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8日,在第一屆全國人大常會第六次會議上,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在這個條例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給為新中國做出卓越貢獻的將士們,頒發軍銜,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主要負責軍銜評定工作的,是彭德懷、羅榮桓兩位老總,協助他們的,是徐立清、賴傳珠、宋任窮。
評銜工作,雖是在1952年的干部級別評定基礎上做的,但要做到面面俱到,依舊很難,這可愁壞了兩位老總,尤其是羅榮桓,因為他主要負責,上將以下,少將以上的評選。
在這個“賽道”,許多將領之間的差距其實是微乎其微的,而上中下三個將軍軍銜,差距又很大,這由不得他謹小慎微。
可即便慎之又慎,在軍銜結果出來后,還是有不少問題出現。
比如王必成、王近山、鐘偉等人,覺得自己的軍銜低,也有人覺得自己軍銜給的高了,比如徐海東、董其武,當然,也有人是真的授銜授低了,比如譚友林,為此,羅榮桓還親自上門給他道歉。
還有一些人,是破格提升的軍銜,比如皮定均,因為毛主席一句“皮有功,少晉中”成了中將,比如資鳳,授銜時已經60歲,而且時日無多,也破例授予少將軍銜,再比如韓先楚,也是毛主席欽點的上將。
今天要講的這位,也是位奇人,他的名字叫蘇靜,授銜時,按他的“履歷”,只能授大校軍銜,羅榮桓看后覺得很不妥,因為這個人的他不顯山不露水,沒赫赫名聲,也無彪炳史冊的戰功,但他對革命的貢獻,卻一點兒也不小。
于是,他拿著蘇靜的資料,去找毛主席商量該定個什么軍銜,誰料毛主席聽說,也覺得他的功績奇大,即便是少將軍銜,都不足以表彰其功績,直接定下授予中將軍銜!
從大校到中將,這個跨度之大,讓許多人羨慕不已,但卻無一人在了解他的事跡后,覺得蘇靜配不上中將這個軍銜!
這位蘇靜將軍,究竟做了什么,能對革命有大功勞,卻又“資歷不高”的呢?
蘇靜,福建省海澄縣人,出身當地貧苦農家,因生活所迫,他的父親背井離鄉,前往緬甸謀生。
家中雖窮困潦倒,但他的爺爺卻是一個有遠見的人,即便舉債,也堅持讓蘇靜讀書,在爺爺的支持下,他讀過私塾,讀過小學,讀過中學,還曾前往漳州第二師范學校深造,在早期的紅軍中,是個難得的文化人。
蘇靜接觸革命思想,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當時,他已是“反帝大同盟”的一員,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
1930年,蘇靜考入漳州第二師范,在這里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很可惜,九一八事變后,由于組織學潮,他遭到反動派逮捕,無奈,只能前往緬甸,投奔父親,在緬甸,喜愛文藝的他從老鄉那里學會了照片,這一愛好,為早期的紅軍,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
在緬甸的日子雖然過得不錯,但接受過革命教育的蘇靜,卻時刻關注著國內的局勢,1932年,風聲過后,他又返回了漳州,繼續宣傳抗日救亡。
這年4月,在毛澤東的帶領下,中央紅軍攻克漳州,見紅軍到來,蘇靜欣喜不已,立即組織了一支40人的隊伍做宣傳,紅軍離開時,蘇靜也跟著紅軍來到了瑞金。
在瑞金,蘇靜接觸的第一位領導是羅榮桓,根據蘇靜的意愿,他安排他去了一軍團擔任政治部宣傳委員。
當宣傳委員沒幾天,正在墻上寫標語的蘇靜,便被林彪無意間看到,看到蘇靜標語的內容,沉默寡言的林彪笑笑沒說話,但第二天,蘇靜就被調到紅一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當科員了,不久又被調到偵查科當參謀。
總之不管怎么調,蘇靜都是林彪的手下,這一當,就是大半輩子,除了林彪在蘇聯養傷期間。
調到偵查科后,蘇靜的主要工作,是繪制軍團的行軍路線、眷稿、刻蠟板、油印等等,這時候,蘇靜的工作,還是偏文藝一些的。
蘇靜真正承受重擔,是在紅軍長征途中,當時,紅一軍團,是長征路上的開路先鋒,而偵查科,又是紅一軍團的探路先鋒,職責所在,蘇靜開始奔走于紅軍的最前沿。
每當部隊在一地駐扎休息,蘇靜便會帶著幾個偵查員,朝軍團首長指定的下一站的方向去沿路偵查。
當時的紅軍,為了躲避敵人的圍追堵截,走的都是高山大川,有些地方,甚至連路都沒有,作為一個文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走在深山野林,還要防著防著猛獸毒蟲,甚至是土匪民團的襲擊,其艱辛可想而知。
可這個事情,紅一軍團的首長們,卻特別鐘意蘇靜來做,因為他這個人不僅文化高,而且做事情認真細致,還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畫的圖清晰、規范,沿路的地貌、橋梁應有盡有,極大的減少了不必要的麻煩。
除了圖畫的好,蘇靜還特別善于觀察思考,當時,敵機不斷在天上徘徊,時不時就會轟炸紅軍隊伍,給紅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如何減輕傷亡,也成了蘇靜思考的問題,在觀察幾天后,蘇靜發現了飛機投彈位置與打擊點之間的規律,并以此找到了應對辦法,給部隊減輕了不少傷亡。
在整個長征的過程中,蘇靜都是當開路先鋒,紅軍走了2萬5千里,但蘇靜走的路途,卻是兩三個2萬5千里,他的辛苦和勞累,也遠超其余人!
