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二·九運動爆發的88周年。
88年前,即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學生舉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綏遠抗戰"、" 各黨派聯合起來"等口號。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在“冀察政務委員會1”計劃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學生和各界群眾1萬余人又舉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延期成立。之后,天津學生又組成南下擴大宣傳團,深入人民中間宣傳抗日救國。杭州、廣州、武漢、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繼舉行游行示威。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全國學生的響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大眾生活》第一卷第6期封面
為12月9日當天
清華大學大四女生陸璀(21歲)手持大號擴音筒
一二·九運動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它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
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來到。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一二·九運動是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運動,它準備了抗戰的思想,準備了抗戰的人心,準備了抗戰的干部。
一二·九運動背景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他們在東北地區推行殖民地化統治的同時,利用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主義,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華北,民族危機日益嚴重。
1935年五六月間,日本侵略者密謀策劃,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事端,并以武力相威脅,先后迫使南京國民政府接受達成了何梅協定2和秦土協定3,把包括平津在內的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奉送給日本。之后,日本帝國主義積極策動所謂華北五省“防共自治運動”,策劃成立由其直接控制的傀儡政權,全面在華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激起北平各階層人民的極大憤慨。
當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伸向華北大地之時,中國共產黨人向勞動大眾發出抵御侵略、保衛華北的號召。1935年,中共河北省委多次發出通知、宣言,要求華北地區各級黨組織,在群眾中廣泛宣傳,開展抗日救亡斗爭,并對北平市領導機構進行改組,從政治上和組織上加強了對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11月,在彭濤、周小舟、谷景生、姚依林等人的領導下,北平大中學校學生成立了“北平市學生聯合會”,女一中學生郭明秋為主席,姚依林為秘書長。中共北平市工作委員會在學聯建立了黨團,彭濤為書記。
1935年12月6日,北平學聯召開代表會,通過并發表了《北平市學生聯合會成立宣言》。隨即,平津15所大中學校聯合發出通電,反對“防共自治”,要求政府討伐漢奸殷汝耕,動員全國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就在這天,傳來了在日本侵略者逼迫下將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消息,廣大同學和各界進步人士極為震驚。12月7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領導下,北平學聯決定于9日舉行學生大請愿,反對“華北自治”。8日,彭濤、姚依林、郭明秋、黃敬、孫敬文等人開會研究,決定由黃敬任游行隊伍總指揮,姚依林、郭明秋進行隊外指揮。
一二·九運動過程
12月9日,北平學生高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收復東北失地”“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口號,到新華門向北平當局請愿。由于請愿沒有結果,他們把請愿改為示威游行。當游行隊伍走到王府井大街時,人數增加到3000人。軍警突然用水龍向學生噴射,并揮舞皮鞭、槍柄、棍棒從兩側襲擊學生。當天,有30多名學生被捕,數百人受傷。第二天,北平各校學生舉行全市總罷課。12月16日,在天橋舉行市民大會,反對“華北自治”,與會者3萬余人。會后舉行了更大規模的示威游行。
學生示威游行隊伍從新華門出發
在一二九北平學生斗爭的影響下,從11日開始,天津、保定、太原、杭州、上海、武漢、成都、重慶、廣州等大中城市先后爆發學生的愛國行動。風暴迅速蔓延開來,發展成為席卷全國的群眾運動。
12月下旬,在北平黨組織的領導下,北平學聯組織平津南下擴大宣傳團,利用寒假時間,到河北農村進行抗日宣傳,開始走上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為了把抗日救亡運動堅持下去,在宣傳團的基礎上,次年2月初,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最初只在平津兩地建立,暑假后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起來,到年底隊員已達6000多人,其中包括許多品學兼優的學生活躍分子。這個組織后來很快發展到2萬余人,對團結廣大青年、促進抗日救亡運動起了重要作用。
12月16日北平學生大游行中
北京大學學子黃敬在北平天橋地區電車上演講
北平學生的愛國斗爭,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揭露了國民黨當局的賣國行徑,得到了各界愛國人士的支持響應。12月18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大學的校長,聯名要求釋放被捕學生。同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向全國工人緊急呼吁援助學生救國運動,各地工人紛紛舉行罷工,支持學生斗爭。20日,共青團中央發表宣言,號召青年學生深入到工農群眾中擴大抗日救國運動。各地社團組織紛紛發表通電和宣言,聲援北平學生愛國運動。宋慶齡、魯迅、馬相伯、沈鈞儒、王造時、鄒韜奮、陶行知、章乃器、李公樸、史良等愛國知名人士紛紛表示支持。12月26日,陜甘蘇區各界民眾舉行集會,聲援北平和各地學生的抗日救國運動。海外華僑也以各種方式支援學生。世界學生聯合會對中國學生抗日救亡運動也通電聲援。
一二·九運動的意義
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發生的,黨給學生運動指明了方向。它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它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一二九運動是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運動,它準備了抗戰的思想,準備了抗戰的人心,準備了抗戰的干部”“一二九運動將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紀念。在一二九運動以后,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后,中國反帝國主義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北京植物園櫻桃溝內的一二九運動紀念亭
文中注釋:
①冀察政務委員會,是1935年至1937年國民政府向日本侵略者妥協而在華北建立的行政機構。
②“何梅協定”是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華北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達成的喪權辱國的秘密協定,又作“梅津·何應欽協定”、“何應欽-梅津美治郎協定”和“何梅換文”等。
內容上,“何梅協定”包括《覺書》(《梅津致何應欽備忘錄》)和《何應欽復函》各一份,主要內容有:①罷免日本指定的中國軍政人員;②取消或解散日本指定的國民黨政府黨政機構;③撤退駐河北的國民黨中央軍和東北軍;④禁止抗日活動等。
③秦土協定亦稱《察哈爾協定》,由察哈爾省民政廳長秦德純與日本關東軍代表土肥原賢二于1935年6月27日簽訂。規定:撤換與張北事件有關的中國軍官,向日軍道歉,并擔保日本人今后可在察省自由來往;取消察省境內的國民黨機關;成立察東“非武裝區”,中國軍隊從該區撤出;中國方面停止向察省移民等。它使察哈爾省的主權大部分喪失。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