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網友留言問我,這些年來,明明每年有大量人才往外跑,為什么我們還能一直保持高速發展?難道人才不重要嗎?
這話把我問得一愣,半天沒緩過神來。
他說的沒毛病啊,我們每年是有大量人才往外跑,尤其頂尖人才,例如清華、北大這類頂級院校的學生,出國幾乎是必修課。
學歷越往上,出國比例越高,一去不回的比例也越高。
前不久,Linkedln公布一組數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39所985高校校友在美約有20萬人,其中,88%中國籍博士選擇留在美國。
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諸如雅思、托福熱就沒降過。
這幾年稍好點,回國比例漸高,20年前,在多數人眼里,出國等于第二次躍龍門,到那里刷盤子都比在國內當精英強。
就像修真小說里,“小世界”熬到頭,凝聚神格后,肯定要奔“大世界”去的。
偶爾從國外回來一趟,那也是“大世界”臨幸“小世界”,俯瞰眾生。
而且,和修真小說一樣,這些人多數會被親朋好友供為大神,活在傳說中,用以教育后輩。
于是,小學做“共產主義接班人”,大學后到歐美建設美麗新家園,這種人格分裂的搞法,就成了70、80后學霸的標配。
當時,“江山要完”的聲音不絕于耳。
01剩下的土豆
不過后面這種聲音沒了,一方面貌似喊也沒用,該跑還是跑,國內外反差太大,但凡有點機會,學霸們都不會放過,這是現實,也是人性,鐵了心不走或者出去后愿意回來的絕對是真愛。
另一方面,發現這些人走后,國內的天也沒塌下來,國家發展照舊,狂奔的速度令人震驚,而且一奔40年,眼看和歐美國家差距越來越小,擔憂者逐漸釋懷,看來江山不會完啊。
不過,這不科學啊,精英都跑了,按說留下的都是二流人才和普通人了,那拿什么建設家園?
于是有了最后誅心的疑問,難道人才不重要嗎?
當時我回答這位網友說,你是不是對人才有什么誤解?。?/p>
人才當然重要啦,要不當年劉皇叔也不會三顧諸葛村夫了。
但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有兩個問題。
一是,出去的是頂尖的,可留下的也未必就是二流的啊。
能進清華北大的固然是人中龍鳳,但進不了的也不代表就是山雞土鱉。
我們人口基數在那,每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是千萬級,他們大部分沒機會去清華北大,不是因為他們差,而是因為清華北大只招那么多人。
高考狀元和高考1000名的差距能有多大?
你清華北大每年就收萬把人,未必識得所有金鑲玉。
同樣的,考雅思托福出國也是,考過的是精英,沒過的也未必是飯桶。
二是,社會才是大學堂,考試獨占鰲頭,并不代表走向社會也能一覽眾山小。
多少費盡心思出國的學霸最后混成了摸魚達人?
反觀國內,學渣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典型代表就是三次高考勉強擠進二本的馬道長,以及他的二本初創團隊(盡管馬道長已經那啥了,但不可否認他和他的團隊推動了社會變革)。
當然,出國也有混得好的,不過,這種人其實在哪都能成功,在國內也不會差。
說到這,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我們的優勢究竟是什么?
我突然想靜靜,于是把網友晾到一邊。待查了大量資料,基本理清思路后,我準備來回他,結果發現自己被拉黑了。
年輕人真沒耐心。
02真正的優勢
繼續剛才那個問題,我們的優勢究竟是什么?僅僅是人多嗎?
要說人口總數,印度也不少,而且超過我們拿下世界第一也指日可待。算上印度,目前全世界人口過億的國家有13個,但仔細看了一下,里面除了美國和日本,其他基本處在半死不活的狀態。
當然,對此印度是不會承認的,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強國,中國還要發展30年才能追上他們。
之前,一些印度媒體干脆宣布印度2020年將成為超級大國。不過,疫情過后,這些媒體沉默了。
而且,世界銀行也站出來打臉。去年,他們公布一組數據,說全球有12億貧困人口,其中印度占三分之一,也就是4億!
