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2日,一艘波蘭石油勘探船在波羅的海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海底有一個長達260米的大型金屬物,很像一艘沉船。波蘭海軍進行勘查后對外宣布:這處殘骸和納粹德國一艘失蹤多年的航母相似程度高達99%。
后經(jīng)進一步考證,沉船的身份被確認——這正是納粹德國唯一的航空母艦“格拉夫·齊柏林”號(或稱齊柏林伯爵號)。
在1939年之前,世界三大航母擁有國分別是美國、日本和英國。
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始終無法建造航母。但有資料顯示,從1929年起德國已經(jīng)在秘密設計航母。
1935年夏天,“英德海軍條約”的簽訂給德國松了綁,希特勒很快開始了四艘重型航母的建造計劃。其實早在此前一年,德國軍事代表團曾詳細考察過日本的“赤城”號航母,并且獲得了部分設計圖紙。
因此,德國在設計自己的航母時,吸取了赤誠號曾使用三段式飛行甲板的教訓,采用了起降效率更高的單層全通式飛行甲板,還配備了2部壓縮空氣彈射器和3座升降機。可以說,德國航母的技術起點相當高。
德國人還充分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在設計時躲過了不少英國和日本曾經(jīng)踩過的坑。
比如,德國新航母在設計階段進行了大量風洞試驗,反復測試煙囪排出的濃煙是否會影響艦載機起降;在規(guī)劃船體和上層建筑時,德國人也非常注意是否會產(chǎn)生干擾氣流,影響飛行安全。因此,德國航母的飛行甲板布局和規(guī)劃在當時都非常先進。
1936年12月,建造正式開始。在基爾市的“德意志造船廠”開始鋪設德國第一艘航母的龍骨。
僅僅四個月后,航母就已經(jīng)初露雛形。不過這個半成品還沒有正式名稱,它被稱為“航母計劃A”,海軍上將雷德爾的夢想是擁有四艘重型航母,如果一切順利,還將會出現(xiàn)航母計劃B、C和D。
1938年12月8日,新航母下水,此時它已經(jīng)被正式命名為格拉夫·齊柏林號,以紀念齊柏林伯爵制造出飛艇的輝煌成就。下水當天,納粹軍政高層幾乎都前來出席儀式,希特勒和戈林昂首闊步地檢閱了空軍儀仗隊。
在數(shù)千名水兵和市民的納粹敬禮中,“齊柏林”號緩緩滑入水中,再由“奧古斯特”號和“埃米爾”號拖船將它推向泊位,準備開始舾裝。
這一刻,納粹德國海軍對未來充滿希望,“齊柏林”號迎來了一生中的高光時刻。
在航母建造的同時,艦載機的選型和測試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但這項工作并沒有交給海軍,而是由格林掌管,因為格林堅持一切和飛機有關的項目都應該由空軍來負責。
齊柏林號有一個和美日英航母都不同的特點,它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讓艦載機依靠自身動力起飛,而決定使用彈射器,利用壓縮空氣把艦載機加速到起飛速度。只有在緊急情況下,艦載機才依靠自身動力起飛。
“齊柏林”號在甲板前端安裝了兩部海因克爾公司設計的FL24型壓縮空氣彈射器,彈射軌道全長23米,可以把2500公斤的戰(zhàn)斗機加速到每小時140公里的起飛速度。
理論上彈射器能夠每隔30秒彈射一架,連續(xù)彈射9次。不過,接下來必須耗費50分鐘來給彈射器補充壓縮空氣,才能開始下一輪彈射。
彈射起飛能給航母帶來巨大的好處,它可以不必在艦載機起飛時調整航向迎風航行,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理論上還可以在用前甲板彈射起飛的同時,用后甲板回收需要降落的艦載機,大幅提高了起降效率。
在戰(zhàn)時,這些細節(jié)能夠直接決定戰(zhàn)斗的勝負,后來發(fā)生在太平洋上的航母大戰(zhàn)就證實了這一點。
為了測試彈射器起飛的可靠性,德國人在一艘駁船上安裝了彈射器和滑軌。從1940年4月起開始進行彈射起飛試驗,到5月初已經(jīng)進行了36次,每次彈射都進行了詳細的記錄。預定上艦的JU87斯圖卡和Bf109T都進行了測試,空軍對彈射系統(tǒng)的性能表示非常滿意。
