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OECD上調日本2023年實際增長預測到1.8%(前值1.3%)。日本實際GDP已實現連續三個季度的環比正增長,通脹也正在打破長期低迷的僵局,股市、東京樓價都大漲,外資也大量涌入,種種跡象表明日本似乎在脫離長期衰退的局面。
但宏觀向好并沒有扭轉日元貶值,日本對日元貶值的干預可能維持謹慎,短期日元兌美元將持續150左右;長期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問題使日本潛在增長率維持在1%左右,日元難以回到過往100-110的水平。
首發于FT中文網,轉載請注明出處
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陷入經濟增速低迷、通縮、資產負債表衰退、消費欲望低、人口下降和老齡化的“失落的三十年”。但疫情后,尤其是今年,日本經濟連續三個季度環比正增長,股市、東京樓價都大漲,通脹也正在打破長期低迷的僵局,停留在3%左右,外資也大量涌入,種種跡象表明日本似乎在脫離長期衰退的局面。
與此同時,日元匯率的加速貶值引起市場的極大關注,宏觀基本面的向好并沒有扭轉日元貶值走勢。截至9月末,今年日元兌美元貶值13%,兌其他貨幣匯率亦持續下跌。展望未來,筆者認為,雖然日本經濟復蘇有支撐,但受制于日本貨幣政策以及經濟結構性痼疾,日元貶值壓力難以逆轉,短期內日元兌美元或將維持在150左右,中長期日元反彈中樞在130左右,很難回到過去的100-110水平。
01
疫情之后日本經濟明顯復蘇
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實際GDP環比實現連續三個季度正增長,按年率計算增幅為4.8%,顯著高于前值。其中凈出口增加是二季度日本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出口環比增長3.1%,進口環比下降4.4%。由于經濟增長超預期,近日OECD上調日本2023年實際增長預測到1.8%(前值1.3%),2024年實際增長預測為1%。
二季度經濟超預期增長來自于兩方面:一是汽車出口數量激增,得益于近兩年日元的大幅貶值,汽車等傳統支柱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得以提高,二季度汽車出口增長28.9%。7月汽車出口同比仍維持高位(11%)。二是疫情放開后,入境外國游客激增,帶動服務業消費增長。8月份外國游客人數已經恢復到疫情前80%以上的水平,外國游客支出恢復到了疫情前95.1%的水平。三季度以來服務業延續擴張,7-9月服務業PMI分別為53.8、54.3與53.3,大幅高于榮枯線。
其他方面,二季度政府消費環比上漲0.1%,而居民消費則環比下降了0.5%。但考慮到日本勞動力需求持續改善,全面加薪正逐步實施,這有望扭轉當前疲軟的消費需求。當前日本就業市場表現強勁,7月失業率保持在近十年來低位(2.7%),這與日本政府放寬移民政策的態勢相符。在今年的春季勞資談判中,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呼吁會員企業重視物價走勢,勞資談判達成的工資增長為1992年以來最高水平(漲幅3.9%)。強勁就業與加薪預期下,7月商品銷售額環比反彈至1.4%。
02
資產負債表修復下
樓市與股市持續增長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這兩個部門都經歷了超過20年的去杠桿過程,這也是日本“失去三十年”最重要的原因。日本政府不得不持續地加杠桿,但也無法改變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狀態。
近年來日本居民與企業加杠桿明顯提速。資產負債表修復下,居民杠桿率從2018年61.4%上升到2023年一季度的68.1%,非金融部門信貸占GDP比率從2018年159.5%上升至2022年四季度的186.1%。消費信貸增速上升使汽車、家電等耐用品消費需求仍有韌性;企業貸款增速上升,意味企業設備投資對經濟也具有支撐作用。居民開始愿意主動負債,擴大投資通道,日本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復蘇跡象。
疫情后日本房產價格開啟上漲態勢,尤其是東京、大阪等都市圈,人口重新出現回歸都市中心的趨勢。一季度東京都市圈的全用途地價上漲2.7%,住宅用地上漲2.1%,商業用地上漲2.2%。其中全用途地價與住宅用地地價增速為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值。據8月日本不動產研究所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首都圈新建公寓樓市場動向》顯示,東京首都圈公寓樓一年間房價上漲了26%,其核心區高層公寓樓的漲幅高達40%以上。