這挺尷尬,傷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極強。
這么看來純粹人多并不是什么優勢,它也可能是負擔,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轉化成優勢,并成為紅利。
過去40年里,世界范圍內,貌似只有中國做到了。
為什么?不賣關子,答案是——平臺。
人才離不開平臺,這已是共識。一家公司是平臺,一個國家同樣也是平臺。諸如制度優越性這種人所共知的特點我就不展開說了,大概總結一下:
一是有個目光長遠的政黨領導,務實肯干,腳踏實地,五年五年地往前趕,這么多年沒飄,腳印都看得見,著實不容易。
二是政治資源內耗少,把精力都用在了謀發展上。什么叫內耗,看看瞌神上班第一天干的事,簽署17項指令,其中有9項用于推翻懂王此前的政令。
懂王要修邊境墻,瞌神不修了。
懂王向巴黎協定說不,瞌神卻要重新擁抱。
懂王要退出世衛組織,瞌神要求重新加入……
有人說這叫“容錯”。真能吹,這叫“血厚”好嘛!
朝令夕改,透支誠信,這是內耗中的頂級作死。也就是美麗國,你換其他國試試?實話說,再好的底子也經不起這么翻燒餅。還好,這些年,中國沒出現這種情況,政策延續性強到逼死強迫癥。
三是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這個詞之前解釋過了,不再重復。這些年來,政府做了很多“費錢”的事,諸如扶貧攻堅、荒漠綠化、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鐵網絡、高速網絡、信息網絡、電力網絡,這些投資看起來回報率不高,卻實實在在改變了經濟運行環境,效果出人意料。
譬如,沒有遍布全國的高速公路、信息網絡,僅憑馬道長和他的初創團隊是折騰不出啥的,也就不會有現在持續十年的互聯網經濟。
沒有國家布局的4G網絡,什么短視頻、自媒體也是句空話,我們這些靠編輯賞飯吃的草根寫手不可能有出頭之日。
無論網上怎么黑,以上三點是噴子們否認不了的。
不展開了,我主要想講講后面三點,也是構成平臺的另外幾個因素:
03中國的大一統
一是大一統意識。不要小看這種意識,這是中華文明的根基,也是一切政策能執行下去的關鍵,更是人才賴以生存的土壤。
前段時間,一些人在網上罵秦始皇,說如果沒有秦始皇開創的大一統制度,中國肯定能像西歐一樣有文藝復興、君主立憲、工業革命,而且會比西方早得多。
持這種觀點的人據說還讀了不少歷史。我不知他們是怎么讀的,當小說看嗎?
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對歷史問題,一些人總喜歡假設,“如果不怎么樣,今天就會怎樣”。
這應該是穿越劇看多了,當然,最主要還是只看歷史不看哲學。
中國走向大一統不是秦始皇決定的好嗎,是中國農業國特征決定的。而中國之所以成為農業國,也不是哪個部落酋長拍大腿定的,那是地理特點決定的。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思路,不研究物質去解構上層建筑那是緣木求魚。
研究一下世界地圖就會發現,我們的祖先實屬中頭彩。
來看看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中原”,也就是現在的黃河中下游。這里有土地、有水、有火鍋,一馬平川,沃野千里。
哦,火鍋是指“火”跟“鍋”。
這樣的條件天然適合搞農業,能圈養,能種植,誰愿意背個標槍去打獵?
