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云財財公眾號,歡迎關注收看更多財經故事
欠薪的地下秘密
被炒了幾波“昆明地鐵欠薪”的事,最近又沉渣泛起,抖音號評論區已被員工家屬攻陷。
最近,昆明軌交集團工作人員也作了回應,的確存在這種情況,具體人數因集團涉及子公司較多,需進行核實。
財哥一位接近昆明軌交集團的朋友,站在客觀的角度,用實打實的數據分析了軌交現在面臨的困境。
另外,從她拿到的一份內部文件顯示,昆明的共享單車去年的營收超過10億元:
是軌交集團營收的近2倍。
今天她快馬加鞭趕出來一篇稿件,財哥也不改全文了,大家仔細看看。
1
帶著“堂堂昆明第二大國企怎么會連工資都發不起”的疑問,筆者默默地翻開了昆明軌交集團的融資募集說明書。
募集說明書顯示,截至2020年末,昆明軌交集團貨幣資金約46.35億元,這可都是真金白銀,妥妥的有錢人啊。
但到了2023年3月末,其貨幣資金只剩1.01億元。昆明軌交集團的解釋是:
都還了債了。
那么,軌交集團到底欠了多少錢呢?
先簡單說一下,流動負債是企業一年內就要還的錢,也是了解企業負債的重要指標。
因此,我們就來看看軌交集團的的還款壓力有多大!
2020年末,昆明軌交集團的流動負債為147.76億元,在貨幣資金減少了45億元的情況下, 2023年一季度末流動負債仍然高達147.71億元。換句話說:
這45億還了個寂寞!
短期如此巨大的償債壓力可想而知,發不了工資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那么,昆明地鐵到底欠員工多少工資呢?
根據軌交集團今年5月披露的財報,現金流量表中“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從2021年的8.3億元減少到2022的7.55億元,實際上看上去減少并不多。
但對比一下2023年一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就知道欠薪并非是空穴來風了。
2022年第一季度工資支出2.17億,到了2023年一季度只有1.09億,少了近一半;應付職工薪酬2022年一季度只有1222萬元,到了今年一季度:
高達1.98億元。
也就是說,僅僅今年一季度,軌交集團就欠了員工近2億元。
結合軌交集團員工排山倒海的陳述,從今年5月份開始,工資拖欠至今沒有發,五險一金有一年時間沒有交。
到目前,這個數字會翻到多少?
按照各路大廠的習慣,這種時候必然是一波下崗潮,但軌交集團的在崗員工數量:
出奇的穩定。
2021年3月末,昆明軌交人在崗職工人數為 5117 人;2023年3月末,在崗職工人數為 5118 人:
兩年僅增加了1人。
在這5000多人當中,30~50歲的比例超過50%。這就意味著,一半的人還指望著工資養家、還貸。
而且國企裁員,面臨大筆的賠償金,又是雪上加霜!
2
看到這,相信你跟我有一樣的疑惑,這是為什么呢?在全國這么多的地鐵公司中,為什么偏偏是昆明地鐵呢?
來,先讓我們看看軌交集團有哪些業務。財報顯示,昆明軌交集團總共有三塊業務:
地鐵運營、資源開發、地鐵技術服務。
2022年,昆明軌交集團營收約為6.29億元,較上年減少20.3%,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于地鐵運營收入;營業成本為14.57億元,在接受了政府9.75億元的補貼后,凈利潤才扭正為7935萬元。
這個收入在全國是什么水平呢?
昆明軌交目前已通車進入試運營的有6條線,全長約165.9公里,在全國52個城市中排名第20位,處于中上水平。
雖然不能說很長,但至少也不短吧!
在2022年全國公布年報的30家地鐵公司中,軌交集團營收排名第25位,幾乎處于倒數的位置。
諷刺的是,我拿到的一份大廠內部資料顯示,昆明的共享單車去年的營收超過10億元:
是軌交集團營收的近2倍。
昆明市共享電動車投放始于2019年,明確了滴滴、美團、哈啰三家的合規運營狀態及投放。
到2022年,昆明已成為中國共享電單車第一城,擁有全國最大的市場容量和資產回報率,但也出現了如市容管理混亂、企業超額投放嚴重的相關問題。
據有關消息,昆明市原有的配額只有12萬輛,但市場上最高峰時:
有近40萬車輛運行。
但從現在來看,穩定在24萬輛左右。
根據其中一家最大的共享單車運營商的測算,昆明市年共享電單車總營收約7.8億元,利潤規模不低于3億元。
在2024年10月,現在市場上運營的三家運營商的協議即將到期,市場面臨著重新招標準入的現實需求,如何讓公共道路、地鐵站前等公共資源更多的回報本地建設方,是在明年招標準入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不知道軌交能否把握住這次機會?
3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分析,昆明地鐵的客運強度并不高,出現欠薪,可能因為運營成本問題。
交通部今年7月的數據顯示,昆明地鐵的客運強度僅為每日每公里0.53萬人次,已開通11年的昆明地鐵,沒有達到國家對新建地鐵線路初期客運強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的要求。
硬性指標沒有達到,就意味著:
運營效應和價值大打折扣。
我們接著看看營業成本(合并報表),2021年軌交集團營業成本約為11.8億元,2022年營業成本約為14.6億元,看著差距并不大是不是。
來,我們對比一下2021年一季度與2023年一季度的數據:
2021年一季度營業成本(合并報表)僅為2.2億元,而2023年一季度則飆升至6.7億元。
一個季度的成本,就遠高于一年的成本。
軌交集團的解釋是:
隨開通線路地鐵運營時間加長,相關維修及人工費用逐年增加,地鐵運營規模化尚未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無法覆蓋營業成本。
真的是這樣嗎?
軌交集團目前投入運營的6條地鐵路線,其中5條在2020年9月底以前投入運營,僅5號線一期工程于2022年6月通車。
然后,我們根據運營里程來判斷,運營時間是否真的加了那么長?
以客運量最大的1、2號線首期工程為例,2020年運營總里程為442萬列公里,但是2022年也僅增加25萬列公里達486萬列公里,3號線、4號線和6號線近兩年運營里程幾乎沒變。
所以,第一條理由似乎并不成立。
另外就是地鐵沿線土地儲備,關于這一點,財哥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說過了,現在房地產都啥樣了,還指望靠那翻身嗎?
云財財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