個碳中和園區。其碳中和證書由北京綠色交易所頒發,按照PAS2060標準實現碳中和。有的零碳工業園區由國際機構給予認證,但其權威性也有待驗證。有序擴大零碳工業園建設,未來還需要較多的制度配套,尤其是在碳足跡核算、追蹤和管理等方面。
業內普遍認為,“零碳”園區的核心是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綜合能源系統。在實操中,要點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好當地的可再生能源。然而,就當前的能源供需現狀看,在工業園區的物理空間里實現零碳,幾乎是不可能的。工業園區往低碳、零碳發展的方向是毫無疑問的,但能降碳的降碳,該節能的節能,不必盲目追求零碳。
還要看到,與新建園區相比,存量園區的能源系統低碳改造難度更大。在大多數資源稟賦并不優質的地方,園區要實現零碳排放往往需要依靠綠證、自愿核證減排量(CCER)等相關交易來抵消碳排放,如已宣布實現碳中和的金風科技北京亦莊園區即是如此。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