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非常值得說道的一件好事兒。”3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會議小組討論會后,全國政協委員、導演趙寶剛接受了《廣電時評》的獨家專訪,分享了他對“重溫經典”頻道的切身感受。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趙寶剛
2月1日,“重溫經典”頻道全國開播后,許多經典之作和新老觀眾見面,其中,《四世同堂》是帶著趙寶剛走上藝術之路的作品,他在劇中飾演祁老人二孫子祁瑞豐。這部劇和《紅樓夢》《渴望》《射雕英雄傳》等在春節期間都通過重溫經典頻道都成為觀眾的“心頭好”。
“我理解的經典,就是百看不厭,無論重復觀看多少次,每一次都會從中獲取更新的東西。”在趙寶剛看來,那個時代的人拍出的作品,也會讓這個時代的觀眾產生思想連接和情感共鳴。
從業40年,趙寶剛創作出許多熒屏經典,《編輯部的故事》《永不瞑目》《像霧像雨又像風》《奮斗》等劇承載著一代又一代觀眾的集體記憶。在他眼中,何為經典?
趙寶剛說,一部影視作品要同時滿足技術層面和藝術層面的雙重要求,才有可能成為精品。“技術層面是說,要有充分的時間、充分的資金、充分的條件等去保證作品的質量;而藝術層面則考驗的是創作者,是否能用藝術個性詮釋故事。”
作為長期深耕創作一線的導演,趙寶剛創作之余,也不斷吸納新事物以豐富創作。談到電視劇和網絡劇在制作層面的差異性,趙寶剛表示,網絡劇的制作水準正在不斷提升,有些個例甚至已經高于電視劇,“因此我們現在拍戲已經是按照臺網聯播的方式進行創作,電視劇在網絡端的播放量不容小覷。” 他說,所謂的“網感”是一種親和力,自己每天會花費大概4個小時的時間瀏覽各類網絡信息,以創作出能夠和更多觀眾產生共鳴的好作品。
談到近來熱度很高的網絡微短劇,他直言,從目前來看,微短劇在內容呈現方面還略顯稚嫩,表達形式也較為單薄,可以再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如果能以微短劇為載體宣傳和推廣傳統文化,吸引更多人關注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或許會產生不一樣的傳播效果。”
當前,新技術不斷賦能影視之作,同時也帶來影視工作者的一些“恐慌”。談到這個話題,趙寶剛坦言“要有危機意識”。
他談到了當下創作者要面對的挑戰,“如果說輸入一句話就可以生成一個畫面,那還要導演干嘛?”趙寶剛認為“未雨綢繆很重要”,技術時代的到來非常迅速,如果不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很可能會受到嚴重的沖擊。
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趙寶剛說,要始終對好內容飽有足夠熱情與激情,“有了這股激情,我們創作者才能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添磚加瓦。我預測,未來十年將會產生大量的優秀影視作品,很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