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與筆者在上期專欄文章《2023前瞻:經濟工作的三大轉變》(附在文末)中的期待相符,本次經濟工作會議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高度重視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和三重壓力,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并圍繞穩增長要求加大中央財政支出力度,將提振消費擺上優先位置,重新強調房地產的支柱產業地位,大幅調整平臺企業和民營經濟政策。
在筆者看來,越是全面認識問題的嚴峻性,出臺的政策才會更加到位、落實才會更加有力,市場的信心才會更快改善,明年的經濟才會更快回暖。近日筆者在FT中文網刊發文章《展望2023: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六大信號》,請參閱全文。
文|沈建光
本文首發于FT中文網,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與筆者在上期本專欄文章《2023前瞻:經濟工作的三大轉變》中的期待相符,本次經濟工作會議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高度重視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和三重壓力,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并圍繞穩增長要求加大中央財政支出力度,將提振消費擺上優先位置,重新強調房地產的支柱產業地位,大幅調整平臺企業和民營經濟政策。在筆者看來,越是全面認識問題的嚴峻性,出臺的政策才會更加到位、落實才會更加有力,市場的信心才會更快改善,明年的經濟才會更快回暖,對此,本次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了以下六方面的積極信號。
信號一:工作重心聚焦穩增長和促發展
此次會議重點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此次會議首先在方法論上提出了做好經濟工作的“九大堅持”,其中明確要求“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并在新聞稿中九次強調推進高質量發展。上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發展的還是在2015年,當時是為了加快經濟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這次會議再次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則是為了緩解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和推進高質量發展。
針對經濟發展問題做出針對性回應。對于今年以來一直備受關注的市場信心不足、中央財政力度不夠、消費持續低迷、民營企業投資、平臺企業發展、青年失業高企、房地產持續惡化等問題,會議都作出了專門的政策部署,并要求“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強化政策落地見效。同時,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工作重心從“疫情防控”向“經濟發展”加快轉變的趨勢更加清晰。
明年經濟工作要求突出做好穩增長。會議直言不諱地指出了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進而要求2023年“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
其中,穩就業主要是針對今年16-24周歲失業率持續維持在18%左右的高位,且2023年更多的高校畢業生(超過1130萬人)和留學回國人員就業壓力,但解決失業問題最終也要建立在穩增長的基礎上。物價方面,2023年大概率是CPI溫和增長、PPI落入通縮,整體通脹壓力并不大,穩物價則主要是針對疫情防控放開后感染人數大幅攀升給生產、流通帶來沖擊,是要“及時有效緩解結構性物價上漲給部分困難群眾帶來的影響”。
信號二:各類政策聚力穩增長,重點加大中央財政支出力度
為實現穩增長的目標,會議也給出了非常明確的部署。一方面,要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強各類政策穩增長的合力,要求“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強全局觀,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
杠桿率高企、利率創新低之下,貨幣政策轉向結構性寬松。正如筆者在前文《2023前瞻:經濟工作的三大轉變》(20221207)分析指出的,當前實體部門杠桿率也升至274%的全球高位,貸款加權平均利率(4.34%)處于統計以來新低,專項再貸款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余額超過5.5萬億元,今年的貨幣政策已經較為寬松,但受制于有效需求不足,寬貨幣到寬信用傳導不暢。
此次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有力”是要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而“精準”是通過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
有效需求不足之下,加大中央財政支出強度成為新的重點。此次會議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意思非常明確。一方面,為緩解當前需求不足對經濟增長的制約,要求通過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促進經濟增長特別是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針對當前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缺口高企(前三季度31個地方的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差均為負),要求推動財力下沉,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確保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
