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淳厚寫大美
——簡論趙景學先生的書畫傳承
董子彪
春節前,電信系統一間三十多平方米的會議室內,墨香四溢,大小尺幅的對聯、福字排滿在地。二十多位電信職員聚攏在一位五十多歲的書畫家四周,拿到心儀的對聯者喜笑顏開,未拿到者則翹首期盼,房間里員工們進進出出,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氛。
“請您寫這幅,我準備結婚用!”一位員工羞澀地向書畫家吐露道?!昂冒。蔷妥8D銈?!”書畫家一臉和藹地交談著。這位被員工們似追星般圍攏著的是中國電信集團工會系統的一位部門負責人——趙景學先生。
景學先生每逢春節總會響應企業員工的訴求,以一位書畫愛好者的身份出現在大家面前。多年下來,人們總會以能求到他的書畫作品為傲。“只要大家喜歡,我就堅持寫!”長期以來,景學先生謙遜地踐行著“藝術為大眾服務”精神,為地震災區、希望小學、鄉村扶貧點等義捐作品,書畫作品也在隴原大地乃至國內諸多展覽館展示、留存。
一
出生于教育世家的景學先生,是趙邦清家族第十九世孫,幼承書畫家學。先祖趙元貞博士因保護書法瑰寶《淳化閣帖》(肅府本)、創辦志果中學(現蘭州二中)而馳名隴上。趙元貞先生收藏、臨習的清末民初部分字帖、碑拓傳承到景學先生手里,成為他臨摩的范本。
其實,景學先生在書畫藝術圈成名較早,1993年就擔任蘭州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1994年加入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可以說是甘肅較早一批的本土藝術家?!澳菚r候,總有機會和何裕、王創業、陳伯希等大家接觸,耳濡目染,讓我在藝術之路上茅塞頓開。”
的確,藝術一通百通。一個人待人處事的態度加之天賦使然,終究會有所成就。景學先生自小虛心求教書畫藝術老師,千方百計找來書畫書籍臨摹創作,在陜西求學階段也認真學習,未曾懈怠。進入郵電系統工作后,開始文學、新聞創作,作品在《工人日報》《人民郵電報》《甘肅日報》等媒體發表,成了全國郵電系統有名的“秀才”。后來他轉崗從事記者、編輯工作,砥礪奮進,大量新聞稿件、攝影作品、書畫作品多次獲獎,還加入了甘肅省作家協會、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成為了一位系統內的“通才”員工。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書畫的業余愛好也使他生活豐富多彩,堅持下來,讓藝術也反哺到工作中,使他思維嚴謹、腳踏實地工作。這也正是他一以貫之的初心,故書畫藝術與工作事業取得成績則是必然。
二
清人劉熙載《書概》記:“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簡言之,就是說什么樣的人寫什么樣的字。也就是說,要想專精于書畫藝術能出有影響力的作品,就不能只盯著某個領域,還應旁搜博采,學貫古今而通中西,以傳統文化上的博涉來成就藝術上的專精。景學先生人有逸氣、豪氣,書畫作品也有逸韻,作品可謂達到超眾脫俗的品第。景學先生一直堅持書法學習感悟,對魏碑用功尤深,精研《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張裕釗等經典碑帖。長期主攻行書、草書,遠追二王、張旭、懷素、米芾,近取王鐸、傅山、林散之、費新我等書家,兼容并蓄、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人風格。
從美學特征上來講,其書法作品不論小字還是榜書,既有傳統的靈秀、清逸、精雅之優美,充滿“書卷氣”,又具碑的厚實、凝重、拙趣之壯美,“金石味”十足。二者交相輝映,融合嬗遞,彰顯出了他獨特的書法藝術雅逸趣味。
如團扇書法作品《愛蓮說》結字緊湊,行書筆意獨特,整體筆畫靈動飄逸,個別兼有魏碑書法的方正厚重,威嚴肅穆,粗勁有力的基礎上,也注重用筆的細膩,通過筆畫的變化和修飾,使整幅作品更加美觀。“草木”“外直”“之”等字在整個篇幅里跳躍靈氣,通過多個字體的線條變化、巧妙運用和筆畫的方圓,使個別字體也更加美觀絢麗,情趣多樣。
