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期陜西革命者
(部分)......
(1937-1945 )
抗戰盧溝橋事變至抗戰勝利
劉景范:
1937年中共陜甘寧省委書記。同年5月至1939年11月任中共陜甘寧特區委員會執行委員。同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同月在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當選為邊區政府委員。同月至1940年10月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廳長。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陜甘寧邊區中央局常務委員。1940年10月至1948年4月任陜甘寧邊區民政廳廳長、保健委員會委員(至1945年8月)。
1941年5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1941年8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陜甘寧邊區政府黨團委員。1941年8月任陜甘寧邊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11月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委員、副秘書長(至1946年4月)、邊區整編委員會主任。12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教育委員會委員。1942年2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邊區土地政策研究委員會召集人。6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群眾工作研究委員會成員。在1943年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贊揚和重視,是因此受到表揚獎勵的22名領導干部之一,毛澤東親筆為其題詞以示褒獎。
1943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精兵簡政委員會成員。同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司法委員會委員。1943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研究各地財經機關統一領導委員會成員。
參與鞏固建立陜甘寧抗日根據地的組織領導工作,特別是邊區政府的民政、經濟、法制建設工作,組織人民群眾支援抗日戰爭。
張秀山:
1937年中共神府特委組織部長、特委書記。
1939年9月中共陜西綏德特委書記兼警備區政委。
1942年8月任中央黨校教務處主任。
1945年作為正式代表,參加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張邦英:
1937年調任中共陜甘省委組織部長。
1937年5月至1939年11月任陜甘寧特區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1937年5月至9月、1938年春至1939年11月任中共陜甘寧特委組織部部長。1937年9月至1938年春、1939年11月至1940年9月任陜甘寧特委組織部副部長。
1938年4月至1940年9月任陜甘寧特委黨校校長。
1939年1月在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被選舉為邊區參議會副議長。
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常委、社會部部長、陜甘寧邊區中央局組織部副部長(至1943年6月)、邊區黨校校長。1940年11月任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西北局委員、組織部副部長、西北黨校校長(至1942年8月)。
1941年12月起任中共西北局教育委員會委員。1942年6月起任西北局黨務研究委員會、群眾工作研究委員會委員,8月起任西北局精兵簡政分委員會主持人,9月起任西北局精兵簡政編余人員處理安置研究委員會成員。同年12月至1943年9月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延屬軍分區政治委員。1943年1月至1944年8月任中共陜甘寧邊區延屬地方委員會書記、延安衛戍區政治委員(至1943年9月)。1943年2月起任八路軍第一二○師第三五九旅政治委員。7月起任西北局黨民系統學委會成員。10月后集中到中共中央黨校學習,任一部副主任,后任四部主任。1945年4月至6月作為陜甘寧邊區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張仲良:
張仲良1937年初任陜甘省軍事部副部長。陜甘省撤銷后,任關中分區軍事部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后,任關中軍分區司令員。
1942年夏關中分區改為警備司令部,任副司令員。年底,改任關中分區專員。
1944年5月調任教導一旅政治委員。1945年參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張策:
1936年后歷任中共陜甘省委常委、白區工作部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工委委員,關中特委宣傳部部長等職。
1938年任中共陜西省委委員兼蒲城中心縣委書記。
后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歷任冀南區黨委民運部長、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等職。
曹力如: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成立陜北西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曹力如被任命為專員。兩個月后調中共陜甘寧邊區委員會組織部任科長, 1938年1月又調任陜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兼審計處處長。在1939年初召開的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曹被選為陜甘寧邊區政府委員、常委,仍任秘書長兼審計處處長。
1941年8月曹力如被任命為綏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副專員。
1943年1月,曹力如調任新成立的延屬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和延屬軍分區司令員王震、中共延屬地委書記張邦英一起,認真貫徹《陜甘寧邊區政府施政綱領》,開展大生產運動和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他三次赴榆林做統戰工作,與鄧寶珊、左協中等人建立了聯系,曾到甘肅固原邀請杜斌丞到邊區參政,并做高桂滋的思想轉化工作。