12月17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會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也明確表示“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適當擴大專項債券資金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范圍,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預計2023年財政赤字率突破3%,甚至會提高至3.5%左右。
信號三:擴內需,將提振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歐美衰退影響下,擴大內需成為應對經濟下行和長遠發展的新戰略。當前全球經濟下行帶動中國出口快速下滑,11月出口同比下跌至-8.7%,創2020年2月以來新低,預計2023年出口零增長或更低。為此,會議將穩增長的重點放在了擴大內需上,要求“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內需”,“要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提升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與此同時,12月15日黨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擴大內需也成為未來1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戰略。
相對于投資,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擴大國內需求的優先位置。今年以來在地方專項債和政策性開發性基金支持下,基建投資持續高增長,但乘數效應較小,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并未帶動民間投資回暖,內需走弱的趨勢沒有得到扭轉。與此同時,近十年來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均保持在50%以上,2021年更是高達65%左右,提振消費對于穩增長至關重要。為此,此次會議在擴大內需上要求提振消費和擴大投資雙輪渠道,但重點是消費,要求“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預計2023年中央財政會加大提振消費支持力度。會議不再提通過降稅降費為企業紓困,表明提振消費的支出政策會優先于為企業減稅降費的收入政策,2023年將重點通過擴大消費來拉動企業銷售和脫困,不排除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發行特別國債等方式,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消費券的發放和直接補貼特困人群。
信號四:房地產成為重回支柱產業地位
房地產行業持續惡化,已成為當前經濟回暖和風險防控最大的制約。房地產投資占總投資、房地產貸款占銀行業總貸款、房地產相關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都是25%,房地產相關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超過50%,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1月房地產市場主要指標仍在快速下滑,投資同比下降了19.8%,降幅超過2020年2月疫情爆發時期,新開工、施工、土地購置面積同比降幅均突破50%,商品房銷售面積、房企資金來源同比降幅分別擴大至33%和35%。正因如此,會議將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作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的重點。
會議直面問題,要求從供給、需求、轉型三方面發力扭轉房地產市場形勢。在供給側,要求“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同時要堅決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在需求側,要求“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此外,會議著眼于長期可持續發展,要求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轉變當前房地產行業的“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發展模式。
與此同時,重新強調房地產行業是具有發展空間的支柱產業。二十大之后,房地產相關政策已積極調整,金融監管部門為支持房地產市場回穩,“三箭齊發”(信貸支持、發行債權、股權融資)。12月15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第五輪中國-歐盟工商領袖對話上的書面致辭強調,“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針對當前出現的下行風險,我們已出臺一些政策,正在考慮新的舉措,努力改善行業的資產負債狀況,引導市場預期和信心回暖。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城鎮化仍處于較快發展階段,有足夠需求空間為房地產業穩定發展提供支撐”。
12月17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會上,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再次強調,“房地產當前既是重點領域,也是薄弱環節,理應加大金融支持”、“房地產是支柱產業,支柱不能大幅度擺動,非保持總體穩定不可。前期的宏觀調控已經化解了大漲的風險,現在大跌已成為主要矛盾,亟需止跌”。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實施,預計房地產市場會在2023年年中之后逐漸企穩反彈。
信號五:明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五大要求
民營企業經營壓力巨大,不敢投不愿投問題突出。今年以來民營企業利潤大部分時間都處于負增長,1-10月民營工業企業利潤下降8.1%,小型企業制造業PMI已連續19個月低于榮枯線,經營壓力持續居高不下。與此同時,民間投資持續低迷,11月民間投資同比下降3.4%,創2020年4月以來新低,增速已連續7個月在0附近或之下。
