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蘭州軍區通訊部電子對抗部隊,組織了12名超短波偵聽骨干,緊急趕往廣州軍區學習越語。因為他們剛剛接到任務:電子對抗營將要配屬某集團軍,準備奔赴云南執行輪戰任務。
電子對抗部隊在當時的解放軍屬于新生力量。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利用電子干擾兵器,對敵人通信系統進行破壞。
80年代,我軍已經對電子戰有一定理解,各大軍區都組建了電子戰部隊。當時的部隊首長普遍意識到,要在前線取得戰局優勢,除了“硬”殺傷,利用電子對抗對敵進行“軟”殺傷,同樣非常重要。
電子戰如果運用得當,部隊的作戰效能將得到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提升。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的殺手锏除了精確制導武器之外,就是對敵實施無時不在的電子作戰。
不過,兩山輪戰時期我們的電子對抗部隊還很年輕。
蘭州軍區的這個電子對抗營1983年才剛剛組建。接到論戰命令時,他們還沒有展開全面訓練和整編,真正的戰斗力尚未形成。因此,趕赴前線輪戰對他們來說,將要面臨“特定地形條件、特殊戰斗樣式和作戰對象”等嚴峻考驗。
為了保證初次參戰取得勝利,部隊開始有針對性地進行各項準備和戰前訓練。
蘭州軍區以軍區電子對抗雷達處為主,成立了“電子對抗指揮組”;接著派出骨干去兄弟部隊學習越南語,對當面越軍提前進行電子偵察;最重要的是,它們還精心組織了為期三個月的臨戰訓練,
在緊張的戰前訓練中,電子對抗營攜帶通信工具開始熟悉地形,組織模擬電臺進行實兵訓練,讓部隊在真實地形特點,真實敵情,真實作戰樣式下進行部署和戰斗推演。
在完全逼真的訓練背景下,部隊得到了近似實戰的鍛煉和檢驗,裝備和人員都得到了鍛煉,技戰術水平也大幅提升。
臨戰訓練結束后,集團軍把電子對抗營評為“臨戰訓練先進單位”,對他們的評價是:“你們的訓練,三個月頂三年?!?/p>
一切準備就緒后。電子對抗營慷慨高歌地開上了前線。
當時的戰場態勢是,老山及八里河東山地區,敵人在當面12公里、正面10公里縱深內依據地形,展開了兩個步兵師、一個炮兵旅、三個炮團和一個特工團。
在多年苦心經營下,敵軍已經形成了前后結合、左右照應的嚴密火力體系。
雖然我軍的綜合實力在越軍之上,但面對這樣嚴密的防守,要想在某個局部戰場形成優勢,現有的火力強度就要增加數倍甚至10倍以上,這還是準確偵測到敵人各種隱蔽真諦,精確測算出射擊諸元的前提下。按當時我們的技術條件,幾乎無法做到。
如果我軍能破壞敵人的神經系統,也就是通信,讓敵步兵和炮兵部隊“眼瞎耳聾”,切斷他們之間的聯系,就可以在現有打擊強度下,做到虎口拔牙!這也正是電子戰部隊的價值所在:軟殺傷和硬殺傷一旦有效結合,作戰效能將呈指數級提高。
但要想做到這一點,其實也沒有那么容易。
80年代我軍基層部隊對“軟硬結合”的電子戰還比較陌生,集團軍也從來沒有組織過帶有電子戰背景的合同演練,各部門或多或少都對電子干擾有點顧慮。
比如,作戰部門怕電子戰的介入影響指揮、通信部門怕電子戰干擾到通信、情報部門擔心強干擾下不能及時獲得偵聽情報。簡單一句話:大家對電子戰究竟怎么打,還不太了解。
這時,戰前組建的“電子對抗指揮組”發揮了作用,他們積極開展了三項工作。
首先,指揮組和各個作戰部門積極溝通,從集團軍到作戰師、旅、團,逐級面對面研究,在沙盤上推演,搞好電子對抗部隊和炮兵、步兵的結合與銜接。
說白了,就是和作戰部隊“約法三章”,規范好各自的任務范圍和邊界。把作戰預案、進攻任務、指揮員在各階段的協同動作,全部都明確下來,在戰時做到精準協同。
其次,電子戰部隊和作戰部隊的通信部門,一起研究、確定重點保護頻率。電子戰部隊和步、炮兵部門點對點單獨協商,把需要保護的我方頻率做出詳細的技術方案。保證在執行層面不出紕漏。
這一條主要是怕“誤傷”友軍,在對敵人進行電子壓制的同時還要保證我方通信暢通。
最后,電子戰部隊要和情報部門協同,一起核實敵人無線電網臺的資料,研究如何破壞敵軍高級密網臺通信、保障我方繼續獲取重要情報的措施。
當時偵察部門獲取敵軍情報的重要手段,是監聽敵人通聯情況,這就需要電子戰部隊給他們留出“情報窗口”。