王子宜:
1937年7月至10月任定邊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同年10月至1939年春任陜甘寧邊區三邊(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1939年8月至1940年7月任中共延安縣委永寧山支部書記。1940年調任陜甘寧邊區政府秘書、秘書處主任。同年11月任陜甘寧邊區財政委員會委員。
1941年調中共中央黨校第七支部學習。后任延安行政學院代院長,1943年5月至1944年4月任院長。1943年12月任邊區級各機關學校甄別委員會成員。同年12月至1945年8月任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副院長。1944年5月任延安大學副校長。1945年4月至6月作為陜甘寧邊區代表團成員參加中共七大。
馬錫伍:
1937年中共陜甘寧省委常委。
1937年9月,任陜甘寧邊區慶環分區副專員。
1939年秋,任隴東分區專員。
1943年4月,兼任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
劉約三:
劉約三1937年任三邊蒙漢騎兵支隊長,后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結業后任保安司令部參謀處長、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處秘書長。
1941年2月,任邊區貿易總局局長。
1945年10月,任熱河軍分區參謀長。
王四海: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獨立營政治委員,團政治處主任,關中總隊政治部主任,延安軍分區兼戍區政治部副主任。
王世泰:
1937年2月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8月任陜甘寧邊區慶環軍分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
1938年9月起,先后任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司令員。
1941年任中共西北局常委。
1942年參加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召開的高干會議,為黨的七大肅清左傾路線提供了重要史料。
1943年1月任三邊分區地委書記兼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三旅政委。
1945年1月任關中軍分區司令員。
習仲勛:
習仲勛守衛陜甘寧邊區南大門,長達6年時間。先后擔任中共關中分委書記、分區專員、分區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員、中共陜甘寧邊區委員會執委、西北局黨校校長。他組織領導分區軍民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軍事、政治和經濟斗爭,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贏得了黨和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戴。
1943年1月,毛澤東同志親筆為他書寫“黨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題詞,予以表彰。
1943年2月,他調任中共綏德地委書記兼綏德、米脂警備區和獨立第一旅政治委員。
1945年6月中共七大代表,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賈拓夫:
1937年任中共陜西省委書記,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和發展各級黨的組織,做了大量工作。
1939年回到延安,在張聞天、李維漢領導下,主持西北工作委員會工作。
1941年任陜甘寧邊區中央局統戰部部長、調查研究局局長。
1942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秘書長、邊區參議員等職,為西北地區黨的建設、統戰工作做出了寶貴貢獻。
王兆相:
抗日戰爭時期,王兆相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6團團長,率部開赴晉西北,參加了開辟晉綏抗日根據地和保衛黃河河防的戰斗。后奉調回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和馬列學院學習。學習期間,當選為陜甘寧邊區參議會代表、陜甘寧邊區政府委員。
1940年,被派赴山東,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1支隊副司令員,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清河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渤海軍區第四軍分工司令員。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閻紅彥:
1937年閻紅彥任一二九師留守處主任;9月炮兵營改編為留守兵團警備第三團,閻紅彥任團長,留守延安拱衛中央。
1939年12月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警三團、警四團、炮兵團合為警備第一旅,文年生任旅長,閻紅彥任政委兼關中軍分區政委,守衛陜甘寧邊區南大門。1940年春,閻紅彥奉命到洛川同國民黨代表談判,然后到馬列學院和留守兵團軍政研究班學習。
1942年,閻紅彥在中央黨校一部軍事隊十四支部學習,后調三支部學習,參加了整風運動。
1945年參加了中共七大。
賀晉年:
1937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賀晉年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一團團長,率部到三邊地區剿匪,后到米脂守衛黃河河防。
1939年兼任三邊軍分區司令員。
1942年10月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三旅旅長。
1943年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45年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賀吉祥:
抗日戰爭時期,任陜甘寧邊區延川縣保安大隊大隊長,陜甘寧保安司令部獨立3營營長、2團營長、團長。參加了保衛陜甘寧邊區斗爭。
高朗亭: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動員部部長、陜北抗日軍政大學一大隊大隊長、一二九師三五八旅副政委、綏德軍分區副政委。
譚生彬:
1937年譚生彬先后任延長縣抗日救國會主任和市政府書記、延長縣民主政府縣長。
