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7月3日,弗蘭茲·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
卡夫卡是一名保險公司職員,與此同時,他被譽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及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
7月3日是卡夫卡誕辰140周年。路sir給大家分享他的代表作《變形記》,卡夫卡的精神自傳。
特約撰稿人:Agathe,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
編輯:莉莉周
你每天早上醒來,是不是覺得腦袋昏沉?每天上完班后,是不是老眼昏花?上下班擁擠的地鐵讓你煩躁不已?
好不容易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租屋處,又想到自己沒房沒車,還整天單身宅在家里,喝著肥宅快樂水聊以自慰,從而感到“厭世”呢?
如果要細數年度網絡流行語,“社畜”這個詞肯定跑不掉,這個來源于日本的流行語。
說的是被公司當作牲畜壓榨的員工,不過“社畜”實際上超過了公司的范疇,被年輕人更廣泛地運用到了生活各個層面。
早在一百年前,捷克德語作家卡夫卡早就寫出了一則當代社畜的寓言,深刻認識到活在現代城市里的種種不堪了。
卡夫卡這位聲名遠播的大作家,大多數時間生活在現今的布拉格,不要看現在布拉格好像是人間仙境一般的觀光勝地,卡夫卡卻把它描繪得像是一個令人恐懼的龐大機械。
一個個平凡人就在這個冰冷無情的機械面前,漸漸地喪失了生氣。
今天所要介紹的《變形記》就是一個“人在現代都市中逐漸異化變形”的故事。
在這篇中篇小說中,主角格里高爾平日里被公司壓榨,就算對工作極其厭惡,也要五點早起,趕上火車,抵達辦公室。
有一天,他的身體終于受不了,向工作說不,成了一只甲蟲,真正的成了一個“牲畜”。
變成了甲蟲,失去了經濟生產能力,他不只被公司開除,還日漸被家人嫌棄,最終只能被鎖在房間里,孤獨地死去。
這篇小說,充滿了對現代工業文明的悲觀情緒。
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進步,可是也讓人與人的關系更加冰冷,只剩下算計和金錢,即使家人之間也不例外,而且強制性的工作時間和無聊的文書工作,都讓人越發失去創造力。
可以說,《變形記》寫盡了當代“社畜”們心中的幻想和恐懼,希望與絕望,在一百年后,仍然深深地與人們的心靈共振。
1.家庭關系的異化
格里高爾死后,卡夫卡又補充了一個溫馨快樂的結局,然而卻令人更加不寒而栗。
在他死后沒多久,家人發現了他的尸體,然而他的父親卻是在胸口前畫了一個十字,向上帝感謝,終于結束了這起災難。
格里高爾的父母和妹妹三人決定利用這個時間點,在他死去時,到郊外旅游,放松放松這幾個月來緊繃的心情。他們終于可以不用再顧慮到這只甲蟲,能舒暢地過日子了!
于是,他們三人便寫了請假信,離開寓所,搭上電車,前往郊外。
溫暖的陽光照進了車廂,一整個車廂只有他們三個人。他們舒舒服服地躺在椅背上,歡欣鼓舞地想象著他們的未來,他們覺得明天一定會更好。
在這旅程當中,他們決定搬家,選擇一個沒有格里高爾生活痕跡的公寓,在一個比較小而實惠的房子里展開一家人的新生活。
目的地到了,這一對夫婦看著他們的女兒,一頭亮麗的長發和青春的臉蛋,雖然在這幾個月的摧殘下,顯得有點疲累,但絲毫不減風采,他們想著這個女兒是未來的希望,仿佛就是他們一定會活得更好的一個證明。
而卡夫卡的筆觸到這里也結束了,明明是光明正向的歡樂大結局,卻滲出了陰涼的悲劇氣息。在格里高爾死后,他們想著的是去郊區透透氣,慶祝一下,而不是哀悼家人的死亡。
而這三位家人的美好未來,更是完全排除格里高爾,仿佛這一位兒子從來就不曾存在過。
然而,這一家人看似狠心,但只要仔細一想,便會發現我們的現實周遭,這樣冷酷的親情是越來越普遍了。過去傳統的社會,家族親人不只提供認同和情感的紐帶,還附有共同生產、共同照顧的任務,一個農夫家庭,全家人通常都會下田幫忙,這也讓過去的家人關系特別地親密。隨著時代的變化,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家人都在不同的單位工作,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
這一方面促進了個人自由的發展,但也讓家人之間的關系越發疏離。而資本社會的迅猛發展,又讓每種關系都越來越像商業契約,變成金錢交易,摻雜許許多多的算計。現代社會中,家人之間的經濟關系不再是互相扶持、共同生產,而是個人私有財產的基礎上,換算彼此的利益得失。
只要想一下大家族之間的遺產爭奪,便不會覺得卡夫卡對家人的描寫加油添醋,因為那些現實中巴不得家人過世,以便獲取利益的人也大有人在。
在這里,卡夫卡把資本社會侵入家庭關系的丑陋現實寫得絲絲入扣。連家庭這一個最后的人際堡壘,也被金錢的勢力毫不留情地攻下,令人不勝唏噓。
2.喪文化中的正能量
前面談到了卡夫卡對現代社會的悲觀情緒:資本社會把人變成了賺錢的工具,一旦個人無法生產利益,就會被公司、社會無情地拋棄,連家庭都被物化,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格里高爾的悲慘遭遇,便展示了維系現代社會家庭的不再是家人之間的愛,而是財產關系后的利益。
可以說,卡夫卡簡直就是現代喪文化的鼻祖。這一切焦慮感有著深遠的社會背景。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工業革命吹到了中東歐,經濟迅猛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緊張激烈的生存競爭,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產生了無數個生產流水線工人和上班族,可以想見,日復一日的貧乏工作使很多人精神荒蕪乃至崩潰。
從這個角度來看,格里高爾的死亡就絕非偶然,他借助死亡,割斷了自己與社會最后的一絲聯系,以死來避免被進一步羞辱,保持了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尊嚴。
當然,格里高爾以死來保衛尊嚴的手段是絕不可效仿的。但是格里高爾讓我們看到作為人除了吃吃喝喝、勞勞碌碌以外,有著不可侵犯的尊嚴,還有更崇高的理想。
一個人的人格發展,要完善,就絕不僅止于物質上的豐富,還需要有自由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思考,需要與人交際,需要活躍自己理性和感性。讓自己過上快樂而非只是物質富裕的生活,讓自己與親朋好友有著健康而非利益捆綁的關系。
而這一切,雖然都沒有出現在卡夫卡的筆下,但在他對現代社會的激烈控訴中,有著這一層思考??ǚ蚩ń栌蓡实綐O致的文學故事,表達了他對現實的不滿,以及與現實徹底相反的理想。他借由喪文化,批判現實,從而改善社會,讓人們心懷一絲理想,并朝著減少社會陰暗面的方向前進。
今天,卡夫卡所處的歐洲大陸,是全世界工作時數最短、勞工保障最完善的地區,有許多人終于可以不必像格里高爾那樣四處奔波,只為了一口飯吃,而搞得自己人不像人,在卡夫卡和一大波人的努力下,他們終于有了自己自由的時間,去完善自我,去追尋心中的夢想。這大概是所謂喪文化中的正能量吧!
路上讀書:精讀全球好書1000+本。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