此外,超寬松貨幣政策與上市公司治理見成效,日本股市也具備較高吸引力。寬松的貨幣政策為日本企業源源不斷地提供了資金,日元的貶值使日本股市吸引了大批海外投資者。近年來東交所引領公司治理結構改革,鼓勵上市公司關注中長期價值提升。多重利好下,日經225指數較去年底大幅上漲(截至今年9月上漲27%),期間屢次超過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前的高點。今年4月,“股神”巴菲特到訪日本,透露伯克希爾哈撒韋已將日本五大商社的持股比例增至7.4%,并表示這是該公司在美國以外的最大投資。
03
不同于經濟基本面
日元迎來貶值時代
今年以來,日元走勢背離基本面,日元兌美元從年初的130.7到現在近150。截至目前,日元兌美元貶值13%,跌至去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1987年4月以來的次低水平。兌其他貨幣匯率亦持續下跌,人民幣兌日元持續處于20以上高位。日元跌幅不僅超過歐元、英鎊等發達經濟體貨幣,也遠超印度盧比、泰銖等亞洲新興市場貨幣。筆者認為,日元貶值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其一,受制于日本經濟長期結構性問題,日元長期面臨壓力。據日本總務省“人口推測”數據,日本今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較去年增加至29.1%,再創歷史新高。該數據從1950年的4.9%開始持續上升,2005年超過20%。勞動力不足是老齡化社會最先面臨的困境。當前潛在勞動力(15歲及以上人口)在2021年底前后迅速下降,就業市場將面臨長期的勞動力短缺壓力。
其二,不同于美國、歐洲等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貨幣緊縮,日本實施了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在自民黨干涉下,安倍派堅持維持寬松政策,傾向日元貶值走勢。9月22日,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在貨幣政策發布會上表示,日本央行決定維持當前大規模貨幣寬松措施,決定維持將短期利率設為負0.1%、長期利率引導至0%左右,長期利率上限也維持1%,并繼續通過大規模購買國債等措施進行調控。
其三,美國經濟超預期促使美元維持強勢,使得日元相對弱勢。近期美聯儲大幅上調美國經濟預測,強化“軟著落”信心。9月美聯儲FOMC會議雖然宣布不加息,但大幅上調了2023年經濟增長預期至2.1%(前值1.0%),下調2024年失業率預期至4.1%(前值4.5%),維持2023年利率預測為5.6%(即年內還有一次加息)。美聯儲對“軟著陸”更有信心,并弱化了明后年的衰退預期,暗示將更長時間維持高利率。
04
政策因素約束下
日元貶值壓力難以逆轉
展望未來, 日元上行通道困難重重,貶值壓力短期內未能有所緩解。一方面, 日本貨幣政策進退維谷,十年來貨幣寬松已經造成諸多負面結果。例如2022年日本政府債務率高達261%,連續多年高居世界主要經濟體首位。證券市場也出現一些非市場化特征,日本央行因購入ETF而成為很多企業最大股東。若果斷退出貨幣寬松,這將導致日本債務成本大幅上升,對日本經濟產生很大沖擊。
另一方面, 日本經濟仍長期面臨內需不足,”外向型經濟”對于日本經濟愈加重要。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將持續有意引導日元貶值促進出口, 有助于企業利潤的改善, 進而提振因通脹帶來的消費疲軟。同時,放任日元貶值也是日本謀求供應鏈重構的主動選擇。2021年以來,進入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外資已超過140億美元。
短期來看, 日本對日元貶值的干預可能維持謹慎立場,疊加美聯儲鷹派立場影響, 預計未來半年,日元兌美元將持續150左右,不排除突破155-160的可能。長期來看,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問題使日本潛在增長率維持在1%左右,日元兌美元中樞大致在130左右,難以回到過往100-110的水平。
往期報告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