以上三項工作完成之后,電子對抗營的參戰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在他們對面,敵軍對我們的電子干擾其實也并不陌生。前幾批輪戰部隊都配屬有電子對抗部隊,越軍早已經領教過我軍的電子干擾。他們也已經有一套反偵查、反干擾的措施,妄圖擺脫困境,老山前線對敵軍進行電子對抗作戰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改革開放后,我軍電子戰部隊利用各種渠道,已經裝備了不少國際先進裝備,部隊掌握著新型干擾兵器,對敵擁有裝備優勢。
而且在戰斗前,軍區電子對抗工作組和各級指揮員以及連隊的技術骨干,已經不知道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個成熟的方案和對策早已成型,作戰計劃周密而完善。
在我軍對968高地攻堅作戰中,電子對抗部隊打了漂亮的第一仗。
在攻擊968高地之前,我電子戰部隊利用對敵進行火力準備的時機,捕捉到了敵人電臺的準確信息。敵人懾于我軍電子進攻的威力,平時基本使用有線通信,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進行無線電通話,因此掌握敵人電臺的信息是對敵干擾的前提條件。
在炮火準備階段,我軍炮兵發射的密集炮彈落在968高地,敵人電臺的報話員緊急出聯,信號一發出,就立刻被嚴陣以待的我偵聽站和干擾站捕捉。
為了掩護我軍將要攻擊968高地的真實意圖,電子戰部隊還配合炮兵,制造了我將要進攻另一個方向上的,敵818步兵團陣地的假象。
電子對抗營利用敵人對我電子干擾十分敏感的心理,命令馬嘿陣地干擾戰在我軍炮火和步兵佯動的同時,故意對敵818步兵團和466炮團實施有規律、而易于察覺的佯動干擾。
敵818團在我軍火力佯攻和電子干擾佯動下,果然上當受騙。
他們在電臺里驚慌失措地呼叫:“中國軍隊正向我進攻,干擾太大了,請求支援。”這樣一來,敵人就對戰局做出了誤判。
在真正的主攻方向上,我電子戰部隊采取的是“無規律、隱蔽式跟蹤干擾”。這種作戰手段能讓敵人受到干擾而不自知。
當時,部署在芭蕉坪、馬嘿、老山主峰上的主要干擾兵器,采取了不易察覺的干擾樣式,對敵168炮旅、457炮團、150炮團和122步兵團實施迷惑干擾。敵人這些部隊都可能在我攻擊時對突擊分隊構成重大威脅,但在電子對抗營的干擾下,他們的指揮通信中斷長達4個多小時。
而且這些被干擾的敵軍竟然毫無察覺,他們要么誤以為機器出了故障,要么以為人員操作不當而互相指責,有些電臺則索性關機了事。
在我軍完成干擾任務后,遭受重創的敵122團指揮部就責備所轄二營說:“下午你們干什么去了?我一直聽不到你?!?/p>
二營則回答說:“下午一直受到強烈干擾,回答不通。968高地守軍已經沒有了。”
直到這時敵人團指揮部才如夢初醒。當它們重新調集火炮對我實施反撲時,我突擊分隊早已順利回撤。
我電子戰部隊對敵實施干擾時,還格外重視對隱蔽頻率和隱蔽臺網的打擊。
他們制定了“敵發報我干擾,敵呼叫我監聽,敵改頻我追找”的戰術。在這種緊追不舍的戰術下,敵466炮團、818步兵團的隱蔽網絡和備用頻率,都被我迅速掌握。
在摸清敵人全部通信頻率的情況下,我電子對抗營對已經變成驚弓之鳥的敵軍,故意采取有規律干擾,玩起了“狼來了”的游戲,讓敵人形成思維定勢,產生麻痹情緒,當攻擊開始時,早已麻木的越軍誤以為又是佯攻。
在多種作戰手段結合運用下,敵人的通信系統形同虛設,完全無法指揮、協調。
當我突擊隊占領55號陣地時,敵466炮團的觀察所眼睜睜看著我軍行動,卻無法呼叫火力,只能在電臺里氣急敗壞地罵道:“tmd還聽不到,那就死得更快。”
最終,我軍對968高地的作戰行動取得了完全勝利,蘭州軍區電子戰部隊首戰告捷,充分顯示出我步兵、炮兵、電子對抗兵三位一體,整體打擊的威力。
這次勝利之后,集團軍又組織了“北虎”、“黑豹”等作戰行動,電子對抗部隊繼續保持清醒的頭腦,銳意革新戰法,癱瘓敵軍無線電通信,造成敵人判斷和屢屢失誤。在上述行動中,敵指揮一再失靈,兵力火力無法機動支援,大批通信軍官被撤職。
輪戰期間,我突擊分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四戰四捷”的戰果。
戰斗結束后,集團軍軍長錢樹根對電子對抗營進行表揚時說:“你們干擾得好,協同的好!使敵人的大炮沒有發言,起到幾個炮團都無法起到的作用。你們一個營,頂好幾個炮團?!?/p>
輪戰結束后,電子對抗營被軍區記集體二等功。
資料來源:《四戰四捷與制敵神兵》 作者 曹立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