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漲百萬粉。
愛造星的互聯網,也有段時間沒聽到勵志故事了。
一個視頻風格可能連mcn面試都過不了的網紅,瞬間成了行內風向標。
于文亮的爆火,讓每個自媒體都希望從風格、人設、甚至名字玄學解構出一絲能復制的思路。
但就像彩票中獎的新聞一樣,習以為常又能引人入勝。
是機構推流新手段,還是專屬普通人的網紅夢?
不如說這是場造夢故事;
“網紅滯銷,救救內容”。
記錄
前段時間,網紅“鹿哈”自爆一個月賺500w引發熱議。
一個山寨明星,靠撞臉,靠帶貨,7個月賺了3500W!
出名→帶貨→賺錢,幾乎已經成了初中生都知道的網紅潛規則。
更大范圍的輿論場里,這又何嘗不是這份刻板印象呢?
網紅隕落、網紅新星,這樣的故事總絡繹不絕。
幾乎所有平臺,都秉承著「養狼計劃」,通過內容輸出和機構孵化組成網紅的更新性。
“沒有人能長紅,但總有人能紅”。
但用戶增長總會變緩,觀眾審美也總會疲勞。
與其靠內容卷死自己,不如直接將「輸出」成為「記錄」。
用內容吸引用戶增長,再用增長培養用戶社交習慣。
如果這時候再來個“普通人記錄生活也能成名”的案例,從「看視頻的」轉變成「發視頻的」就水到渠成。
復制于文亮,不如猜平臺的風向。
不禁讓我想起平臺培養“三農”標簽時,異軍突起的農村視頻,說是用戶喜歡新形勢的農村紀實,但其實離不開資本扶持。
一夜百萬,瞬間頭部,“網紅夢”的上一次熱議也正是那時。
如果要說“于文亮”有什么可參考的,就是它側面證明在曝光量足夠大的情況下,出名是一件必然的事。
符合預期的內容輸出、合理的更新節奏,也保障了于文亮不是一鳴則涼的短暫現象。
真實
制造人設方面,當下主流的運營流程是“找人物現實擁有的特點,然后選其中一項進行優化”。
大家都知道“真實”是引流的必殺技,但卻又忌憚來自真實的殺傷力。
就像電影作品一旦放映,解讀就已經不屬于導演。
人設也一樣,很多細心經營的設定,可能還不如圍觀者的二創更有吸引力。
一旦脫離人設,那么就是塌房的開始。
前幾個月的李佳琦、徐云、周淑怡等網絡紅人的塌房,本質上就是“網絡形象與真實形象產生矛盾”導致的。
網絡形象不一定是人設營造,也有可能是粉絲腦補神化的,但殺傷力都是恐怖且直觀的。
「真實」向來是把雙刃刀,即使是商業化的機構的做法也是:寧愿在內容上花成本,也不愿意省錢玩真實。
為什么現實世界里沒有《楚門的世界》?
沒人愿意展現真實的幾十年;
即使有,商業風險也太高,不如拍幾千集的生活劇吃香。
翻閱于文亮的評價,有幾個詞是高頻出現的“普通人”、“自由真實”、“快樂”。
“記錄真實”確實沒有創作瓶頸,也能與營銷號產生差異化,但失去紅利期后,沒有節目效果的真實只會風燭殘年。
復制
互聯網向來不缺記錄生活的視頻主,甚至在短視頻出現前就數不勝數。
那再造一個“于文亮”難么?
很難。
不僅是平臺推流的“偶然性”,還是這種不考慮效果反饋的風格,對于主流視頻主來說仍然充滿「難度」。
說實話,大部分視頻主都是奔著「盈利」去的。
這種近乎“玄學”風格,除非你也能實現十天百萬粉,否則不管是商單轉化還是播放量都難以復刻。
當然世上的審美總是難以統一,近些年也越來越證明培養網紅不一定要有“執行手冊”。
逐幀分析于文亮的流量密碼,不如想想更深廣的網絡符號。
于文亮,更像是年輕人簇擁的“生活哲學”具象化。
舉個例子,#年輕人的反向消費 成了近段時間熱題。
觀念的變化,總所處的時空有所關聯。
前些年的內卷和急促,與時代高速有關,日新月異下,每個人都憧憬前方;
一旦進入剎車期,迷茫、焦慮將輻射到不同的社會圈層,這不僅是消費觀,更有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
「享受平凡」更像是這個時代獨有的座右銘,沒有宏大敘事的背景,普通的自洽或許更符合當下。
從唱兒歌的幼師到記錄普通生活的于文亮,本質上也是觀眾需求的一種轉變;
比起顏值、劇本,或許普通的快樂更能帶來快樂。
最后。祝你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