1940年10月,任陜甘寧邊區糧食局局長。
1945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吳岱峰:
吳岱峰1937年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8月任中共陜北西分區委員會常委、軍事部部長,陜甘寧邊區陜北西分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教導營營長。1938年秋至1939年8月任陜甘寧邊區慶環分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隴東軍分區司令員,中共隴東地委常委。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陜甘寧邊區第二次黨代表大會。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任陜甘寧邊區隴東分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1943年1月至1945年12月任陜甘寧邊區警備第三旅副旅長,三邊警備區司令部副司令員、三邊地委常委。1945年4月至6月作為陜甘寧邊區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高維嵩:
1937年春,在抗大第二期學習。
1938年3月任中共陜北東地特委軍事部部長。6月任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獨立第四營營長。
1940年8月任保安司令部第二團團長。
1941年5月任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作戰科科長。
1942年12月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三旅第八團政治委員。參加了大生產運動。
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候補代表。
牛書申:
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七團政治處主任,獨立第五大隊政治委員,關中軍分區政治部主任,關中警備區政治部主任,關中警一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
1937年5月,出席陜甘寧蘇區黨代會
1939年,出席陜甘寧邊區的第一次黨代會。
桂生芳:
抗日戰爭桂生芳歷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衛生處兼野戰醫院政治委員,陜甘寧晉綏聯防軍三邊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羅成德: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鄜縣(今富縣)縣委書記兼縣長,陜甘寧邊區三邊分區專員兼定邊城防副司令。
馬萬里:
1937年起先后任甘肅環縣抗日青年救國會主席,隴東分區抗日青年救國會組織部副部長等。
1938年7月調甘肅環縣任抗救會軍事體育部長、主席、抗救后援會主任,隴東分區抗救會組織部副部長,慶陽市青聯主任,分區抗救會秘書,鎮原縣委委員、秘書。
段思英:
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九團二營組織干事,冀魯豫支隊二大隊三營教導員,冀魯豫軍區第四團政治處組織股長,第一團政治委員,第七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魯西南軍分區定曹地區支隊(第三支隊)政治委員,
李樹榮: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政治處民運股股長,旅政治部民運科科長,1940年起任第二縱隊政治部民運部部長。
段志清:
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后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2團連長、副營長、營長,參加了雁宿崖、黃土嶺等戰斗和百團大戰。1941年起任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1支隊參謀長,第四管理科副科長、科長。1943年起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3大隊隊長,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云彪支隊支隊長。1942年2月任第42團團長。
馬洪山:
八路軍第一一五師軍法處看守所所長、直屬通信營特派員、直屬政治處副主任、保衛部一科副科長,陜甘寧晉綏聯防軍保衛部一科科長,延安軍分區獨立團政治處副主任,
楊伯倫:
中共關中特委組織部長兼新正縣委書記,中共關中地委組織部長。
朱奎: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朱奎先后擔任陜甘寧邊區關中分區新正縣(今屬甘肅正寧縣)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正寧縣委書記等職。1945年1月,八路軍收編豫西地方武裝,組建豫西分區獨立七、八旅,朱奎被充實到獨七旅十九團任政治處主任。
高文智: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后方供給部糧秣處科長,軍委供給部糧秣處處長,中共中央管理局經濟建設處副處長。
郭秉坤:
抗日戰爭時期, 任中共關中地委宣傳部部長。1941 年起任三邊軍分區司令員, 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騎兵團政治委員, 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三旅九團團長。1945年任旅政治部主任。
黃羅斌: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陜北神府分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參謀長、警備3旅副旅長、八路軍129師385旅副旅長、陜甘寧邊區警備3旅長。1943至1945年中央黨校學習,出席中共“七大”。
陳國棟: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輜重營營長。1939年10月至1940年任八路軍留守兵團特務團副團長。1941年起任八路軍留守兵團(1942年6月起改為陜甘寧晉綏聯防軍)保安第三團團長、團黨委委員。1944年起擔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保安縱隊長、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黨委副書記。1945年4月至6月作為陜甘寧邊區代表團成員參加中共七大。
趙啟民:
抗日戰爭爆發后,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后任新四軍第4支隊第8團參謀長,協助團長周駿鳴率部隨第4支隊展開于皖中廬江、無為、舒城、桐城和巢湖地區。
