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學生在阿穆爾河岸邊和那乃族合照
每天夜幕降臨后,在“西伯利亞苔原號”考察船的甲板和小角落里,星星點點閃亮著電腦屏幕的亮光,清華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學生裹著嚴嚴實實的防風衣寫著筆記。遠航韃靼海峽的大篷車課堂啟程已經七天了,隨著考察和上課任務越來越繁重,需要記錄的內容越來越多,同學們睡覺也越來越少。未來七天,無論是考察還是上課任務,都將越來越艱巨。
“我不懂俄語,采訪遇到很大困難,作業(yè)很難寫”,清華大學馬昆同學說。
圖2 夜晚學生在甲板寫作
在阿穆爾河沿岸的賈里村(Jari)、特羅伊茨科耶村(Troiskoye)里,師生調研了跨境民族那乃族(國內稱“赫哲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tǒng),用實踐驗證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李希光教授在搖晃的船艙里講述的新聞學 “行萬里路”的意義。
圖3 那乃族民族文化博物館合照
在旅行課堂中,李希光教授為同學們作了“道統(tǒng)與行走書院”、“回到未來與第二個結合”、“邊地民族的宗教信仰與入主中原”、“從獨家報道小平同志看主流媒體的擔當”、“行記與新聞寫作”、“宗教信仰在外宣中的重要作用”等主題講座,學生們每天需要采訪、寫日記、做報告。
無論是在大巴上、船艙里、甲板上、碼頭上還是博物館里,李希光老師隨時隨地就每天的采寫內容、筆記和日記進行“師傅帶徒弟”一樣的輔導。考察結束后,每個學生都要寫出一篇有主題、有深度的一手調研報告或紀實報告。
考察船上只有22張床鋪,同學們兩人或三人擠在一間船艙里,船艙里沒有熱水洗澡,一位同學自嘲道“我們也變成了特別能戰(zhàn)斗的民族了”。盡管天氣寒冷、蚊蟲叮咬,無論是清晨還是夜間,總能在狹窄的船艙走廊間和不透氣的船底餐廳看到抱著電腦在寫作的同學。
圖4 李老師在船底餐廳上課
9月1日,20名清華北外學子在李希光老師的帶領下,從清華園啟程,經27小時火車從撫遠到達俄羅斯,進行為期兩周全程兩千多公里的考察。
9月2日,師生團抵達哈爾濱,李老師在中俄文明交融的索非亞大教堂廣場陰暗角落的露天咖啡店,為學生們講了“邊地民族的宗教信仰與入土中原”的講座,師生團提前體驗了在阿穆爾河森林沿岸受蚊蟲叮咬的上課生活。之后,師生們乘大巴前往金上京博物館調研女真族歷史,調研中蒙滿俄歷史與文化。
在中國的東極撫遠,大篷車課堂考察了中俄兩國共同管理的黑瞎子島,師生還考察了原俄羅斯駐黑瞎子島哨所遺址,親身體驗了新冠之后開放不久的中俄跨江跨境輪渡,深刻感受到了跨國跨江的人流、物流所面臨的挑戰(zhàn)。
在哈巴羅夫斯克,大篷車課堂師生團考察了北方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兩座跨阿穆爾河大橋。早年在北京留學的俄羅斯“中國通”吉瑪(Дмитрий Дима),為師生團回顧了十月革命后的遠東共和國時期,那時阿穆爾河是俄羅斯與西方和日本爭奪的戰(zhàn)場。
在阿穆爾河上,師生乘坐的考察船靠岸到達賈里村(Jari)時,那乃族人們已經等在岸邊,用滿族人所熟悉的跨火盆儀式,手舉柳樹枝,師生從柳枝下穿過,可以祛除災害。隨后在那乃文化中心,師生學習了魚皮衣、刺繡和木工制作。
圖5 “大篷車課堂”師生和那乃族人合照
9月6日晚飯的時候,“苔原號”經過維亞茨克耶村,這里正是周保中和他的戰(zhàn)友金日成等堅持抗戰(zhàn)的根據地。
“雖然乘坐綠皮火車或風雨飄搖的小船是十分艱苦的,但是比起周保中在阿穆爾密林里的生活,我們是幸福的。”北京外國語大學賀培榮同學說。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1級博士生文三妹、22級碩士生朱益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