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勇
澳籍華裔繪本插畫師
代表作
觀像鏡《The Viewer》 抵岸《The Arrival》
失物招領《Lost Things》
獲第8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影片
繪本《蟬》講述了一個辛勤工作卻被人類踩在腳下粉碎的蟬。隱喻著擁有相同處境的職場人。他們辛勤工作,承受著巨大壓力卻從未被正視和感謝。他們不是屏幕上的數據,而是每個擁有情感和抱負的鮮活的人。在每日工作的慣性中,那些充耳不聞的內心吶喊,被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稱作 “人類集體靈魂上的一道傷疤。” 陳志勇用他充滿文學性和隱喻的繪畫作品喚起人們對于與眾不同、孤獨以及被邊緣化感受的強烈共鳴。
蟬,摩天大樓里上班
數據錄入員
工作十七年 從不請假 從不出差錯
嗒咔 !嗒咔 !嗒咔!
工作十七年 從來不升遷
人力資源部說 蟬不是人
不需要資源
嗒咔!嗒咔!嗒咔!
蟬 不許用辦公室的衛生間
蟬只好到市區 十二街區
每去一次 公司都要扣錢
嗒咔!嗒咔!嗒咔!
人類從不把工作做完
蟬總是待到很晚 把工作做完
沒有人感謝蟬
嗒咔 !嗒咔!嗒咔!
人類同事不喜歡蟬
說了些話 做了些事
認為蟬是個笨蛋
嗒咔!嗒咔!嗒咔!
蟬 沒錢交房租
住辦公室的墻角
公司假裝不知道
嗒咔!嗒咔!嗒咔!
十七年 蟬退休
無人歡送 無人握手
老板說 收拾干凈桌面
嗒咔 !嗒咔!嗒咔!
沒有工作 沒有家 沒有錢
蟬走向摩天大樓的頂端
是時候了 說再見
嗒咔 !嗒咔 !嗒咔!
蟬飛回了森林
有時候想起人類
忍不住哈哈大笑
嗒咔!嗒咔!嗒咔!
(完)
《蟬》之起源
陳志勇探訪柏林時,看到一棟辦公大樓壯觀的灰色立面,上面布滿了數百扇灰色的窗戶。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窗口,上頭有一盆鮮艷的開花植物在享受太陽的照拂。他便和朋友開了一個玩笑,想象有一只大昆蟲在那個隔間里工作。這個想法在他腦海中存在了一段時間,每當他在工作時看到植物盆栽,在辦公室工作的大昆蟲畫面就會浮現在他腦海里。
第二個創作靈感則來源于他臥室窗戶的蟬聲,只要他聽到蟬聲,就會循著聲音去找蟬,陳志勇覺得蟬空空的外殼就像仙女脫落的皮膚,緊緊貼在高高的木柵欄上。后來,他看了一部關于蟬的紀錄片,介紹了蟬的生命周期。紀錄片里面說,蟬在短暫的時間內交配隨即死亡。這樣子的生命形態,對陳志勇來說,是一種對生命的全新認識。對人類來說,這種漫長的生長周期是難以理解而且陌生的。陳志勇覺得可以以蟬的生命周期來隱喻死亡,忍耐甚至愛。
在思考主角蟬這個角色時,陳志勇把自己父親的人生故事投射到蟬身上。他的父親在20多歲的時候從馬來西亞移民澳洲,是一位建筑師。雖然專業技能十分出色,但是英語說得不好,這可能是使他在澳洲工作時一直無法受到重視的原因。陳志勇的父親退休后,把自己的庭院弄成一座大花園,一整天揮汗照顧花草,卻也樂此不疲。并沒有因為前段人生的際遇連帶影響了后半人生的心情。
就像在故事里,蟬在前半段生命中過著陰暗的生活,在夾縫中求生存,但是在后半段的生活中以華麗姿態告別一切,重新開始了一段嶄新的生活。當然,偶爾想起來之前的生活,還是忍不住覺得荒謬而笑了出來。最后在書的版權頁上,陳志勇附上了日本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作品:
閑かさや
巖にしみいる
蟬の聲
中文翻譯是:寂寂復寂寂,蟬聲可穿石
圖文資料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