為此,會議要求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并明確民營企業發展五方面支持要求。在政策方向上,要求對不再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在制度和法律上,要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在政策和輿論上,要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權益保護上,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在行政管理上,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在二十大之后,11月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意見》,從政策支持方向、存量資產盤活、金融服務支持、改善制度環境等方面,明確了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具體舉措。隨著這些政策措施落實到位,以及宏觀經濟企穩回升,預計2023年民間投資會有明顯反彈。
信號六:平臺政策大調整,平臺企業發展空間打開
此次會議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高度,要求“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較之前的政策部署調整尤為明顯。
在政策基調上,相對于2020年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的“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依法規范(平臺企業)發展”、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的“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這次會議做了很大轉變,從反壟斷、反無序擴張轉為了積極支持發展。
在發展定位上,2022年5月底國務院發布《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對平臺企業的發展定位做了詳細闡述,主要是穩就業、企業紓困、防疫保供、技術研發突破,此次會議“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的定位更大、更廣、更高,為平臺企業未來釋放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監管要求上,會議不再提完成平臺專項整改、設置“紅綠燈”,改為“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這表明平臺經濟的專項整改已基本結束,平臺監管政策不會進一步收緊。而且相對于之前的“實施常態化監管”要求,“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不再是針對平臺企業實施監管,而是要求監管部門提升監管能力。
整體來看,筆者認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直面當前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政策部署長短結合、針對性非常強,并要求“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有助于穩定市場信心和切實緩解當前的“三重壓力”。展望2023年,如果這些政策部署能切實落地見效,加上“謀劃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中國經濟無疑會重回較快發展的軌道,成為全球經濟整體下行中的“逆行者”。
附:《2023前瞻:經濟工作的三大轉變》(本文于2022年12月7日首發于FT中文網)
文| 沈建光
又快到12月中旬了,歷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在12月中召開,把脈中國經濟、制定來年經濟政策的大方向。今年情況比較特殊,新冠疫情年中多地散發,時起時落,對消費、投資以及企業經營影響極大,同時美歐經濟陷入滯脹導致出口回落,中國經濟面臨內需不足和外需走弱的共振沖擊,今年增長預測在3%左右,大幅低于5.5%的增長目標。明年經濟工作首先需要扭轉內需下行態勢,還要應對供給沖擊和信心不足,挑戰大,任務重。為應對這一復雜形勢,筆者認為,在疫情防控政策調整,支持房地產融資“三支箭”、“支持民間投資發展意見”等積極政策相繼出臺后,明年宏觀政策重心將實現從貨幣金融轉向財政政策、政策發力重點從投資轉向消費主導、企業紓困從聚焦中小企業轉向新型實體企業帶動生態鏈的三大轉變。
轉變之一:宏觀政策重心從貨幣金融轉向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延續偏松取向,貸款利率創歷史新低。11月25日,央行宣布全面降準25個基點,旨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本次降準后,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8%,已經低于許多新興經濟體。9月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降至4.34%,創有統計以來新低。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降至4.34%,也是有統計以來的最低值。此外,專項再貸款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余額超過5.5萬億元,實體部門杠桿率也升至274%的高位。
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寬貨幣到寬信用傳導不暢。一方面,M2同比回升與貸款余額同比下滑呈現背離。截至10月,M2同比增速為11.8%,而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降至11.1%,貨幣供應較快增長并未轉化為信用擴張。居民購房和消費貸款意愿偏弱是主要拖累。10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332億元,創2009年以來同期新低,并且連續11個月同比少增。
