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深夜,蔣介石于中國臺灣的士林官邸病逝,享年88歲,巧合的是,這一天還是清明節(jié)。
蔣介石生前就念叨著死后靈樞要暫厝在慈湖,因此蔣經(jīng)國以長子身份,同后母宋美齡商量以后,雙方一致同意將靈樞暫厝于慈湖。
那么慈湖究竟是什么地方,蔣介石為何選擇死后暫厝于此呢?
某種程度上來說,慈湖是蔣介石在臺灣打造的一個新“家”,是老家豐鎬房的復制版,雖然蔣介石以士林官邸為住宅,但在精神層次來說,慈湖對他來說更重要,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他的思鄉(xiāng)之情,所以蔣介石選擇死后暫厝于此,作為自己暫時安息之地。
慈湖和豐鎬房有多像呢,這么說吧,兩者有5點相似之處,只有1點不同之處。
根據(jù)中國臺灣作家王豐考證,1955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在復興賓館(老賓館)結(jié)束度假行程,返回臺北途中,因為內(nèi)急停車小便時,陰差陽錯之下,發(fā)現(xiàn)了慈湖這處酷似自己家鄉(xiāng)之處。
蔣介石發(fā)現(xiàn)慈湖以后,是念念不忘,一方面是想依照奉化老家的民居格式,在湖邊建起一座江南建筑風格的四合院。
而且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蔣介石在臺灣的所有招待所,要么是舊的日式建筑,諸如士林官邸、陽明山官邸等,要么是新的西式洋房,諸如復興賓館(新賓館)等,因此蔣介石希望在慈湖這塊風水寶地,興建中國傳統(tǒng)的四合院。
一方面慈湖地理位置尚可,可以經(jīng)營成軍事用地,建立起戰(zhàn)時指揮所,遇有戰(zhàn)事,可以在此指揮,因此后來此地連核子防空洞都建有。
該地為臺灣望族林家所有,林家當時一直想要抱上蔣介石的大腿,雖然林太太是清末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的五千金,與宋美齡同為留美同學,私交是極好,有著這一層親近關系,但是誰也不介意“親上加親”,所以蔣介石透露出對慈湖有意以后,林家馬上忍痛割愛,將這塊地方奉獻出去。
得到這塊寶地以后,蔣介石馬上將其“新埤”的名字,改為后來大家所熟悉的“慈湖”。
為了興建四合院,當時特意成立“榮工處”(全稱為“榮民工程事業(yè)管理處”)單位,并且由老牌的“陸根記營造廠”協(xié)作興建。
再由當時“和睦建筑師事務所”負責人楊卓成建筑師負責設計圖。
起初這座四合院是暫定名為“洞口賓館”,后來于1962年由蔣介石手書“慈湖”二字,以表達對母親王采玉的懷念,由此改名為“慈湖賓館”。
這座賓館當時面對的最大難題在于這是要打造一個新的豐鎬房,而臺灣無從得知奉化溪口的豐鎬房實景,是不知從何復制而起。
因此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楊卓成向蔣介石及其蔣經(jīng)國和蔣緯國在豐鎬房長住的人,了解到不少豐鎬房的實際情況。
一方面當時勵志社的胡崇賢幫了大忙,胡崇賢綽號“胡照相”,是蔣介石御用攝影師,在他跟隨蔣介石幾十年拍攝的照片中,有關豐鎬房的畫面拍了不少,因此是特意將相關照片全部沖洗出來,成為了楊卓成繪制慈湖賓館建筑藍圖的重要參考素材。
一切準備妥當以后,蔣介石下令必須在1959年6月14日之前大功告成,因為這一天是蔣介石母親王采玉去世的忌日,因此在榮工處全力赴工之下,賓館于1959年6月13日完工落成。
建成的慈湖賓館雖然不能說是完全仿照豐鎬房,但在建筑風格和空間規(guī)劃上,和豐鎬房的確有著不少神似之處,在當時兩岸隔絕和資訊不通的環(huán)境下,能復制到這種程度,也堪稱是建筑史上的一絕。
根據(jù)奉化溪口的官方資料顯示,豐鎬房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積有1850平方米,而慈湖賓館主建筑的總面積有1628平方米,就建筑面積而言,慈湖賓館相當于豐鎬房的百分之九十大小,二者建筑面積相近,這是它們的第1個相似點。
豐鎬房和慈湖賓館的第2個相似點是它們的建筑格局都是前廳后堂,兩廂四廊,豐鎬房是傳統(tǒng)的世家府第格局,慈湖也是模仿這個格局。
當然這也是必須的要相同,畢竟是仿造,建筑格局肯定要一樣。
第3個相似點是豐鎬房的前廳和左右,有三個花園,彼此之間有“月洞門”互通。慈湖也有同樣的花園和“月洞門”安排。
第4個相似點,豐鎬房的中間有一處小天井,天井的兩旁有金銀桂花各一株,是宋美齡親手種植。
而慈湖賓館的天井也有兩棵樹,一株是茶花,一株是桂花,分別由蔣介石和宋美齡親手栽種。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疑惑,蔣介石與宋美齡結(jié)婚,有一個前提雖然是與原配毛福梅離婚,但兩個人是離婚不離家,毛福梅雖與蔣介石離婚,但并沒有離開豐鎬房,可以說依舊是蔣介石老家的當家人。
那么毛福梅身為豐鎬房的女主人,會讓宋美齡這個“情敵”在小天井兩旁種花嗎?
