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澳門回歸的24周年紀念日。1999年的今天,歷經400多年滄桑的澳門,正式回歸祖國。
(一組動圖↓↓回顧當年澳門回歸)
提到澳門,大家傳頌最多最廣的詩詞作品,就是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門》。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當看到這句詞,很多人不知不覺就跟著唱了起來。
那么完整的《七子之歌》是哪七子呢?聞一多先生創作的《七子之歌》的原文是怎樣的呢?
?《七子之歌》的創作背景?
自晚清開始,因為國家落后腐敗,軍事實力落后而被列強侵略。聞一多在到美國留學時,各地的閱歷令他在留學期間心感悲憤,終在1925年將其愛國滿懷寫下《七子之歌》組詩,以寄愛國、思國之情。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中國的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島、旅大(旅順和大連)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欺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聞一多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在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當時是種族主義盛行的1920年代,他在美國生活將近三年,多次親身體會到種族歧視的屈辱,他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切都激發起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離鄉的經歷,使他更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也使他更加深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因此,在這段時間里,他創作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一方面懷念和贊美祖國,一方面抒發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這組《七子之歌》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寫完《七子之歌》的第二天,聞一多就在寫給好友梁實秋的信中將之稱為“國家主義的呼聲”。
?《七子之歌》原文?
七子之歌序
邶(bèi)1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2以愍(mǐn)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3迄旅大之租讓,先后喪失之土地,失養于祖國,受虐于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于《凱風》之七子,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斗云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4?“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聞一多
澳門5
你可知“媽港”6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7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8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1842年割香港島(紅色)
1860年割九龍半島(紅色)
1898年租借新界(紅框內)
臺灣9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氤氳10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11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老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后葬的盡是圣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12
東海和硇(náo)州13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么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島14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15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地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地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文中注釋:
①邶(bèi):是周滅商后分封的小國,在商都朝歌以北,在今河南湯陰縣。邶國民歌稱“邶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
②《凱風》:為《邶風》第七篇,首句“凱風自南”的開頭二字,即用作詩的篇名。全詩共四章十六句六十四字,寫一母親欲棄其七個孩子離家而去,七子向母自責哀告,以回母之心。聞一多有感失地同胞失于祖國,受異族之壓迫,遂仿此詩用擬人手法將先后割讓租借出去的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和旅順大連七地,各為一章,寫成《七子之歌》。愍(mǐn):同“憫”,憂愁。
③《尼布楚條約》:即《尼布楚議界條約》。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索額圖和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
④Alsace—Lorraine(阿爾薩斯洛林):位于法國東北部,1871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將此地區割讓給德國,歷時47年,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根據《凡爾賽和約》收回。
⑤澳門:是位于廣東省珠江口西岸的一個半島。據文獻記載,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商人在明政府官員同意下,開始租住這個半島的一隅。那時“澳門”這名字尚未出現,半島南端古稱“濠鏡澳”,其名已著于《明史》。以“澳南環有二灣,規圓若鏡也”,故稱為“濠鏡澳”。后來稱為澳門,則因澳有南臺、北臺二山,相對如門,故名。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發展,葡人在澳門占用的范圍不斷擴大。直到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中葡簽訂《和好通商條約》,允準葡人“永居管理”,澳門才真正淪為殖民地。一百年后的1987年,中葡簽訂《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明確規定于1999年12月20日由中國收回主權,澳門回歸中國懷抱。
⑥媽港:在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閩粵兩地人民即在澳門修建有媽祖神廟,所以初來的葡人即以“媽港(MACAO)”名之。
⑦香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割讓給英國,直至1997年7月1日收復。
⑧啖(dàn):吃或給人吃。
⑨臺灣:1895年根據中日《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已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收復,解放戰爭后蔣介石帶領中國國民黨余部逃往中國臺灣。
⑩氤氳(yīn yūn):煙云彌漫。
?威海衛: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復。
?廣州灣:湛江港之舊稱。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法簽訂《租借廣州灣條約》為法國侵占。1943年轉為日本占領。1945年簽訂《中法交收廣州灣租借地專約》,歸還中國,現建為湛江市。
?硇(náo)州:島名,在廣東省湛江附近海中。
?九龍: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國侵占九龍尖沙嘴,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強行租借深圳河以南地區及附近島嶼。九龍于1997年7月1日與香港一同收復。
?旅順,大連: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簽訂《中俄會訂條約》,被帝俄租借。日俄戰爭后曾被日本侵占。1950年起中蘇共管,1955年由中國收回。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