對于他在長征途中做的事情,林彪、聶榮臻給與了很高的評價,但蘇靜做的工作,屬于無名英雄這種,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1936年1月,蘇靜正式成為共產黨員,嗯……入黨晚,可能也是他“資歷淺”的原因之一吧!
抗日戰爭爆發后,蘇靜跟著林彪來到了山西抗日,此時的他,已升任129師偵查科科長,還是屬于那種職位不高,但工作極其繁重的職位。
1938年3月2日,林彪在臨汾隰縣千家莊遭到槍擊,此事震驚一時,因為是在閻錫山防區出的意外,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
時任115師政治部主任的羅榮桓,把調查槍擊案的任務,交給了蘇靜來處理,面對閻錫山的官兵,蘇靜是不卑不亢,做了細致認真的調查。
最終發現,這只是個誤會,因為當天林彪騎著高頭大馬,還披著一件從日軍那里繳獲的日本呢子大衣,閻錫山手下的哨兵,是把他誤認為了日軍軍官,這才朝著他開槍的!
此事處理好沒多久,羅榮桓又交給蘇靜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保護衛立煌!
原來,第二戰區總司令部的電報密碼,被日軍偵破了,國民黨軍一無察覺,但八路軍的偵聽到了。
當時,衛立煌和他的司令部正在大寧,而日軍已經悄悄圍了上去,情勢緊急,接到命令后,蘇靜帶著一個營,立馬去找衛立煌,告知了他的情況。
可蘇靜見到衛立煌時,已經晚了,他還沒來得及轉移,日軍已經發起了進攻,危急關頭,蘇靜帶著戰士們,開始掩護沒有多少兵的衛立煌和司令部的人轉移。
等沖出包圍圈,蘇靜又讓一個連隊占據有利地形后,自己帶著衛立煌先行撤離,成功化解了衛立煌的危機。
在后來,衛立煌對八路軍那么友好,甚至在解放戰爭中被稱作“內應”,跟蘇靜這次舍命相救,不無關系。
在抗日戰場上,蘇靜很注意團結友軍,但該有的防范,也是一點兒都不少。
一一五師進入晉西后,二戰區以國共合作的名義,派來了一位聯絡參謀,羅榮桓知道此人來者不善,就把他交給了蘇靜“看管”。
很快,蘇靜便發現,這個聯絡參謀是帶著任務來的,于是,他有意無意的給這個聯絡參謀透漏一些八路軍的“情報”,到了晚上,蘇靜“鼾聲響起”時,這聯絡參謀,帶著助手,在隔壁房間一個念報,一個發報,蘇靜凝神靜聽,很快就結合發報內容和敲擊聲,把國民黨軍的密碼給搞到手了。
當然,這些只是蘇靜在抗日戰場上,能說得上來的事跡了,因為他做的大部分工作,依舊是繁瑣、不起眼,但又對部隊極其重要的事情。
1945年11月,蘇靜跟著羅榮桓直奔東北,開始投入“東北爭奪戰”,他的職務是司令部情報處處長,職位依舊不算高,但每天處理的事情,依舊是極其繁瑣,又其極重要,此時的林彪已經回歸,他又成了林彪的手下。
當時因為沒有電臺聯系,出關的部隊幾十萬,但都是從各自的根據地出發,聯絡成了個大問題,這個問題怎么解決,自然得蘇靜這個情報處長想辦法。
在他的努力下,一張卓有成效的情報網慢慢編制起來,一條條信息,也開始朝著“前總指揮部匯集”。
1946年2月,國民黨89師進犯法庫縣秀水河子一線,被蘇靜的情報處偵知,報告給了林彪,林彪立即下令,讓秀水河子附近的幾個民主聯軍迅速合圍,激戰幾天,全殲來犯之敵。
這場大勝,讓林彪開心不已,夸贊:“一個蘇靜,等于十萬精兵!”。
1948年9月,遼沈戰役拉開序幕,在首戰攻打義縣時,僅用4個小時,就打下了該縣,可謂開門紅!
