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在演習中意外"折戟"的消息曾引發熱議。央視軍事頻道披露,金頭盔飛行員高中強駕駛殲-20對抗同型機時,因突破安全距離被"越肩發射"戰術反殺。這場對抗暴露出隱身戰機對決的核心矛盾——當雙方技術代差消失,勝負天平開始向戰術創新傾斜。
在另一次跨代對抗中,裝備殲-16的"杜鳳瑞大隊"通過電子干擾與協同作戰,連續規避霹靂-15導彈后完成反殺。這印證了美軍F-22對抗演練的經驗:導演部設置的戰場限制條件會極大改變戰局走向。四代機若獲得體系支持,仍能在特定場景創造奇跡。
空軍對抗數據揭示關鍵規律:2018年殲-20對四代機打出108:0戰績,但同型對抗時戰損比驟降。這倒逼部隊發展出"主僚機"協同戰術,殲-20與無人機蜂群配合,通過數據鏈實現400公里外跨域打擊。體系作戰正取代單機性能,成為決勝關鍵。
技術迭代從未停歇。配備渦扇-15發動機的殲-20已實現1.6馬赫超巡,霹靂-17導彈射程突破300公里。但美軍AIM-260導彈與量子雷達的追趕,讓隱身與反隱身的博弈持續升級。正如飛行員所說:"超音速是我們的領域,但勝負往往在亞音速見分曉。"
這些演習經驗正在重塑空戰思維。從單機突防到體系破襲,從隱身優勢到智能協同,現代空戰愈發強調"技術代差+戰術創新"的雙重突破。
殲-20的"敗績"恰是戰斗力生成的催化劑——它讓部隊在復雜電磁環境中錘煉出更接近實戰的應對能力,也讓軍工體系找準了下一代戰機的升級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