經(jīng)過多輪測試和反復斟酌后,“齊柏林”號的艦載機被確定,分別是:斯圖卡俯沖轟炸機、 Bf-109T戰(zhàn)斗機和Fi.167雙翼魚雷轟炸機。
Bf-109T是艦載型的BF-109,被飛行員昵稱為“托尼”,它從bf109E改型而來。1938年秋季完成定型,主要改動是增大翼展和襟翼面積來增加升力,同時安裝了著艦鉤和彈射連接器。
Bf-109T在彈射起飛時,要先把彈射支架和飛機上的連接器固定,然后用壓縮空氣帶動支架牽引飛機高速運動到軌道盡頭,隨后飛機與支架脫離并升空。彈射支架則被回收,并準備第二次彈射。
除了彈射器,不萊梅的阿特拉斯·沃克公司還為齊柏林號設計了一套帶有制動絞車的著艦攔阻設備。在波羅的海附近的一個試驗場中,德國人用這套攔阻設備進行了1800次測試,其中成功著陸1500次。
截止到1939年11月,齊柏林號的施工一直進展順利,但隨著二戰(zhàn)爆發(fā),德國進入了戰(zhàn)爭狀態(tài),航母的建造速度明顯放緩并最終停滯。
齊柏林號停工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赫爾曼·戈林的態(tài)度——他對航母的建造非常消極。
后來很多人認為,要求放棄航母是戈林為了控制艦載機的指揮權而對海軍的無理取鬧,但其實格林的態(tài)度在當時也有其合理性。
首先,1939年時依托航母進行海空決勝仍然只是一個軍事概念,當時還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在實戰(zhàn)中使用過航母。“夜襲塔蘭托、偷襲珍珠港”這些航母經(jīng)典作戰(zhàn),要在一兩年后才發(fā)生。在當時大部分人的思維中,海戰(zhàn)決勝還是要靠戰(zhàn)列艦。
其次,對戈林來說為航母裝備全套艦載機成本高昂,戰(zhàn)時有限的資源難以為繼。雖然艦載機的總數(shù)并不大,但卻需要為它建立一個全新的體系。不但會擠占寶貴的航空設計資源,還要建立一條全新的生產(chǎn)線,持續(xù)試飛和測試也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最后,海軍預計齊柏林號具備戰(zhàn)斗力還需要將近一年的時間,對戰(zhàn)爭來說,這個時間太長了。以上這些因素,都讓當時的德國空軍不得不謹慎對待航母的建造。
權衡利弊后,德國最終決定停止建造已經(jīng)完工85%的齊柏林號。
1940年6月,齊柏林號被拖到但澤灣內的格丁尼亞港,在這里它變成了木材儲存船“候鳥號”,成為一座浮動的木材倉庫。
德國放棄齊柏林號僅僅半年之后,航空母艦就在實戰(zhàn)中大放異彩。
1940年11月,英國航母以損失兩架艦載機的微小代價,換來了擊沉擊傷意大利四艘主力艦的戰(zhàn)果;1941年5月26日強悍的俾斯麥號被英國航母獵殺;1941年12月日本海軍航空兵連續(xù)對英美軍艦的打擊,正式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終結。
總之,在齊柏林號被放棄的兩年中,航母的強大攻擊力被反復驗證,戰(zhàn)列艦在海戰(zhàn)中已經(jīng)越來越力不從心。
這時希特勒才又想起了差一點就能完工的齊柏林號。1942年5月,齊柏林又被拖回基爾港,并立即開始續(xù)建。
重新開始建造的齊柏林號,對還沒有完工的部分做了重新設計。它的艦島加大,重新設計了煙囪整流罩、增加了防空炮的數(shù)量,艦載魚雷機也由落后的雙翼機改成了1939年首飛的新式Fw-190。
但就在一切看起來重回正軌的時候,“齊柏林”號又遭到致命一擊。這次的起因是1943年發(fā)生的北角海戰(zhàn)。
北角海戰(zhàn)中,德國戰(zhàn)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被盟軍擊沉。此戰(zhàn)的結果讓希特勒認為,德國海軍已經(jīng)無力再挑戰(zhàn)英國,繼續(xù)投入巨資造艦顯得毫無意義,資源應該都向U艇傾斜,于是他下令:停止海軍所有水面艦艇的建造。
就這樣,齊柏林號又一次被迫停工。
停工后的齊柏林號被送往奧得河河口的斯特丁港,等待時局好轉。
盟軍偵察機曾經(jīng)拍到過在甲板上堆滿物資的齊柏林號,它看起來又被當作移動倉庫來使用了。對于一個原本要駛向遼闊大洋的巨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悲傷的場景。