因為在攻城時,部隊采用了挖交通壕隱蔽接近城池的方式,蘇靜覺得很好,就報告給了林彪,但林彪卻沒有任何回應。
林彪這個人,沉默寡言,他不回應,就是不采納,這在東北軍高層,幾乎是共識,也就沒人敢說第二遍了。
可蘇靜偏不信這個邪,他覺得挖交通壕的戰法,真的很好,在攻打錦州時,再次跟林彪提起,令人意外的是,林彪沒有發火,反而采納了他的意見。
這也是蘇靜自己認為,自己在革命生涯中,有了拿得出手的“功績”,因為這一戰法,對攻打錦州起到了極大作用,這種作用,不僅體現在攻城上,還體現在守軍的心理上。
在錦州被俘的國民黨東北“剿匪”范漢杰承認,當解放軍把戰壕挖到他眼皮子底下時,他固守的信心立即崩潰。
遼沈戰役結束后,蘇靜跟著林彪入關,直插平津,給了傅作義極大的壓迫感。
1948年12月6日,傅作義派人出來,跟解放軍接觸了,林彪羅榮桓收到消息,一致決定,把跟傅作義的人談判的事情,交給蘇靜來做。
于是,蘇靜開始負責跟傅作義代表的談判工作,而且三次談判,蘇靜全部參加,并且在1949年1月16日,作為解放軍方面的代表,跟著傅作義一方的代表鄧寶珊進了北京城。
進城前,林彪交給鄧寶珊一封信,讓他交給傅作義,這封信,是毛主席寫給傅作義的,因為沒封口,鄧寶珊就提前看了,看完內容后,是大驚失色,因為措辭太嚴厲了!
感覺這封信不適合讓傅作義看到,鄧寶珊就找蘇靜商量,蘇靜看后,也覺得可能會適得其反,就向“總前委”做了報告,得到的答復是可暫時不遞交。
因為蘇靜的報告,這封信被“暫時扣押”,在跟傅作義的談判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結果,北平和平解放。
誰料,1月25日,蘇靜突然被叫回了“總前衛”,羅榮桓親自問他,信交給了傅作義了沒有,蘇靜回答說不清楚。
羅榮桓便囑咐蘇靜回去,一定要問清楚鄧寶珊,如果沒交,立馬交給傅作義。
回到北平,蘇靜跟鄧寶珊說了此事,這讓鄧寶珊頭大如斗,不明白為何北平都和平解放了,還要節外生枝。
這一次,蘇靜、鄧寶珊、傅冬菊(傅作義女兒,地下黨員)商量后,還是沒有把信拿給傅作義看。
這封信兩次沒拿出來,保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順利進行,可令蘇靜沒想到的是,1949年2月1日,這封信竟然登上了《人民日報》。
看到信的傅作義,情緒出現了極大波動,若是在1月17日,面見傅作義拿出來,可能……北平就無法和平解放了。
新中國成立后,蘇靜升職了,開始擔任中南軍區副參謀長兼人民武裝部部長,1952年,又擔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務部部長一職,比起人家們動輒軍區司令,副司令,蘇靜的職位,確實算不得非常顯赫。
入黨晚,又是“坐機關”的,可能,這就是他最初被評為大校的原因,還在負責評軍銜的羅榮桓,是他的老上司,而且從1932年,蘇靜參加紅軍,就一直是他的上司,他為革命作出的所有貢獻,他都看在眼里,這才有了大校連跳兩級,升為中將的事情。
授銜之后,蘇靜將軍一如革命年代,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1966年,蘇靜臨危受命,在那個特殊時期,擔任鐵道部軍官會主任,為保護鐵路和許多老同志,做出了重大貢獻,1970年,他又調到了國務院任職。
1971年,“九一三事件”發生,作為他幾十年的老部下,蘇靜也受到了波及。
對此,周總理曾親自找他問話,蘇靜對周總理說,在解放后,雖然他家和林彪家僅隔著2條街,但他僅去過林彪家2次。
一次是奉命編寫《毛澤東選集》,羅榮桓讓他去林彪家征求意見,另一次就是九屆二中全會閉幕后不久,這次,他還征求了周總理的意見。
幾十年的老戰友,關系那么親密,就去過林彪家2次?對此,蘇靜做出了解釋,在解放前期,他不去林彪家,是因為林彪的身體狀況,怕風、怕光、怕水,不便打擾,是出于對老領導的關心,至于后期不去林彪家,這個原因就更簡單了。
一個立身正的人,是不怕查的,經過調查,他們也發現,蘇靜將軍沒有任何問題!
1978年,68歲的蘇靜,從崗位上退了下來,1997年,蘇靜因癌癥歷史,享年87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