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4年第1期)
> 春灣妙筆繪奇峰
作者簡介
胡紅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詩歌委主任,中國林業生態作家協會學術指導,《新華文學》主編,《中國詩界》副主編,《自然資源科普與文化》《大地文學》等雜志編委。歷任中山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兼職(客座、特聘)教授,中國地質圖書館客座研究館員,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第十一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評委,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文藝報》《詩刊》《中國作家》《小說選刊》《北京文學》《花城》等,出版《山道》《地球語匯》等各類書籍76部,主編各類文化叢書百余冊。獲中國新詩百年百名最具影響力詩人獎、中國長詩獎最佳成就獎、寶石文學獎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爾等文字在海內外出版發行。
多年前,筆者曾在《文藝報》發表過一篇散文《陽春三洞》,顧名思義,當然是寫陽春,是談陽春山水的。其實,與其說是說山水,不如說是談喀斯特地貌的石頭來的直接。陽春地處粵西,一條漠陽江貫穿南北,猶如一個熱戀中的情人,愛,讓這一江春水深深地融入陽春這方天地,不能自拔。
舊年夏末,我似乎又體悟了一次漠陽江,講課間的余暇,也溯江而上,再讀陽春的山、水,以及陽春山水里厚重的人文。
讀陽春,是不能不讀春灣的。自古春灣就是水旱交通的要道和商貿重鎮,也更因她絕美的山水,引來萬千“鳳凰”于此棲息駐留。那個寫過《愛蓮說》的濂溪先生周敦頤還不是也擋不住誘惑要來春灣一游。史料記載,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周敦頤到廣東任職,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四處巡察,足跡幾乎遍及廣東的山山水水。就在這一時期,就在他巡察的古驛道上,酷愛自然與人文的元公,哪會錯過春灣的名勝。如今的陽春通真巖之半山絕壁的摩崖石刻群中,還留著元公到此一游的墨跡。
說到通真巖,是應該說說陽春的摩崖石刻了。陽春摩崖石刻有多處,但最出名的就是通真巖和崆峒巖。通真巖原名銅石巖,位于陽春市春灣鎮東南面一座山的高崖半山處,隋大業年間(604—618年)在此建有“德慧寺”,當時的銅石禪林可是享譽全國的佛家圣地。通真巖摩崖石刻就在其巖洞內外的高崖石壁上,因宋真宗賜名“通真巖”而得名。通真巖摩崖石刻琳瑯滿目,現保留宋至民國時期石刻20題,其中宋代4題,明代5題,清代6題。石刻字體隸、楷、行、草均有。宋真宗賜名的“通真巖”三字,就鑲嵌在寺門之上,為三通大理石所刻,每塊一大字,字徑0.35米。相傳在唐景龍年間(707—710年),廣西貴縣劉三姐也羨通真巖之靈氣,到此定居傳歌,后得道升仙。在通真巖,還發現隋代摩崖巖畫一幅,經考證是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像。此畫描繪的是達摩“只履西歸”的故事。達摩祖師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東顧,人物與石壁背景融為一體。畫像具現梵相,狀若羅漢,額頭高廣,雙目炯然,大耳環,身披僧服。錫杖倚肩,錫杖上端長長的飄帶系著一只鞋,禪意盎然。只履刻意細描,頭部及衣著淡彩。線條簡括飄逸,氣勢非凡。據說菩提達摩是印度釋迦牟尼所傳二十八祖的最后一祖,也是中國的禪宗初祖。達摩歷三年渡海,于梁普通八年(527年)在廣州登岸。初到中國的達摩祖師最初居于廣州的華林寺,后駐錫光孝寺,在嶺南曾居留過一段時間。后經廣州刺史表奏被梁武帝迎見,達摩因與梁武帝面談不契,于是渡江北上,在嵩山少林寺傳禪9年,在豫晉陜三省交界處的河南省三門峽市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圓寂后葬于定林寺。相傳,出使西域的北魏大臣宋云,在回國途經蔥嶺時,遇見過達摩祖師,旅行中的達摩禪杖上挑著一只鞋,宋云問他何去,達摩說“回西天去”。