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1年第4期)
第一作者簡介李霞,高級工程師,從事自然資源及生態地質綜合調查與研究工作。主持并參加“承德地區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綜合調查”和“承德市生態文明示范區綜合地質調查與評價”項目與工程,發表過多篇相關文章。
壩上初夏,鶯飛草長,綠意萌發。在碧空的掩映下一望無際,成群的牛羊悠閑地在遼闊的草原上吃著青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撲面而來。然而,在叢叢的青草間或有些像火柴棍一樣的簇狀花朵,卻是牛羊也不食的有毒花草,學名“狼毒”。初聞其名,也許你會覺得陌生,但如果你讀過金庸先生的《神雕俠侶》,那么你對斷腸草這個武俠界響當當的毒藥一定不陌生,斷腸草正是狼毒的俗名之一。其實,在植物學上,它并不是一個正式采用的植物學名,而且其對應的植物也不只一種。在我國的不同地區,被稱作斷腸草的植物有很多種,僅《中國植物志》里收錄的俗稱為斷腸草的植物就有30余種。
“狼毒”到底是什么?最早是什么時候進入我們視野的?它生長在哪里?是不是真如其名字一樣極其冷酷可怕?
認識狼毒
> 嬌艷狼毒
據《中國植物志》記載,狼毒是瑞香科狼毒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其高度可達到20~50厘米,常生長在海拔2600~4200米干燥、向陽高山草坡上,在我國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上均有所發現。其根莖木質粗壯,表面棕色,內面淡黃色,莖直立不分枝,葉散生,稀對生或近輪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色紅,其花多為白色,以圓球形頂部綻放,帶有淡淡芬芳。狼毒根系大,吸水能力極強,可適應干旱寒冷氣候,其周圍草本植物很難與之抗爭。漸漸狼毒就成了草原的優勢種群,是草原荒漠化的一種災難性警示植株,也是生態趨于惡化的潛在指標。
狼毒是一種毒性較大的草本植物,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狼毒最早是什么時候被記載的?翻閱史書,最早記錄的當屬戰國時期的《中山經》了。其云:大騩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榖,服之不夭,可以為腹病。雖然此時并未提及狼毒,但從后來的醫學藥用之功效,可推斷其描述的應該就是狼毒,草青莖直而花白,不可食用,特性與今皆同。直到三國魏時張揖撰寫的《廣雅》中,才首次出現了狼毒一詞。《廣雅》作為我國較早的一部百科詞典,共收錄詞匯18150個。書載曰:狼毒也,疑上脫續毒二字。算是第一次查閱到狼毒二字的正名了。其后,就在各類醫學藥典、史書載錄中留存了下來。
壩上高原是一個地理名詞,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高原南緣,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帶,這里平均海拔在1400~1600米之間,夏季氣候涼爽,因氣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草甸式草原。原也是水草豐美之地,然而,近年來由于人類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壞,出現草場退化現象,狼毒也趁虛而入,逐漸扎根繁殖,擴張叢生。如果狼毒越來越多,牧草自然就會越少,而狼毒也會逐漸由單株狀漸長成簇狀,繼而集群斑塊化,當草原上出現連片的狼毒時,這塊草原將無法放牧,形同廢棄。所以,牧民并不喜歡這種花開美艷實則霸道的毒草,稱其是“草原蛻變成沙漠的最后一道風景線”。
利用狼毒
狼毒是不是真的只如其名,周身上下僅有毒性而一無是處呢?當然不是,它其實有很多用途。