1939年6月第4支隊擴編為第4、第5兩個支隊,他調任第5支隊參謀長兼第10團政治委員,在半塔集戰斗中,面對萬余頑軍進攻,不畏強敵,指揮第5支隊2000余兵力在半塔集堅守陣地7晝夜,為贏得此戰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2師第5旅政治委員,淮南軍區路東軍分區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路西軍分區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
蔡子偉:
任中華蘇維埃西北辦事處國民經濟部秘書長、代理部長,1938年,負責創辦陜甘寧邊區中學,并任第一任校長,后任延安大學高中部主任。
龔逢春: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龔逢春先后任中共西北局組織科長、保衛局偵察科長、中共榆林特委書記、晉察冀邊區黨委宣傳部長。1939年至1942年夏,先后任中共晉西北區黨委委員、組織部長、宣傳部長、武裝部長、晉西北抗日武裝自衛隊總指揮等職。1942年5月,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成立后,任分局委員兼宣傳部長、分局黨校校長等職,為晉綏抗日根據地的鞏固、發展和干部培養以及群眾文化教育工作傾注了全力,作出了出色貢獻。
高錦純: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參加領導重建膠東特委和創建膠東抗日根據地,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總指揮、膠東軍政委員會主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隊長,八路軍山東軍區第五旅政治委員。
郭洪濤:
抗戰時期郭洪濤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陜甘寧邊區黨委書記,后調任山東省委書記兼軍事部長、中共山東分局書記,并作為山東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
高崗:
抗戰期間高崗任中共陜甘寧邊區黨委書記。
1939年1月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一次會議上被選為參議長。
1941年初任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書記。
1941年5月,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與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合并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后,任西北局書記。
李赤然: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五團政治委員,兩延(延川、延長)河防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警備第五團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河防、晉察冀反“掃蕩”等戰役戰斗。
1945年4月,作為陜甘寧邊區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劉懋功:
1937年,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留守兵團營長、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團長,歷任縣軍事部長、大隊長、營長、團長等職,
1944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康健民:
抗日戰爭爆發后,康健民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學習期滿后先后歷任八路軍留守兵團騎兵團團長、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騎兵團團長兼政治委員、陜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旅旅長,指揮部隊長期戰斗在陜甘寧邊區北線,并深入內蒙古地區,發動蒙漢各族人民,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郭寶珊:
1937年2月,郭寶珊進入抗日軍政大學,一邊學習,一邊剿匪。4月26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一行32人去西安路過勞山(九雁山),遭一股土匪伏擊。郭寶珊率保安大隊迅速趕到,全殲匪徒。7月,抗大結業后,周恩來與郭寶珊談話:“甘泉是通往西安和關中的交通要道,中央領導人來往頻繁,保安大隊的任務光榮而艱巨”。郭寶珊帶領保安大隊進行了各種方式的斗爭,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就肅清了甘泉境內的各股匪徒,保護了地方治安。
1940年,富(縣)、甘(泉)兩縣保安大隊合并為富甘獨立營,郭寶珊任營長。邊區高級干部會議后,富甘獨立營與延長縣五團的兩個營合并為陜甘寧邊區警備三旅第八團,郭寶珊任副團長、團長。他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帶領部隊同邊區軍民一道,投入大生產運動,在甘泉縣清泉溝開荒種地、生產練兵、養豬、養牛、種菜、打窯洞、紡線織布、經商開店等。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做到了自給有余,減輕了人民負擔,支援了抗戰。
黃靜波:
1937年春任延安中央黨校總支民運部長;
1937年夏任陜西省綏德縣中山鎮區委書記;
1938年先后任綏德縣委書記、米脂縣委書記;
1938年秋任清澗縣委書記、縣長;
1943年春任陜甘寧邊區政府糧食局局長、黨組書記;
1943年秋到1946年春先后任陜甘寧邊區政府財政廳副廳長兼糧食局局長、黨組副書記,邊區政府黨組成員;
崔田民: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第六八九團政治委員、三四四旅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溫塘戰斗和粉碎日軍對晉東南的“九路圍攻”。1939年4月,部隊挺進冀魯豫地區,先后任第三四四旅兼冀魯豫支隊政治部主任。1940年2月,任冀魯豫邊區軍政委員會書記、行署副主任、軍區政治委員和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1941年4月,日軍集中日偽武裝萬余人,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掃蕩”,崔田民運用靈活的戰略戰術同日偽軍進行斗爭,終于避開敵人合擊,分路突圍,并摧毀日偽軍據點多處,鞏固和發展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同年7月,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一年后改任軍區政治部主任。他不論擔任什么工作,都能嚴于律己,顧全大局,聯系群眾,謙以待人。1944年1月,被調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并參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王再興:
