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君厲:傳統文化的中庸思維在經濟學中應用體現
?? ??【央媒時代TOP中國時代周刊CCTV-TIME特別關注】習總書記說,“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包括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等多方面內容,對于經濟研究方法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指導意義。
??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皆源于歐洲,所以從客觀地看,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市場經濟一般規律,仍需中國人敞開胸懷、不斷學習。
?? ??但是拿來之學水土不服、生搬硬套的現象仍然經常發生,因其理論來源于西方的經濟生活現實,與不少發展中國家的國情不符。如何將西方經濟學“本土化”,創造性地吸收和轉化,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 西方經濟學中的許多理論概念側重于“單面”,往往執其一端、不及其余,如講市場時輕政府、講效率時輕公平、講需求時輕供給、講內需時輕外需、講理性時輕非理性、講利時輕義……種種現象不一而足,可能偏離實踐,誤導政策,影響“致用之學”的聲譽。但是,若以中華文明的中庸思維理解,則可將對立的二者甚至數者,是相輔相成、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就像一幅太極圖,從一個個孤立的概念,變成一個個生命有機體,讓西方經濟學在中國傳統智慧中“活”了起來。
?? ??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庸思維方法,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對立概念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解釋。比如,經濟學中運用數學方法要有“度”、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可能有一個黃金分割點、經濟安全和擴大開放可以有機統一、每一種經濟理論的解釋力可能有其優勢和不足。經濟理論中的各對關系,在經濟現實中作用的比例關系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三七開,如政府與市場、公有與私有、壟斷與競爭、公平與效率、保護與自由、非理性與理性等,后者應是主流,二者接近黃金分割點。不少關系可能是對半開,如宏觀與微觀、供給與需求、規范與實證、投資與消費、德與財等。而且這些關系變動不居,因時而化、因地而移、因國而變,逾淮為枳,自然規律。究竟是二八開、三七開還是對半開好?都得結合實際與國情,把握好“度”。還應看到,經濟生活中不少關系不是兩兩對應,許多是多重關系交叉,如改革發展穩定、投資消費出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情況更為復雜,“度”也更難把握。
?? ??從我國實踐來看,30多年來在經濟轉軌過程中,我國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主題是“放活”,即擴大市場作用,從承認有作用,到“基礎”作用,再到“決定性”作用,政府既要簡政放權,也要行為規范和服務到位。公有和私有的關系,是此消彼長、發展混和多元經濟、增強經濟活力的過程,至今仍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企改革、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宏觀和微觀的關系,長期以來是微觀主體過少、不活、創新不足,宏觀既有計劃控制后遺癥、管得過多過死的因素。今后,“宏觀要穩、微觀要活”將伴隨經濟轉軌的始終。競爭和壟斷的關系,擴大市場競爭、保障競爭公平一直是主題,惡性競爭、過度競爭、低價競銷、產能過剩始終與政府行為糾纏在一起,減少市場壟斷與行政壟斷的雙重任務仍然很重,企業需要轉向成熟市場經濟的錯位競爭、品質競爭、理性競爭。
?? ??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從初期的重效率、擴大差距、增動力、增活力,到今天的效率公平并重,更加注重公平、更加關注縮小貧富差距,包括城鄉、地區、行業、人群、代際等差距,建立一個機會更均等、結果更公正的社會,走出傳統社會的治亂循環。保護和自由的關系,是減少保護、擴大自由的過程,越來越多的產業有競爭力。規范和實證的關系,是減少爭論、減少空口號、增加實證、增加數據的過程,當前也到了需關注規范的階段,更應重福利與公正。義和利的關系,已實現了從輕民財、私財的社會風氣,到重財、重民富的大轉折。
?? ??事實上,我國改革開放實踐中,傳統文化的中庸思維在經濟學中體現在很多方面。正如吳敬璉先生所說,“二元”成為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征。中國的漸進式、雙軌制改革,不光計劃與市場、價格雙軌制是二元,城鄉是二元,特區與非特區是二元,對內與對外是二元,政左與經右是二元……針對歷史形成的高度集權的一元化體制,二元式改革有其現實合理性,也體現出高超的改革智慧,“一分為二”、“做好增量”、“以新帶舊”也許正是當時的高明之處。從舊體制中長出一個新的、有活力的增量中國,并與存量互動、博弈,誕生出一個新體制。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各種試點改革、價格雙軌制、混和所有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無不體現了這種中庸思維。
?? ?? 經濟學常被看作“兩難選擇”的學問,有選擇就有所取舍,就有機會成本,需要兩難中拿出最優或次優,中庸思維由此彰顯。經濟學的中庸思維,需要“去完全”、“去純粹”、“去單極”,避免成為只顧一點不及其余的“死”的“文物”,而應成為多方兼顧、活的“生物”,是有靈活度、有彈性、可調整、動態式的有機體。實踐中的折中方案往往更接近最優,滑向兩端的激進主張常與最優無緣。經濟學者的想法若植根于現實,“中庸”則更“中用”;若想畢其功于一役,偏好徹底改變,不愿零打碎敲、修修補補,往往走向反面。所以對于經濟生活中的對應關系,應把握好度,回歸常識與現實,認清當一方轉向另一方時,往往不是非此即彼,不是一方排除了一方,不是一面消滅了另一面,而是相對關系的變化,就象陰陽互動的鮮活“太極圖”。
?? ??【作者簡介】茍君厲、曾用名茍隴陵。筆名:龍凌、艾君等。籍貫陜西隴縣。曾主持并承擔過多項政府部門、社會團體課題及區域發展規劃設計。現任中央黨校中國求索網(中央黨校求索音像出版社)制片人、專欄總監制,中央黨校《中國思想政治年鑒》編輯部主任。兼任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平衡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新華社國家城市國策委員會委員會,中華孔子學會副理事長、儒商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國際儒學聯合會教育與普及委員會委員,《中國儒商》雜志總編輯。曾任(兼任)中華論壇雜志社社長,中央黨校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實學研究會副會長兼實事求是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等職務。出版有《毛澤東與三十六計》、《毛澤東與孫子兵法》(中央檔案出版社出版),《中國視點—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研究》、《健康心態 決定成敗》(西苑出版社出版),《權鑒》(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等專著。曾在《中國行政管理》、《中國公共安全》、《上海城市學院學報》、《科技日報》、《人民政協報》等報刊發表各類理論文章和學術研究成果。(CCTV-TIM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