另一方面,居民新增貸款和新增存款顯著分化。1-10月,居民部門新增人民幣貸款僅為3.4萬億元,創近七年來新低;相比之下,新增人民幣存款大幅增加12.7萬億元,創有統計以來的新高,且接近9.4萬億流向定期及其他存款,顯示居民在信心疲軟的情況下主動去杠桿。
2023年宏觀政策重心需要從貨幣金融轉向財政政策。面對當前有效需求不足、貨幣政策傳導不暢的現狀,2023年需要在維持寬松貨幣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支持力度,通過提振需求暢通供需循環。考慮到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滑、防疫支出占用其他領域財政資金,地方財政形勢較為嚴峻。2023年需要提高財政赤字率,比如從今年的2.8%提升至3.5%甚至更高,同時考慮發行1-2萬億特別國債對各地政府轉移支付,用于對特定困難人群發放現金補貼,以及對大范圍人群發放消費券。
轉變之二:政策發力重點從投資轉向消費主導
地方專項債和政策性貸款接力支持下,年內基建投資保持較高增長。今年上半年,地方專項債發行金額達3.4萬億元,平均每月接近5700億元。其中,超過50%投向基建領域(比如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等)。下半年以來,政策性金融工具(準財政)成為基建投資的主要拉動。截至10月末,兩批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合計已投放7400億元,有效補充了重大項目的資本金。同時,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也助力了基建項目的配套融資。在此推動下,前10個月基建投資累計同比達到11.4%,6月以來同比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
然而,基建投資乘數效應較小,無法扭轉內需走弱趨勢。投資方面,民間投資和國有投資增速分化。10月民間投資當月同比下降1.6%,創2020年5月以來新低,過去6個月增速也都在0附近徘徊,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并未帶動民間投資回暖。消費方面,社會零售總額增速再度轉負,10月降至-0.5%,可選消費品明顯走弱。除疫情多點散發之外,消費恢復還面臨就業收入承壓、消費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制約。總體而言,盡管基建投資增速較快,但其乘數效應并不明顯,對民間投資、消費增長的帶動作用有限。
2023年政策發力需要加大中央財政提振消費的支持力度。考慮到基建投資的帶動作用有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大(2021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65%左右),2023年政策支持重點需要從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即在退稅減稅紓困中小企業、政策性貸款支持基建投資的基礎上,加大中央財政提振消費的支持力度。鑒于今年各地發放消費券對提振消費的積極作用,應重點考慮通過中央財政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消費券發放力度,并借助“中央財政+地方補貼+企業折扣”組合模式,放大消費券杠桿效應,盡快推動內需回暖。另外,也可以再搞一輪節能綠色的家電和電腦手機等以舊換新,進入鄉村,正好替換2009-11時期上一輪的商品的升級換代。
轉變之三:企業紓困從聚焦中小企業轉向新型實體企業帶動生態鏈
中小企業經營壓力持續較大。首先,需求不足導致中小企業經營壓力持續加大。11月,小型企業制造業PMI進一步降至45.6%,已經連續19個月低于榮枯線。統計局調查顯示,11月小型企業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占比達到58.8%,比上月上升1.9個百分點。其次,民營工業企業利潤持續負增長。1-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同比降至-3.0%,其中民營工業企業利潤已跌至-8.1%。最后,減稅降費退稅政策的實施有效對沖了疫情對企業經營的沖擊,但在利潤持續負增長的情況下,減稅政策存在“幸存者偏差”,對企業經營壓力的緩解作用弱化。
企業紓困政策需要轉變“直接紓困”思路,發揮企業生態圈的帶動作用。二十大報告要求推動大中小企業在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上融合創新發展。在此之前,工信部等11個部委關于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政策也明確提出,進一步發揮大企業引領帶動作用,促進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生態圈,激發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活力。這為轉變中小企業紓困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要注重“以大帶小”實現生態圈中的大中小企業融合紓困。
新型實體企業是“以大帶小紓困”的重要抓手。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大型平臺企業特別是兼具實體性,科技性和生態網絡性的“新型實體企業”,已經成為了多個產業鏈供應鏈的“鏈主”,并與廣大中小企業形成了融合發展生態,可將其打造為“以大帶小紓困”模式的樣板:在產業鏈方面,通過產業融通提升中小企業供需對接能力,幫助中小企業擴大經營規模;在技術鏈方面,作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幫助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和提升經營質效;在資金鏈方面,依靠場景、技術和數據優勢改進中小企業信用評估,幫助中小企業提升供應鏈中的融資可得性并降低融資成本。
為更大程度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彌補今年經濟增速未達目標的缺口以及緩解明年更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等,預計政策層將2023年經濟增速目標設定在5%及以上的可能性大。如果疫情防控政策調整、房地產、民間投資等支持政策能夠不斷出臺且落地見效,同時明年經濟工作能夠推動上述三大轉變,中國經濟下行趨勢有望得以扭轉,增長目標也有望達成。
開白轉載、采訪合作請聯系微信(ID:yxj615901)
往期文章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