在斗方書法《臨書譜》中,字體取孫過庭、標準草書“于體”、二王于一體,開合自然,墨色變化明顯,濃淡跳躍一氣呵成。書寫包括方筆、圓筆、方圓兼備等多種形式,表現了景學先生對多個書體的掌握變通,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多種的書寫風格皆能的藝術家。
大字《平安喜樂、福壽康寧》多個筆畫對比明顯,體現出他所習魏碑的線條粗細變化,既有纖細的線條,又有粗獷的線條,形成了獨特的視覺效果,表現出古樸自然的風格。“平”字特意豎劃拉長,這樣簡素而無裝飾的本色,也有種不求外露卻大美隱內、不拘形式卻重在內容的審美追求,整幅作品有著絢爛至極、復歸平淡的高雅之美。
三
書畫同源,書畫兼修,也是景學先生別與其他藝術家的重要特點。景學先生習畫雖無名師追隨,但取法齊白石、吳昌碩、徐悲鴻、吳作人等名家,人物、花鳥、山水的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出他以書法用筆來畫畫,線條硬朗美觀,設色干濕濃淡得法,無不是心血之作。
人物畫《遠去的大師》,數筆濃墨勾勒出魯迅的側臉,標志性的魯迅胡須引人注目,淡墨勾勒出的臂膀與手指夾著燃燒的香煙更是把魯迅的形象生動刻畫,栩栩如生,使人觸景生情。尤其側臉上的眼睛,炯炯有神,極簡的線條和魯迅那敢為勞苦大眾鼓與呼的斗士形象相得益彰。
《一馬當先》中,完全可以找到徐悲鴻畫馬的蹤跡:濃與淡幾筆下來,追求明暗與立體,焦點透視和高光處理,表現出馬的肌肉與動感,臀部和背部留有大面積的白,馬蹄和馬頭也都有高光留白處理,這樣通過明暗馬的雄健、奔放活然于紙上,體現出熱情與勃勃生機,使整幅作品產生出的韻律和節奏感,頗具雄健流利的力量。
在國畫《清香》中,菊花的黃、紅、灰對比明顯,整幅作品繁簡對比和色墨相滲有與眾不同的處理方式。繁復的筆致描繪出盛放的菊花,在勾勒菊花花瓣的過程中每個花瓣的描寫都細致到位。同樣,花朵下面的葉子堆疊,層次清楚,也生動傳神地變化著。枝干分別長在圓形花盆和博古盆內,用淡墨呈現出造型,可以看到,底部山石的勾勒淡墨線條極為簡潔,且皴擦的筆道不多,山石明暗向背及立體感卻更加傳神,給人以柔和、溫馨、活潑明快的親切感,展現出他豐富的藝術才華。
景學先生的國畫作品筆墨獨特,各有出處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個性。他的線條簡練、流暢,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在用墨方面,善于運用濃淡、干濕、疏密等手法,使畫面產生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在用色方面,善于運用色彩的對比、漸變,使畫面更加豐富多彩。
多幅作品充溢著雅逸、淡遠、靈動、樸素的氣息,筆清墨潤,面貌清逸淡遠,神采煥發,反映出他講求天真自然、追求一種隨性的審美風格。
不難看出,景學先生是在自然真實地書寫繪畫,作品表現出不激不厲、逸凈自然的藝術風格,是他真情實感的表達,亦是他綜合修養的彰顯,更是他追求雅致彌于宇內,胸懷大美的藝術體現。由此,加之他每日的勤勉不輟,必將使其藝術之路更加光彩燦爛。
趙景學藝術簡介
趙景學,籍貫甘肅省正寧縣永和鎮,70后,筆名子午嶺人,齋號大觀齋,為全國工會專家大講堂、愛心翼站、中國信息通信體協、中山賓館等題寫名稱,得到了書畫界同仁們的高度肯定。多幅書畫作品在《人民郵電報》《蘭州日報》《蘭州晚報》、今日頭條、網易、書畫網頻道、掌上慶陽等刊發。1993年擔任蘭州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1994年加入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先生廣泛涉獵文化藝術領域,18歲開始就在《北斗》《金城》等雜志發表詩作,擔任過《蘭州晚報》主持人、特約撰稿人,《甘肅郵電報》編輯、記者,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文學、新聞作品500多篇,是甘肅省作家協會、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
董子彪,筆名祥孜,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甘肅書畫研究院研究員、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