祖先們把省下的時間留到山洞里研究造人之術,于是中華文明從這里誕生,人口越來越多,黃河也就成了母親河。
再往后,范圍越來越寬。漸漸發現,中國真是個好地方,氣候適宜,東面臨海,剩下的三面全是山,唯一的缺口在西北(南面忽略不計,那里還是猴子時代)。
只要把西北守住了,中原就是人間樂土。
于是,在中亞、西歐土著還在跟虎狼豺豹搶食時,我們的祖先已經是農夫山泉有點田,嗨的不行。
農業文明是需要大一統的,因為有組織的生產更能提高生產率,且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抵御來自西北的侵略,任何獨立的個體都會被西北狼踏平。
所以,從三皇五帝開始,中國就開始搞中央集權。春秋戰國雖然各自為戰,但名義上也共侍周天子。
從中也能看出,就算沒有秦始皇也會有其他“始皇”出現來完成一統大業,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
03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相比之下,西歐就差遠了,那里根本沒法搞集中農業,地理分割嚴重,到處是大山脈和河流,搞個大兵團作戰都沖不起來,只能建城堡搞城邦。
在城堡出現之前,西歐文明進展緩慢,土著忙于打獵活命,沒空研究造人,人口受限。這也是“四大古文明”跟西歐沒關系的原因。
直到城堡出現后,西歐人有了穩定的生存環境,才真正開始研究文明。
這樣的地理特點決定了,城堡和城堡之間聯系寡淡,大一統的集權搞不成,大家商量著來,各玩各的比較適合,這就是西方誕生民主選舉制度的物質基礎。
同樣源自地理原因,搞農業是沒出路的,只能搞海上貿易,尋找殖民地,于是小政府、選舉、殖民、商貿,一系列上層建筑隨之誕生。
這又進一步加深區域分割,形成不同文化。
所以,別看西歐所有地方加起來不如中國大,但各自獨立的日子可上溯到很久,哪怕羅馬時代也只是面上統一,多數時候各民族各自為戰。
這兩種不同的文明對老百姓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成為今天各自施政的底層邏輯。
舉個例子,這次疫情,武漢最先暴雷,很快武漢宣布封城,緊接著整個湖北都被封起來了。
這種情況下,其他地方并沒有觀望,而是毫不猶豫地支援,南到廣東海南,北到內蒙東三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醫療設施,生活物資拼了命往湖北送。
有人說這是行政力量調度,其實不完全是,很多老百姓都是自發支持湖北,那段時間各種送菜的視頻擠爆抖音,連觀云這種小號都曾為湖北搞過一次義賣。
這就是大一統思維,大家覺得湖北就是我們的一部分,他們不好過,我們也好不了。
這也是國家能統一調度的底層邏輯。支持武漢,沒意見!支持石家莊,沒意見!
相反你看西歐,西歐其實一直想建立一個統一的實體,但實現不了。歐盟夠團結吧,貨幣都用一種,國與國各種免簽,對外口徑一致,天天抱一起唱“我們是一家人”。
可一旦有事,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大家應該還記的意大利成為重災區時歐洲各國的反應,封鎖是輕的,連防疫物資都截胡,氣的意大利的政客高呼“說好的團結呢!”
深受歐洲思想影響的美國同樣如此,紐約最早集中爆發,當時就有專家建議封城。
事實證明早證明這是最有效的。
可他們敢嗎?一旦封鎖,其他州根本不可能救助,只靠他們自己,別說三個月,10天都挺不住。
這就是思維區別導致的施政差異。
扯遠了。
大一統思想對國家發展有什么好處?
一是,國家頂層設計容易落實。在廣東搞改革開放實驗其他地方不會鬧,在西部搞大開發其他省也不會有意見。否則,各省天天吵,搞個P?