說起來毛福梅也是很豁達,1928年蔣介石帶宋美齡回到老家以后,毛福梅并沒有哭鬧,也是坦然收下宋美齡送的人參和狐裘大衣等見面禮,對宋美齡是頗為友善,二人相處的還可以。
所以宋美齡自然可以在豐鎬房內(nèi)種下金銀桂花各一株,也是寓意自己亦是此間女主人。當然宋美齡也可能是抗戰(zhàn)勝利以后種下的,當時毛福梅已是逝去幾年。
第5個相似點,豐鎬房有后堂,即“報本堂”。慈湖賓館也設計有后堂。
“報本堂”是豐鎬房的核心,象征著蔣氏家族的精神重心,所以在“報本堂”內(nèi)的三個牌匾、楹聯(lián),主要是突顯蔣氏家族的家訓與家規(guī)。
第一塊牌匾是蔣介石送給長子蔣經(jīng)國40歲的生日禮物,匾上“寓理帥氣”四字,由蔣介石親筆書寫。
第二個是“報本堂”門口望柱上的楹聯(lián),上聯(lián)寫道:“報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lián)寫道:“光前裕后所謂孝子順孫”,這也是蔣介石的親筆。
至于“報本堂”三個字的橫匾,則是出自蔣介石一向尊重的軍師,同時是蔣經(jīng)國老師的吳稚暉之手。
慈湖效仿設計的后堂,是面對慈湖賓館主建筑正門的右后方,也就是前廳的右后方,這是個不對外開放的區(qū)域,主要是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還有蔣經(jīng)國和蔣緯國及其孝字輩來慈湖賓館小住時專用的房間。
在蔣介石身體還可以的時候,每個月都會和妻子宋美齡去慈湖賓館小住幾天,而慈湖賓館也是最受宋美齡青睞的一處賓館。
慈湖賓館的后堂,主打的是素雅簡樸。類似于“報本堂”內(nèi)部懸掛的牌匾,也都是照葫蘆畫瓢,該有的都有。
當然豐鎬房和慈湖還有一大不同,這也是豐鎬房的靈魂所在,是慈湖賓館所不敢復制仿造的。
那便是豐鎬房西廂房西側(cè)的祖?zhèn)魅g屋,這是蔣介石母親王采玉的舊居,祖居的意義在于,有先人居住生活過,這點是沒法仿造的,仿造過來空有其形,也是沒什么意義。
更何況蔣介石當年為了尊重祖宗,特地立下一個規(guī)矩,擴建豐鎬房的時候,所有新宅的屋基,不得高于這三間祖居的屋基。
有著這個原因,慈湖賓館更沒必要仿造祖居,先人都沒有居住過,你仿造過來,對于尊重祖宗的蔣介石來說,那成什么樣子了呢?
同時慈湖賓館雖然沒有仿造三間祖居,但是慈湖賓館房屋的高度,也是遵守古制,不敢高于三間祖居的高度。
而這應該也是慈湖賓館比豐鎬房小個十分之一左右的原因,因為沒有仿造三間祖居。
正因為慈湖酷似家鄉(xiāng)風景,慈湖賓館又是復制版的豐鎬房,有著這樣特殊的意義,所以蔣介石生前是多次前往小住,死后也是暫厝于此,畢竟這是最接近家的地方。
謝謝觀看,我叫宋安之,換個角度看歷史,喜歡就點個關注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