1945年4月,蘇聯(lián)紅軍逼近波蘭。負責看護“齊柏林”號的船員在船體內安裝大量炸藥后,對它進行了爆破,隨著爆炸聲,齊柏林號沉入水底。
1945年8月,蘇聯(lián)人發(fā)現(xiàn)了“齊柏林”號,由于德國船員行動匆忙,齊柏林號只是沉沒在了淺水區(qū),經(jīng)蘇聯(lián)潛水員探摸后,確定艦體基本完好。
三十年代蘇聯(lián)和德國蜜月期時,蘇聯(lián)曾經(jīng)想要從德國引進航母建造技術,后來沒能如愿。此時他們獲得了幾乎完好的齊柏林號,當然不能輕易放棄。
1946年,蘇聯(lián)決定打撈“齊柏林”號。
德國人在自沉時非常匆忙,沉沒區(qū)海水很淺,所以打撈進行得順利,齊柏林號很快被撈起并被拖往蘇聯(lián)。
人們有理由相信,蘇聯(lián)在獲得了“齊柏林”號之后,對它進行了徹底研究,并由此獲得了大型航母結構設計的珍貴資料。
一些英文網(wǎng)站甚至推測,20年后蘇聯(lián)設計“基輔”級航母部分借鑒了齊柏林的技術經(jīng)驗。從常理判斷,對從來沒有過航母建造經(jīng)驗的蘇聯(lián)來說,齊柏林號是他們手中的一份寶貴樣本,既然已經(jīng)成功打撈,沒理由棄之不用。
但蘇聯(lián)究竟有沒有對齊柏林號進行研究,我并沒有搜集到可靠資料,查到的是含糊其辭的只言片語,因此只能暫時存疑。
1947年8月16日,失去價值的“齊柏林”號被蘇聯(lián)當成靶艦,進行擊沉大型軍艦的測試,最終在波羅的海被蘇軍擊沉。沉沒前,蘇聯(lián)海軍攝影師拍下了“齊柏林”號的最后一張照片。
對于齊柏林號的具體沉沒地點,蘇聯(lián)檔案并沒有正式記載,也許對他們來說這并不是什么大事。直到60年后的2005年,這艘“被遺忘的戰(zhàn)艦”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假如“齊柏林”號能夠完工,它將是一艘最高航速達到35節(jié),滿載排水量3.35萬噸,可以攜帶40架艦載機的海上巨獸。
同時期日本“飛龍”級航母的滿載排水量只有2.19萬噸,最大載機量達73架;美國“約克城”級航母的滿載排水量也只有2.5萬噸,但最大載機量卻接近90架。
我們不難看出,德國航母的建造思路和美日完全不同,背后體現(xiàn)的是德國海軍獨特的作戰(zhàn)需求。
在和英國的海上競爭中,德國長期處于數(shù)量上的劣勢,因此他們更希望包括航母在內的水面艦艇都能具備完善的單艦作戰(zhàn)能力。
這種需求在齊柏林號上的表現(xiàn)是,德國海軍堅持在“齊柏林”號上安裝了8座雙聯(lián)150mm主炮,這個火力配置已經(jīng)和輕型巡洋艦持平,遠遠超過了同期的美日航母。
也正是因為安裝了如此多的主炮,才使“齊柏林”號的機庫面積嚴重縮水,最大載機量僅有40架,只相當于同期美、日航母的一半。不過,齊柏林號將主要用來進行“破交”作戰(zhàn),使用場景也和美日不同。
在德國海軍的設想中,“齊柏林”號將會突入英國的海上補給線,作戰(zhàn)時首先使用艦載機攻擊敵方護航編隊,在擊沉所有大型護航艦艇之后,齊柏林號再高速逼近運輸船隊,使用150mm主炮對失去保護的運輸船逐個“點名”。
在這種作戰(zhàn)模式下,“齊柏林”號就需要經(jīng)常使用艦炮來解決戰(zhàn)斗,因此火炮是它的主要打擊手段,必須保證足夠多的數(shù)量和足夠大的口徑。
這種對“航母”的使用思路,某種程路來說,在蘇聯(lián)得到了繼承。蘇聯(lián)“基輔”號、甚至瓦良格號,也同樣有“載機少而對艦火力強”的特點,都是一種在實力較弱的情況下去爭奪制海權的“劍走偏鋒”。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人們推測齊柏林號影響了蘇聯(lián)航母設計的其中一個原因。
事實上,“齊柏林”號從來沒有對盟軍造成過任何威脅。戰(zhàn)爭中德國戰(zhàn)列艦和重巡洋艦要么被擊沉,要么只能躲在海灣深處,這些花費數(shù)百萬德國馬克建造的大型艦艇,并沒有完成他們的使命。
即使“齊柏林號”真能服役,它的命運也許并不會有什么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