制藥之用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狼毒,味辛平,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惡創,鼠瘺,疽蝕,鬼精,蠱毒,殺飛鳥走獸。一名續毒。生山谷。”故自東漢時期,其逐水祛痰的藥用價值就被記錄下來,并一直傳承至今。東晉葛洪《抱樸子·雜應》云:“或以狼毒冶葛,或以附子蔥涕,合內耳中。”《舊唐書·酷吏傳上·王弘義》:“我之文牒,有如狼毒野葛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狼毒》曰:“狼毒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根皮黃,肉白。”狼毒的根、莖、葉均含有大毒,人們利用“以毒攻毒”的原理,在藥用方面多有探索,典籍中也都是狼毒藥用價值的真實記錄。此外,在《重編校正元亨療馬牛駝經全集》中提到的“六陳”歌說:“枳殼陳皮并半夏,狼毒茱萸及麻黃,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中最效良,六陳之外余藥皆新。”對其炮制之法也有特別的記載。現代中醫學中,人們利用其所含的有效化學物質,外敷治療一些疥癬,內服治療目前人類難以攻克的疾病——癌癥。隨著人類對其認識的深入了解,發現了其更多的利用價值。在我國史料中,狼毒在戰爭時曾是蒙古軍隊的秘密武器。明代錢嶫《憫黎詠》之三曰:“海避愁蛟蛇,山匿畏虎兕。蛇虎猶可虞,狼毒不可邇。”蒙古人會將狼毒晾曬成干,再將其點燃產生毒煙,有了狼毒毒煙的助陣,蒙古軍隊在作戰時攻城掠地戰無不勝。后人從這種作戰技巧上獲得靈感,提煉其毒性,制成殺蟲劑或除草劑,殺死蠅、蛆,去除雜草。
造紙之用
除藥用價值外,狼毒也廣泛應用于造紙,并在雪域高原得到應用和傳承,將其毒性發揮到極致。史載,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今西藏),將中原造紙術帶進了雪域高原。而中原的造紙原材料主要是竹、稻、魚網等,這些材料對于雪域高原來說不亞于天外之物,很難獲取。可是狼毒在高原上俯拾皆是,漢藏兩族的工匠們歷經9年發掘和探索,終于把樹皮纖維和狼毒根部纖維經石灰和土堿處理制成藏紙,因草質本身具有毒性,故藏紙具有久經歲月不怕蟲蛀鼠咬、不腐爛變色、質地堅韌、不易撕破等特點,這可能就是《道德經》中所言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了吧。因而,千年來由狼毒制成的紙張在宗教典籍、政府文札、檔案卷宗等的書寫和印刷中被大量使用,默默記錄著西藏的歷史,見證著藏文化變遷。制作藏紙,需要挖取整顆狼毒根部,加上狼毒再生周期長,這樣對西藏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不利。雖然狼毒是草原退化的指示植株,但是對雪域貧瘠的土地而言,聊勝于無。以往的藏紙制造工藝,從西藏東部的西康、塔布、門隅,到前藏的拉薩、尼木、墨竹工卡,至后藏的日喀則、崗巴、阿里等地,幾乎遍布藏區。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加之狼毒原料的缺乏,藏紙的制造也日趨衰落,使用也越來越少。
> 藏紙成卷
治理狼毒
暮色西沉,落日余暉給草原增添了一抹金黃,狼毒在刺耳的風聲里頑強閃爍著耀眼光澤,讓人不寒而栗。牧民們望著這種外來入侵物種,難掩擔憂神情。
狼毒像是長在皮膚上的“青春痘”, 作為草原荒漠化的一種災難性警示,一旦大面積擴張,將會對牧草造成嚴重威脅,其化感作用會讓其他植物難以生長存活。其在擴展過程中,能夠迅速聚集土壤的養分元素和水分,導致其他植物生長緩慢,同時又由于其體內含有毒素,不會被食草性動物誤食,因此在植物生存環境競爭中具有很大優勢。久而久之,其他牧草產量下降,質量不高。如青海東南部草場,沒有狼毒干擾的自然草場每公頃可產3500千克以上牧草,而有狼毒涉足的草場,牧草則會減產20%,多則導致每公頃牧草產量不及500千克。因此,如何有效治理狼毒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治理狼毒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是加強對草場的人為干預,在狼毒生長初期或非密集分布區域,在其發芽期連根拔除,與牧草隔離,阻斷其影響可食牧草的發育。利用化學作用防治,研究發現,藥物對阻止狼毒蔓延非常有效。在撒入藥物的區域,狼毒即出現了枯萎狀況,兩個月后基本死亡。在其后一段時期,狼毒發芽的數量明顯降低,牧草增長速度也十分明顯。研究人員對噴灑藥物之后的土壤檢測,顯示其不含有毒物質,對土壤不構成有害影響,表明藥物治療效果顯著。另外,還可以合理利用狼毒,實現資源有效匹配,諸如,作為治療癌癥的藥物、制作藏紙的原料、提煉生成各類殺蟲劑或滅鼠藥劑,等等。
為保護草原和生態環境,我們更應該對狼毒給予重視,采用“防”“治”“用”多管齊下的手段,讓“美麗中國”更加宜居。
作者: 李 霞 萬利勤 殷志強 安永龍 魯青原 丁 一
編輯: 陳 慧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