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講一位歷史人物的故事,名字叫做趙雍,也就是中學歷史課本上的趙武靈王。
對于趙武靈王,大家多少會有點陌生,可能對他唯一的了解,就是歷史課本上說的“胡服騎射”,除此之外就沒有太多的概念了。但梁啟超卻說他是“黃帝以后的第一偉人”。
也有人說,梁任公先生吹的太過,趙武靈王的地位沒有那么高的。但要說他能比肩秦始皇,還是妥妥的,沒毛病。
還有人表示,如果趙武靈王能多活個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秦國肯定無法實現天下大一統;相反,一統天下的未必是秦國,而很有可能是趙國。
這屬于吹爆了的那種。找個不那么過的評價:戰國時代的彼得大帝。熟悉歷史的朋友知道,彼得大帝是俄國沙皇,他雷厲風行的改革,讓俄國從此走上了富強之路。而趙武靈王就跟彼得大帝一樣,是中國“改革家的祖師爺”,他的改革讓戰國的戰爭變得更加慘烈,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戰爭新模式。
問題來了,這么厲害一人,怎么就沒能一統天下呢?原因是趙武靈王死得太早了。而且他的死,還是自己作出來的。
1.少年君王初長成
趙武靈王15歲就當上國君了,算得上是少年天子。他登基的時候,趙國的實力在“七雄”中雖然不至于墊底,但也只能算下游。南邊的魏國、東邊的齊國、西邊的秦國,算是當時的三巨頭。趙國跟他們交手,負多勝少。北邊的燕國雖然實力不強,但跟趙國一直打得有來有去。除此之外,趙國境內還有個小國中山國,是個硬骨頭,好幾次打敗了趙軍。
這就是趙國當時的境況:外有強敵環伺,內還有個大疙瘩。
更要命的是,因為他登基的時候年紀不大,三巨頭因此是非常來勁,打算趁機撈一筆。于是他們打著參加趙武靈王老爹葬禮的名義,實際上就是來敲詐勒索的,甚至準備攻滅趙國。
三巨頭滿以為一個小屁孩是非常好欺負的。可趙武靈王雖然年少,卻少年老成。他內外兼修,先拉起盟友韓國和宋國加強防御,又積極備戰,防止三巨頭突襲。硬件上準備好了,他再譴責五國的不仁不義。
一套軟硬兼施,三巨頭不得不打消了侵略趙國的念頭。一場亡國級別的危機就此解除。這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這小子可以,簡直是扮豬吃老虎嘛!未來必成大事!
別人一個勁地夸他,但趙武靈王對趙國有多少實力,心里很清楚,這次嚇唬了三巨頭,只不過是一時,人家要是玩真刀真槍,就趙國那水平還真不夠玩的。
如何提高趙國的綜合實力呢?
趙武靈王抬頭一看,隔壁的秦國通過商鞅變法,改變了之前被人單打雙打混合打的狀況,不僅打了回去,還越來越強大。底子雄厚的齊國也進行了改革,更是蒸蒸日上。秦國、齊國的成功經驗明擺著告訴他:必須得變革,不變革就沒法強大起來。弱國一定會受欺負,落后就得挨打。
那么問題來了,從哪里開始改革呢?
戰國時代最重要的標志就是戰爭,在那個時代,改革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提升武力值。至于變法帶來的人口、糧食產量、基礎建設等GDP的增長,都是為了戰爭而服務的。
誰的拳頭硬,誰就能當老大,也就不會被人欺負。所以擺在趙武靈王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提高趙國軍隊的戰斗力。
2.胡服騎射到底是什么
改革兩個字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并不容易。兩軍對壘,勝負不外乎就是四個因素:第一,將領的指揮藝術,第二,戰士的戰斗力,第三,裝備的優劣,第四,后勤的保障。
優秀的將領可遇不可求,后勤則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想要短期內提高軍隊素質,就要提高士兵的戰斗力和改良裝備。
其實這樣的事情,各諸侯國都在做:魏國訓練了裝備精良的重步兵“魏武卒”,一時間天下無敵;韓國在武器制造上很有心得,“強弓勁弩皆自韓出,天下寶劍韓為重”。秦國的軍事訓練和激勵機制,外加標準的武器制造工藝流程,也大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趙武靈王做的事情,本質上和他們差不多,就是思路完全不一樣。他模仿的對象是——胡人,也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趙國的北方接壤蒙古大草原,跟匈奴、東胡、樓煩、林胡等游牧民族是鄰居,這些人一旦缺衣少糧,就來趙國邊境騷擾,搶糧搶人,趙國人不勝其擾,卻又拿他們沒什么辦法。因為胡人全是清一色的騎在馬上的,而趙軍則以步兵為主。兩條腿哪能跑過四條腿,想要抓他們,他們早就跑的無影無蹤了。
難道是趙國沒有馬嗎?那也不至于,從春秋時代開始,馬拉戰車就是當時作戰的主流了。但是馬拉戰車,在速度上也不是胡人騎兵的對手。
除此之外,胡人的作戰方式讓趙武靈王也很著迷。他們一邊騎馬一邊射箭,在遠程攻擊敵人,又非常機動靈活,想往哪跑就往哪跑。而馬拉戰車那可就笨重多了。
趙武靈王決定模仿胡人!像胡人一樣,組建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學習騎馬射箭的本事。
這樣一看,那趙國人的服裝就不合適了。當時趙國人穿的都是典型的中原人的服裝:寬松的罩袍,袍子里面是內襯的衣服,跟今天的長裙差不多,尤其是袖子非常大。
而胡人的衣服呢?緊身的上衣,債袖子,褲子外加馬靴。胡人的衣服更適合騎馬作戰。
趙武靈王決心學習胡人的這一套。看上去,“騎射”是主要的,“胡服”只是配套產品。但在實際推行的時候,“騎射”倒沒多少人反對,“胡服”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礙。文武百官和貴族們對此根本不買賬。原因很簡單,我堂堂的中原人,為什么要學胡人穿衣服?我們的寬袍長袖不僅文雅,而且大氣,更是身份的象征,胡人的短衣長靴太丑了。跟蠻夷們一樣,這不是太丟臉了嗎?
