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上海雙年展于2023年11月8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式拉開帷幕,展期為2023年11月9日至2024年3月31日。本屆上海雙年展由主策展人安東·維多克(Anton Vidokle)領銜,核心成員包括向在榮、哈莉·艾爾斯(Hallie Ayres)、盧卡斯·布拉西斯基斯(Lukas Brasiskis)以及本·伊斯特漢(Ben Eastham),展覽以“Cosmos Cinema 宇宙電影”為主題,圍繞著藝術家對人與宇宙關系的思考展開。
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開幕式合影
宇宙并不只是充滿著神秘主義色彩的空間,在亙古不息的變化中,它不斷建構著我們生活的方式,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在不斷發生演化,我們思考與審視的視角也處于一種持續運動變化的狀態中,每一次我們仰望深不可測、物換星移的宇宙空間,都像是模擬了關于過去、現在甚至未來的神奇體驗。“宇宙電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匠心獨具的時空,讓觀者置身于其中。
本次雙年展共呈現80余位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不同地域和創作傳統的藝術家的創作,年代橫跨二十世紀初至今,通過雕塑、電影、裝置和繪畫等多元的藝術形式呈現,探討了我們與宇宙的關系如何影響世界萬物,反映了不同的宇宙觀和相應的思想啟發。“宇宙塑造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自古仰望夜空來認知自己,一如我們看向一塊投射著過去與未來的屏幕,”維多克闡釋道。
安東·維多克對于宇宙學一直有著深厚的興趣,其研究也受到了宇宙主義(Cosmism)哲學代表人物尼古拉·費多羅夫觀點的影響。廣義上的宇宙主義是一種強調整體性的世界觀,在宇宙主義者看來,人類整體命運與宇宙命運緊密相連,每個人都應被放在宇宙總體發展的視野下被看待。
在“宇宙電影”這一主題下,策展團隊沒有選擇傳統的策展方式,而是使用電影中蒙太奇(Montage)的敘事手法,將其作為一個電影場景進行導演、創作,“所以它是非常戲劇化的,希望它能激起更多情感的聯結,”維多克說道。展覽以“九宮”的概念分為9個篇章:“星際自由移動”(Freedom of Interplanetary Movement)、“偏蝕”(Partial Eclipse)、“萬象”(Ten Thousand Things)、“太陽流水線”(Solar Assembly Line)、“電影宇宙”(Cinema Cosmos)、“多樣的未來主義”(Futurisms)、“遠程反射療法”(Reflexology at a Distance)、“時空之間”(Of Time and Space)和“櫛風沐雨”(Brave Wind and Rain)。不同篇章之間的移動序列會產生不同的狀態、意義和結果,貫穿其中的一條重要線索是我們與宇宙的關系對于人類生活和社會組織的建構方式的影響。整個展覽空間像是一個充滿了天體、星系、浩瀚無邊又充滿星光的宇宙,觀者按照軌道路線,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距離體驗著這一神秘的星球之旅。
這種體驗沒有唯一的解讀方式,就如策展人安東·維多克在開幕式致辭上說的,這個展覽并不旨在推廣單一的理解或某個獨特的觀點,而是呈現這一重要主題千變萬化的復雜性和豐富多彩的可能。“每一種文化都在仰望夜空,而每一種文化都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天空。”如何在尊重差異的同時建立各種文化的聯結,讓萬物共生,則是我們要不斷嘗試探索的永恒問題。
當我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們如何定位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何以自處?這種思考所引發的一系列人類活動和行為又會如何影響我們和世界的關系?人類探索外太空的沖動不休不止,但未知的宇宙與其說是人類妄圖開發和物化的未征服領土,毋寧說它一樣擁有智慧,它與我們之間是一種相互投射的關系,像是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飛向太空》中的索拉里斯星。當人類站在自己認知的邊界面對不可知的宇宙現象時,會如何改變看待周圍世界的方式和行為,又是否真的能對地球上的生命與宇宙之間的千萬種聯系做出更深刻的反思呢?展覽“宇宙電影”向我們呈現的并不只是一種關于宇宙主題的視覺藝術,更是一次超越時空的哲思體驗,關于這些未解之問,也許我們會通過在這次展覽的漫游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