1937年后,任八路軍一二0師雁北支隊營政治教導員、支隊政治委員。
1940年起,任綏德保安第四團政治委員,綏中地委書記兼綏蒙軍區騎兵旅政治委員。
高克恭:
全面抗戰時期,120師358旅副連長、雁北支隊連指導員,挺進軍工作團教導員、九團總支書記,中央黨校校務部政治處主任。
朱子休:
1937年“七七”事變后,10月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7月,任陜甘寧邊區三邊分區司令員。1941年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1942年10月,在延安參加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會議。11月 任陜甘寧邊區騎兵旅政委。1943年再入中央黨校進行整風和審查干部。
吳習智: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駐太原辦事處經理科科長,中央軍委生產管理委員會辦事處主任,后勤第一辦事處處長,三邊物資局局長兼西北商店總經理。
陳克功: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保安四大隊政委,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軍分區政治部組織科科長,關中保安縱隊副政委,警備第三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等職。帶領部隊開展大生產運動和大練兵活動,發展抗日武裝,為鞏固和發展陜甘寧抗日根據地做出積極貢獻。
劉德才:
抗日戰爭時期,劉德才歷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六團連長、營長,桑干河武工隊隊長、政治委員,第五軍分區縣支隊支隊長。
賈乾瑞:
抗日戰爭時期,賈乾瑞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鋤奸部科員、師直前梯隊特派員、三四三旅直特派員,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六支隊特派員、組織股長,冀魯邊區教導六旅營政治教導員、營長,地區大隊長,獨立團副團長兼無(棣)、陽(信)、沾(化)縣長,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戰。
張駕伍: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七一八團營政治教導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指導員,第二分校大隊總支書記,第二分校供給處政治委員,抗大總校政治干部科副科長,科長,組織科副科長。
張德生:
“西安事變”后,參與重建中共陜西省委的工作,同年12月至1941年6月任中共陜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1937年3月至至1938年春兼任西安市委書記。
1941年3月任中共陜西省委書記。
1942年7月兼任關中分區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員。8月兼任中共關中分委書記。
1942年12月至1946年4月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警備區司令部政治委員。
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任中共關中地委書記。12月任關中分區友軍工作核心領導成員。
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
白堅:
1937年10月任中央回蒙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共三邊特委宣傳部部長,同年12月任三邊分區宣傳部長兼白區工作部部長。1938年11月調任中共晉西北岢嵐地委書記。1941年秋任中共晉西區第四地委書記。
1942年8月后任中共晉綏第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
1945年后任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
馬文瑞:
1937年,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陜北西部地區黨委書記、中共隴東地委書記兼隴東軍分區政治委員、陜甘寧晉綏聯防軍第三八五旅政治委員。1942年下半年、1944年上半年,帶職入中央黨校學習。
1944年秋,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副部長、部長,西北局常務委員,西北局黨校校長。
安子文:
全國抗戰爆發后,離開北平輾轉到達太原,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工作。11月到達晉東南,任中共太岳區工作委員會書記,參與創建太岳抗日根據地。
1938年1月至8月任中共冀豫晉省委委員兼統戰部部長。2月至7月任中共冀豫晉省委駐沁縣辦事處主任。7月任中共冀豫晉省太岳特委書記。同年8月至1940年1月任中共晉冀豫區委委員兼統戰部部長。
1939年4月任中共晉冀豫區太岳地委書記。
1940年1月至1943年1月任中共太岳區委書記。他參與領導了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和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
1942年10月起,他和薄一波、陳賡等一起直接領導和指揮了沁源圍困戰。
1943年春奉調離開太岳區赴延安。同年7月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黨校二部副主任,協助張鼎丞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晉冀魯豫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趙伯平:
抗日戰爭期間,伯平先后擔任中共陜西省委執委、常委,并兼任民運部長、宣傳部長、組織部長。
汪鋒:
193 7年到國民黨西北軍(第十七路軍)從事秘密工作、任中共特派員。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歷任中共陜西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軍事部部長,中共關中地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一旅副旅長,1942年起歷任關中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保安處處長,關中軍分區兼警備第一旅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王扶之: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測繪股長,新四軍第3師8旅22團通信參謀,2營6連副連長,師司令部通信股長;隨其所在的英勇善戰的部隊,轉戰于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七省。
秦武山:
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民運部部長。1941 年至1949 年任陜甘寧邊區鹽務局副局長,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民運部部長,八路軍三五八旅政治部副主任,警三旅五團政治委員。
馮維精: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機要員,軍委二局四科機要員,一科股長,一處一科副科長,四系副主任,一處四科科長。
白壽康:
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三邊軍分區保安司令員,隴東軍分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警備第四團副團長、團長。在延安、子長、安塞和甘肅慶陽、鎮原、曲子、合水等地領導抗日救亡工作,積極發展抗日武裝力量,帶領指戰員開展大生產運動和大練兵活動,實現了部隊生活自給,提高了部隊戰斗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鞏固陜甘寧抗日根據地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王聚德
1937年中共中央社會部工作,1940年4月,為了加強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情報工作,中共中央社會部派王聚德同志到綏遠敵占區,任中共中央社會部綏遠情報站站長,領導對日偽的情報工作,并與當時的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建立國際聯系,同時參加大青山抗日斗爭的領導工作。
1940年7月,王聚德同志任中共晉綏邊區社會部長和宣傳部長。他派出干部,在大青山各地以各種不同的身份潛伏下來,從事地下工作,搜集日偽情報,秘密地組織群眾性的抗日活動,有效地支援了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游擊戰爭。
1941年3月,中共晉綏邊區委員會改稱中共綏察邊區委員會,王聚德同志任社會部長兼綏西地委書記。他帶領綏察邊區黨委機關、綏西地委、專署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大青山萬家溝一帶活動。他們積極地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組織群眾開展武裝斗爭,為部隊征集給養,建立健全各級抗日民主政權等,為粉碎日偽對根據地的軍事掃蕩和經濟封鎖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1年10月27日,王聚德與高鳳英帶領部分機關工作人員和游擊隊員,在萬家溝小火燒游擊隊營地宿營。由于叛徒告密,當天夜里,日寇出動12輛汽車,滿載日偽軍直奔萬家溝,包圍了小火燒。第二天凌晨,敵人以猛烈的火力襲擊游擊隊住的窯洞,王聚德與高鳳英一起指揮戰斗,英勇抵抗。但終因彈盡無援,敵眾我寡,王聚德、高鳳英等12人壯烈犧牲。王聚德時年30歲。
張達志: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警備6團政治委員,第120師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中共綏察區委委員兼八路軍綏察軍區政委,塞北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綏蒙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中共綏蒙區委員會書記。
白成銘:
1937年4月任陜甘寧青年救國會部長。抗日戰爭時期,先后任陜甘寧邊區三邊分(專)區各界抗敵后援會主任、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1938年任中共伊克昭盟桃力民工作委員會書記。
1938年11月任中共綏遠省委委員、組織部部長。1939年隨中共綏遠省委進駐大青山。先后任中共綏遠省綏東工委書記,中共晉綏區委(后改稱綏察區委)委員、組織部長兼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二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2年任八路軍第120師晉西北軍區騎兵支隊第三團政治委員,堅持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斗爭。之后任中共綏察邊區區委代理書記,中共綏西地委書記;塞北區工委委員、組織部長。中共綏蒙區委委員、組織部長。1945年4月作為晉綏代表出席中共“七大”。
白凌云:
中共綏蒙工作委員會婦女救國會主任,中共綏遠省委婦女部部長。1940年3月任中共晉綏邊區婦女部主任,1941年11月任中共西北局婦女聯合會副主任兼陜甘寧邊區婦聯生產部主任。
趙通儒:
中共蒙古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共綏蒙工作委員會委員兼蒙民部部長中共綏遠省委委員兼伊克昭盟書記。陜甘寧邊區少數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
于占彪:
中共蒙古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共綏蒙工作委員會委員兼軍事部部長兼綏蒙游擊司令部副司令、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央社會部與共產國際綏蒙聯絡工作負責人,中共綏遠省委委員兼軍事部副部長、部長兼八路軍120師獨立二支隊司令員,中共晉綏邊區委員會委員兼武裝部部長兼晉綏邊區行政公署軍事部部長。中共綏察邊區委員兼武裝部長兼八路軍綏察軍區副司令員。
白如冰:
中共蒙古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綏蒙工作委員會書記兼綏蒙游擊司令部政治處主任,中央書記處、中央社會部與共產國際綏蒙聯絡工作負責人,中共綏遠省委書記兼八路軍120師獨立二支隊政委,中共晉綏邊區委員會書記,中共綏察邊區委員會書記。
文摘文章來源:百度百科、中共黨史資料匯編、八路軍軍史資料叢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