因此,趙武靈王提出要“胡服”的時候,收到很多阻力。趙武靈王深知擒賊先擒王這個道理,于是他找到了當時貴族的代表,他的叔叔公子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是讓公子成明白了胡服騎射的重大意義。第二天,公子成便穿著胡服直接上朝了,起了帶頭,并強制執行起來。
經過一番努力,胡服騎射終于是推行起來。
為什么有人說趙武靈王像俄國的彼得大帝呢?他們改革的開始,都是拋棄過去的服裝和習俗:趙武靈王是穿胡服,彼得大帝則下令所有人都要穿西式服裝,并剃掉俄國人傳統的大胡子。碰到死腦筋的,他們都相應地推出了嚴厲的措施。
經過這番改革,趙國軍隊的戰斗力大大增強。先是攻破了中山國,再把自己的老師——胡人,打得是丟盔棄甲,就連秦國也只能唯唯諾諾。
胡服騎射的影響是深遠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組建騎兵,漸漸地,騎兵開始取代戰車,成為了戰場上最為犀利的一支兵種,并一直沿襲下去。
另一方面,漢人穿胡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中華民族歷史上民族融合是一個大趨勢,多民族之間的交融,從服飾裝束上的改變再到文化心理的改變,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來講,趙武靈王也是功勛顯著。
3.廢長立幼,自埋禍根
胡服騎射讓趙國強盛起來。如果按照這個軌跡繼續發展,假以時日,趙國或許會成為和秦國一樣強大的國家,之后誰統一天下,那還很難說。
但為什么這樣的局面沒有出現呢?因為接下來,趙武靈王就開始作了。
有一天晚上,趙武靈王夢到了一個美麗的少女,醒來后他還是念念不忘,便將自己的夢境講給大臣們聽。有個叫吳廣的投機分子人,就說自己的女兒孟姚是趙武靈王夢中的少女,當場就把孟姚送進了宮里。
趙武靈王覺得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對孟姚是百般寵愛,后來還立她為王后。孟姚給他生了兒子叫趙何,是趙武靈王的小兒子。孟姚病重,臨死前請趙武靈王,一定要立趙何為太子。
趙武靈王立馬照辦,廢長立幼。被廢的趙章是趙武靈王的嫡長子,這位老兄的母親來頭不小,是韓國的公主。至于趙章自己,他個人素質也很出色,戰功赫赫,頗得人心。比起年僅10歲的趙何,趙章當然更適合繼承王位。
換太子后,趙武靈王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直接退位了,讓趙何登基,退居幕后,自稱“主父”。這一年,趙武靈王才41歲。
“主父”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他的行為看似荒唐,但綜合起來,或許也有他自己的道理。比如說廢長立幼,是為了擺脫韓國對趙國的影響;讓趙何早早登基,可以避免權力交接時的內亂;自己退居幕后,是為了扶小兒子上馬,還得送上一程。
說起來,主父退居幕后,但權力從未旁落。特別是軍權在手,便一門心思帶兵征戰,徹底征服了中山國,實現了趙國歷代君主多年的夙愿。
主父過足了打仗的癮,趙何雖然年幼,但很聰明,在大臣們的輔佐下,也開始處理國家大事。主父對自己的安排很滿意,覺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殊不知,禍根早已埋下了。
4.沙丘之變,一代雄才落幕
慢慢的,主父覺得有愧于大兒子趙章,便對他進行彌補:他讓趙章的吃穿用度跟趙何一樣,還把趙國北部的代郡給趙章,讓他稱代王,并任命一個叫田不禮的人為代國國相。
就這樣,趙國被一分為二。
趙章本本就不甘于人下,如今更是膨脹起來,開始威脅到趙王何的地位。本來好好的趙國政壇,開始了兩派爭斗,大臣們各自站隊,準備一爭高下。一場宮廷政變,就此拉開。趙王何殺了趙章,將主父困在沙丘宮。
3個月后,主父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宮中。那一年,他才45歲。
縱觀趙武靈王的一生,他少年老成,敢作敢為,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但他廢長立幼,又親手扶持趙章,給自己埋下了禍根。其一生的輝煌高光時刻,都難以抵消這人生末尾的悲催。
世上沒有誰是完美的,英雄也是人,也會犯錯,這就是人生,這才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也許他最后的結局有些凄涼,讓人唏噓,但在歷史的長河里看來,他改變了中國戰爭的形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特約撰稿人:林洛菲
編輯:涼三
路上讀書: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