二是,容易形成區域優勢,大家輕易就能接受因地理差異出現的商業分工。例如東南沿海海運發達,于是輕工業居多,內地資源豐富,自然重工業比重大。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這些乾坤大挪移式的工程也變得順理成章。
三是,文化互通。老百姓容易接受流動,東北人來南方不會突兀,南方人到北方活得也很自在,除了口音重點,你說的段子我都能懂。同時更容易形成統一市場。統一市場的重要性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總之,統一市場越大,容錯能力越強,開發成本越低,進步自然更快。
這一切為發揮人口優勢、資源優勢打下了基礎。
所以,你看其他人口過億的國家,解決不了大一統問題,很難在近代崛起。
04燥熱如我
二是商業文化。在很多人心目中,國人是保守的,商業基因少的。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中國人血管里的商業基因都要爆掉了,到了不抑制不行的地步,這才有了“重農抑商”的說法。其實,但凡給中國人的思想松松綁,潛在的商業基因就會奔騰而來。
想想看,早在戰國時期,商人呂不韋就能憑借一己之力把嬴政捧成網紅。
這里還最早開發了紙幣,最早開創路陸、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朝更是兇殘。僅憑瓷器、絲綢和茶葉幾種商品就能把全世界的銀子賺個大半,逼得西歐人四處打劫。
來到明朝,鄭和七下西洋,逛了七圈愣是沒發現還有能賺銀子的地方,這才有了閉關鎖國。
近代一百多年,中國人被年輕人偷襲了,被打了個鼻青臉腫,同時也被打醒了。
那個熟悉的商人又回來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思想一松綁,中國人的商業基因澎湃而來。
在我老家湖南,年輕人不出去闖是會被嫌棄的,哪怕知道你在家能掙錢,也會被各種鄙視。
這么個內地小縣城尚且如此,東南沿海更甚。
近40年來,中國人渾身燥熱,今天,你抓十個問,有九個想當老板,剩下那個估計在琢磨著當網紅。
我聽一個在美麗國開中餐廳的老板聊過,在那里基本上招不到華人,就算招到了很快也會離職,因為華人只要進入餐飲業,都會琢磨自己當老板。
海外其他地方也差不多。
在這種氛圍下,就算上學是學渣,社會也會教出一大堆牛人。疊加前文說到的市場規模優勢,各種企業如雨后春筍,自然欣欣向榮。
05優秀很重要
三是優秀的人民。我們必須承認,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最終還是人民與人民的競爭,在沒有殖民、沒有單向壓迫的情況下,哪個民族更勤勞,哪個民族自然更富有。
人才是很重要,他們能帶來天才的構想,解決棘手的難題,可國家建設一定要靠人民,優秀的人民,大量優秀的人民。
為什么用優秀一詞?因為這里面包含了勤勞,節儉,堅韌,以及紀律。
看看建國以來我們取得的成績,哪樣不需要這些品質?修水庫,開荒,修路架橋。中國人除了在戰場上保家衛國不怕犧牲,搞國家建設也從不惜力。
到了改革開放時期,這些優良的品質得以保存。也就是這兩年流行起了“摸魚”的說法,那些年,哪個打工人不是拼了命的工作?
走向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不管文化水平如何,肯定會受到前輩的教誨:要腳踏實地,要兢兢業業,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什么叫良心?那就是社會對優秀人民的最高褒獎。
這些要素在其他國家或許能看到一兩項,但絕不會這么全。
到印度辦廠,你會理解什么叫群體性的賴;
到非洲辦廠,你會理解什么叫群體性的懶;
到歐美辦廠,你會理解什么叫群體性的作。
對于中國人來說,“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用來諷刺那些不思進取者,而在其他地方,做到這就應該算勞模啦。
強有力的組織者,大一統的文化特征,基因里流淌的商業基因,再加上如此優秀的人民,所有這些,構成了人才發揮特長的舞臺。
在不斷崛起的后浪助推下,盡管有些人才外流,但仍阻止不了中華民族在前進的路上狂奔。
而且,隨著經濟環境越來越好,這個舞臺會越來越大,那些曾經因為向往大舞臺走出去的人才也會回到這里(有些尖端人才確實是因為在國內找不到合適位置才留在國外)。
到時,必將掀起另一輪狂浪,這便是未來的中國。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