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公,父母永遠是孩子反抗的底氣!
為何《第二十條》是我心目中的元宵節“全家團建首選片”?因為這個電影不僅好看,也有很重要的普法意義,更重要的是電影真實的反應了老百姓現實生活。電影里主要出現了三組家庭,每個家庭的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都對我們各有啟發,我個人從中品出了這四點家人相處之道:
01教育孩子不一定要嚴肅,寓教于樂不香嘛!
影片剛開始就是韓明、李茂娟、韓雨辰這個三口之家打撲克牌的場景,很多爆笑臺詞都出自這個場景,像“你媽是皮蛋”、“爸爸是大王吧”等,但爆笑之后,各位家長觀眾也別忘了打這場牌的初衷:韓雨辰的爸爸想用這個方式促進和孩子的溝通,并引出了孩子在學校打架的事兒。
大家別小看全家一起打牌這件事,更別覺得打牌肯定就是不好的。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在她的家庭教育課中,就專門強調過,她們一家四口從孩子小學起就每周打一次牌。
在打牌的過程中,既促進了父母和兒女的溝通,輕松了解他們的近況和想法,又能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是非常好的親子互動方式。
《第二十條》算是把這個知識點吃透了,各位家長劃重點了,別以為教育孩子就一定要嚴肅,寓教于樂難道不香嘛!
02 家人最應該做的,是讓對方感受到被愛和被支持
還是韓雨辰一家,他在學校因為見義勇為打傷了教務處主任的兒子,主任也不依不饒地,甚至要起訴他。
但看過《第二十條》的都知道,韓雨辰是出于保護同學的目的出手的,如果完全否定了他的行為,那孩子必然很受傷且三觀盡毀,以后可能都不會再見義勇為了。但如果聽之任之,那孩子畢竟是打斷了同學的鼻子,這樣把握不住度的出手也是很危險的。
所以我們看到李茂娟和韓明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個曉之以情,一個動之以禮。媽媽李茂娟不僅給予了韓雨辰充分的關心,而且當著教務主任的面為兒子發聲,肯定他“是見義勇為”。爸爸韓明則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給孩子科普,讓他認識到幫人也要考慮到后果,懂得保護自己和他人。
誰懂啊,這種家人之間交流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換成家里任何一個人出現狀況,這種方式都適用,學做撐腰式家人!
03 孩子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
肯定有很多觀眾和我一樣,對《第二十條》里公交車司機張貴生和他的女兒丫丫印象深刻。
張貴生因為幫助車上被騷擾的女孩而見義勇為,不小心打傷了兩個小混混而被判刑三年,出獄后他堅持上訪,想討回公道。最開始我還感慨這個司機真的很堅強,然后后來醫院里那場戲我才知道,這些年來是丫丫堅決支持他,并為他寫了厚厚一沓上訪材料。
丫丫堅信正義的光一定會到來,看得大銀幕前的我無比感動和震撼。
這個情節也深深點醒了我,不只是我們能教育和引導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同樣可以給予我們精神能量。別小看孩子,把她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去尊重和聆聽吧~
04 你們有和對方一起解決問題的決心嗎?
郝秀萍一家也是《第二十條》的重要故事線。
最開始看到郝秀萍和女兒娟娟出鏡時,我心里感覺特別懸,一個聽障母親帶著同樣聽障的女兒,處于社會的最底層,還被惡勢力追蹤,這能顧得上給丈夫辯護如此兇險的案子嗎?王永強大概率沒希望了吧,我絕望地想。
然而,郝秀萍是如此堅強,她堅決不在“和解書”上簽字,堅持為丈夫是“正當防衛”而奔走,更決絕的是,她不惜以死明志,救這個家。也正是因為她的堅韌,丈夫終于等來了清白,這個家也終于看到了光明。
這對夫妻的關系讓我想到一句話:“如果出現了問題,那應該是我們一直對我解決問題,而不是在對方身上找問題。”這對夫妻處于社會最底層,卻依然能夠在危機時刻不離不棄、抱團取暖,并最終成功克服了困難,值得每一對夫妻反思學習。
說真的,咱們中年人挺別扭的,對外人客客氣氣、大大方方,到了自己家人身上就各種挑三揀四、說話帶火藥味兒,《第二十條》不僅是一部極好的普法片,更為我們做了一個完美示范,讓我們看到了如何與家人和諧相伴。
馬上周六又逢元宵節,如果你還沒看《第二十條》,或者還有某位家庭核心成員沒看,我建議你們務必、一定要一起走進電影院。這個周末,全家團建首選《第二十條》,安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