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二字,越看越累。
多年前的香港影業衰落,就像蝴蝶效應,間接促成近期國產犯罪片的百花齊放。
《第八個嫌疑人》便是其中之一,更是近期票房的遙遙領先。
評分雖不高,但話題度卻不低,尤其是大鵬的“又一次”突破性角色。
說實話,今年在熒幕都見大鵬四次了。
除了《無名》,大鵬半年時間里,已經攬下超17億票房;
算上《第八個嫌疑人》的后勁,20億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看似刷屏的背后,大鵬依然是個從未大火的“中流演員”。
名門“忘”族
大鵬是趙本山最體面的徒弟,也是最不像趙本山的徒弟。
大鵬給我的第一印象,有點像“資源咖”。
雖然沒有趙本山的親自攜帶,但大鵬的事業里總不缺臉熟的明星。
從《d絲男士》的被大眾熟知,到導演演員的數次穿插,他的身邊總有熟人關照。
如果用個詞形容大鵬的創作生涯,「話題」是最合適的。
《煎餅俠》“蹭上”了超級英雄,《縫紉機樂隊》強調了音樂夢,《受益人》講了“殺妻騙保”...
有點像追求風口的商人,又總在「爛片」中表現出好苗子的感覺。
大鵬的問題也在這:他不是市場期盼那種一鳴驚人的天才。
即使到現在,《d絲男士》也是不少短視頻的模仿對象,更別提當年這種“短平快、重反差”對互聯網的降維打擊。
正是因為這份熱度,在他宣布拍大電影時,沒人懷疑過他的能力。
畢竟寫小說的能當導演,綜藝能改大片,大鵬這種拍視頻的都顯得“名門正派”。
后來,不缺資源不缺人氣的《煎餅俠》,的確收獲亮眼的票房;
同時,也敗光了觀眾印象中的“才氣”。
從后面的經歷來猜的話,這份打擊是沉重的。
因為之后的大鵬,總像在做一件事:證明自己。
從《縫紉機樂隊》的慘敗后,大鵬的風格開始變得離“進門”總差一腳。
舉個例子,像《保你平安》、《受益人》顯眼的“大鵬電影”,都有一個通病:填充太多的社會話題,立意高內容亂。
切成碎,放在短視頻是菜。
但湊一起,放電影里就有點「隔夜味」了。
有趣的是,失敗越多,大鵬就越內卷。
努力
在李佳琦教“職場成功學”的時候。
大鵬間接的打了帶貨一哥耳光:努力與回報不一定成正比。
大鵬電影履歷在他這個咖位里,資源絕對算好的那批了。
但要是放到知名度里,他的努力又像徒勞,而且人家拍的還多是「有話題感的商業片」。
這幾年,大鵬的電影并不少,每次宣傳期總能聽到自媒體在說“大鵬又進步了”。
進步,大鵬總在進步。
沒塌房又合群,演技尚可,資源也不賴,可為何沒火起來呢?
大鵬自己可能也在猜,然后選擇逃離喜劇的舒適圈。
他的轉型有些決然,每次在娛樂新聞看到時,他總是一個新標簽,最近都開始演「殺人犯」了。
放眼看,大鵬比圈內不少人都幸運,但又比圈內不少人都「難過」,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總能折磨人。
三次刷到到大鵬,每次都是新驚喜:年頭的《保你平安》話題聚合,前陣子的《熱烈》勵志街舞,最近的《第八個嫌疑人》犯罪題材。
大鵬似乎對“努力”有執拗的理解:苛刻的要求自己嘗試不同領域,又想用“新”來突顯自己的能力。
但結果是:總與“爆款”失之交臂的經歷,造就大鵬「本能」級的繼續嘗試。
糾結
大鵬的確是擰巴的,因為他太想從「d絲」成為「精英」了。
甚至西路上也有些“刻意”:通過演不同的小角色,來積累成績與口碑。
這曾是不少演技派的前輩的必經之道,可在不缺演員的市場里,像他一樣又談何少呢?
但大鵬又總會踏進糾結的泥潭,一手想用「小人物」抓口碑,但又不想放掉「情緒話題」所帶來的關注。
這求成的“貪心”,讓大鵬總無法收獲觀眾的信服,你說他符合底層敘述時,又能摻一腳不真實地娛樂內容。
割裂感的形象,總令他在觀眾印象里沒法定性,在追求噱頭的娛樂圈里,沒有標簽比塌房還令人慌張。
雖然說了很多“負面內容”,但不能說大鵬是失敗的;
成績雖不夠耀眼,但「三線以上」的地位,也足以令人羨慕。
就像前面說的,大鵬的困局就是無法擺脫「糾結」。
就像鉸鏈,「突破性嘗試」只是不同方向的極限距離,只要沒卸下它,就沒法實現真正的蛻變。
大鵬的未來的選擇里,要么像他師傅趙本山,把舒適圈內的事情做到極致;
要么在搖擺里找到自己的新定位,又或者直到凋零。
最后。適應環境的人,往往也在改變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