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表明,若不是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現代人的體溫可能會向著降低的趨勢進化,這是為什么?難道我們的體溫不是37攝氏度?
人類體溫不是37℃?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正常的體溫是37℃,或者說98.6華攝氏度。在19世紀,一位名叫卡爾的德國醫生,在對25000名患者的腋窩溫度測量中,得到了數百萬的體溫數據,并證實了人類的溫度大約為37℃左右。
不過到了20世紀,有個國際研究小組對參加一項疫苗實驗的148名參與者進行了檢測,意外發現這些人的平均體溫只有36.8攝氏度。
而在2017年的時候,科學家們從35000個英國人的體溫數據中發現,他們的平均體溫已經降到了36.6攝氏度。除此之外,連那些社會狀態落后的原始族群,他們的體溫也由此前的37℃變成了36.5℃。由此可見,人類的溫度并不是恒定的37℃,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下降。
其實,在體溫計尚未誕生之前,人類還不能精準的測量自身的體溫,等到溫度計被發明時,很多生物學家和醫生就開始不斷收集和比對人類體溫數據。
而從一系列體溫的測量結果來看,200多年前人的體溫的確要高于現在人,其中,男性的體溫大約降低了0.59℃,女性大約下降了0.32℃。
起初,科學家們認為造成人體體溫下降的原因是測量的誤差。因為人體各個部位的溫度并不相同,倘若測量的位置不一樣,那么得到數據也會不準確;其次,過去的溫度計和現在的溫度計并不相同,測量出的體溫自然會有誤差。
不過,后來有個研究小組使用相同的溫度計,同時對不同年齡段的人進行測試時發現,年齡大的人體溫又普遍偏高,自此,這些試圖解讀溫度變化的科學家就迷茫了。那么,導致體溫下降的真實原因是什么呢?
為什么體溫低于37℃
事實上,由于影響體溫變化的因素多且復雜,所以直到今天,也尚未有人能給出詳盡的答案,不過主流觀點認為,科技的發展是導致了人類的體溫往更低的方向進化的一大誘因。
首先,人類社會的衛生條件的健全使得體溫下降。比如,過去人們的日常飲水主要來源于河水或者井水,而如今我們的飲用水大多經過消毒和過濾。衛生條件和醫療體系的改變,使我們感染的病菌變少,所以身體也就不用通過升高溫度來殺死這些寄生生物了。
其次,抗感染藥物的普及,減輕了人體的炎癥,讓身體能更加快速痊愈。
要知道,在19世紀之前,人類的醫學并不發達,當時很大一部分人都有慢性炎癥,同時各式各樣的傳染病還在人類社會大肆傳播,而這些慢性炎癥和傳染病經常會讓人體出現免疫反應,進而導致體溫升高,就和我們平時發燒一樣。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如今我們能通過空調等科技產品來調控室內溫度,而在對空調越發依賴的同時,身體花在調節溫度的時間和精力上也相應減少了。
綜上所述,科技進步很可能就是影響體溫變化的主因,而當我們的文明再次落回到石器時代,那些幸存下來的人類,其體溫也極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抬升。
既然如此,那么為什么人體的溫度偏偏要維持在37攝氏度左右,而不是24攝氏度,或者是45攝氏度呢?
為什么體溫是37℃
37攝氏度其實是生命的奧秘所在,也是人類進化的一大證據。
早前,科學家們專門針對人體溫度建立了一個模型,從結果表明,當人類體溫在30至40攝氏度時,我們身體的各項功能才會處在最佳狀態。
當溫度大于40攝氏度時,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變快,所需攝取的食物也會變多,這不符合進化的規律,也不利于壽命的延長。
如果溫度過低,那么身體將不能有效對抗病菌,而體弱多病的人類肯定是發展不到現在的。所以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人體的溫度最終定在了37℃。
當然了,人體的免疫力也不是越強越好,如果免疫力過于強盛,一旦身體出現了不良情況,那么免疫系統可能會敵我不分,最終給自身帶來更多麻煩。只有當免疫力適中的時候,身體才能有效地管理它們。
另外,人體的溫度其實本身就會在一個范圍內波動,比如四季更替,年齡的增長等。
最后,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溫度是怎么下降的,又為何要下降,但是從目前來看,溫度的變化似乎并沒有給我們正常生活造成影響,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擔心。
不過,對于科學界而言,人體溫度的變化規律和影響因素卻很重要,因為我們也不知道,這樣一直降下去,是否會出現重大變革,所以,溫度問題也是科學家們一直想要揭開的謎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