宋云回到中原后,得知達摩早已去世下葬,特向皇帝匯報了此事,皇帝命人挖開達摩墓葬,棺木中果然空空如也,只剩一只鞋。眾人方知達摩祖師已脫化成佛,皇帝遂下詔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并將這只鞋送到少林寺供養,這便是“只履西歸”的故事。傳世的達摩畫像多為宋代以降的作品。現存最早一幅宋代的“達摩祖師像”藏于日本京都高山寺,嵩山少林寺的一方高86.5厘米、寬69.5厘米以陰刻線所畫的達摩祖師像石碑,乃金代作品,至于古代摩崖巖畫達摩像實屬罕見,這也是通真巖早在1989年6月就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原因之一。
> 通真巖的記憶
春灣乃喀斯特地貌,此地貌必然是洞穴“叢生”之幽地,而這眾多的洞穴,也必然將自然與人文牢牢地裝訂在自己的史書珍冊,作為一通通傳世的豐碑永存。考古還發現,春灣在舊石器晚期已有人類居住,在眾多巖群洞穴里發現了豐富的古文化層,已出土有各類動物化石,發掘出西漢印紋陶器和繩紋板瓦等文物。就說濂溪先生考察過的通真巖吧,那里就出土過劍齒象牙齒及骨骼化石,這些舊石器時期洞穴的遺存物,讓春灣,讓通真巖在史海的崖壁心墻,鐫刻上了自己閃亮的名字。當然,春灣不僅僅有這喀斯特地貌的奇山秀水和洞穴人文,春灣的歷史文化也相當厚重。在這里,除了佛教文化和歌仙劉三姐文化,還有獨特的地域性民俗文化。自然人文景觀,更是數不勝數,唐宋兩代古州城、青云寺、瑞馨書室、通天蠟燭、龍宮巖、蓮花垌石林等景觀古跡,讓人眼花繚亂,流連忘返。
> 春灣秀景
說到陽春的春灣和銅石寺的通真巖與銅石禪林,我們絕不能忘了陽春的另外一寶,一個在世界礦物晶體“叢林”里占據著一方奇秀的陽春孔雀石。陽春孔雀石以瑰麗艷綠,花紋酷似綠孔雀的羽毛而得名,它講究型美、色艷、光幽。孔雀石能震撼觀者的神魂,讓其心神與其共舞,讓觀者于美的享受之中,品味詩韻的激情蕩漾。孔雀石形狀很多,有似蒼松翠柏、奇峰異洞,有似飛禽走獸、奇花佳果、珠寶翠玉。孔雀石的成形成色是大自然的天然造化,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它奇妙至極,美倫美奐。不知道銅石寺和銅石禪林是否與金屬銅有關,但孔雀石是肯定與銅有關的。它們血肉相連,密不可分。孔雀石是原生含銅礦物氧化后形成的次生礦物,按礦物學的說法,它屬于單斜晶系,晶體呈針狀、葡萄狀、鐘乳狀、柱狀、塊狀、絨毛狀,玻璃光澤。它除了擁有色、形、質、紋等美麗奇絕的外觀外,還能折射出奇妙的幻光,這也許就是孔雀石通靈之說的源頭了。孔雀石的顏色有翠綠、草綠、墨綠、粉綠、天藍、粉白,等等。巖溶洼地,是孔雀石孕育生產的母體溫床,讓它產于其中,盡享這方天地造化給予的恩賜。陽春有孔雀石孕育的獨特地質條件,這就造就了陽春孔雀石質佳色艷、光彩奪目、千姿百態的絕佳品質,以及鶴立雞群般的獨步世界礦物晶體之林的膽魄與自信。
> 孔雀石詞話
說陽春孔雀石,必須要說陽春的石菉銅礦,因為它們互為因果。礦,因石而名聞世界;石,因礦而生,從而征服人心。石菉銅礦位于陽春市春城之西17千米,地屬馬水鎮,距陽江市64千米,距茂名市130千米。起自云浮新興,從北向西南延伸跨過羅定、陽春至電白的大云霧山脈擁抱著粵西的奇山秀嶺,擁抱著礦區及山村的“萬家燈火”,擁抱著這山原“閨房”內躲藏著的萬千精靈。礦山就在永寧山南麓下的一個小盆地,海拔40米,有一條灌溉人工渠從三甲流經石菉地區,這里年均氣溫15℃,年降雨量超過3000毫米。地廣人稀,人均耕地面積超四畝,礦區周邊有石菉、東風、石根、中崗、錫山等多個小村居,清秀的山林,醉美的田園,旖旎的風光,讓這山中的礦在曠野的清香里,凸顯著工業文明鮮艷的印記。
石菉礦藏的發現起因于一個偶然的機緣。1962年,當地村民報礦,在石菉山上有堆冶煉的金屬爐渣,于是,廣東省704地質大隊開始駐村普查探礦,經過三年的勘探,未發現該地區有銅鐵金屬礦,就在隊伍準備撤隊之時的1965年春天,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勘探專業的師生到礦區實習,采用電阻布探,發現兩極間電阻極小,有疑地下埋藏著高導電率的金屬。經研究和分析,決定由704地質隊加密加深布孔鉆探,從多處取得的巖芯樣本中,他們發現巖心中含有孔雀石和含銅泥土,平均品位高達4%以上。銅礦埋藏在地表稻田下30~90米,地下水豐富,而基巖的石灰巖層有溶洞,屬喀斯特地質結構。含銅礦層是棕紅色泥土,土質松濕,含有孔雀石。石灰巖溶洞和地下水未連接地下河。礦藏是次生沖積礦床。奇怪的是在石菉周邊地區的山原上未發現共生銅礦。盡管石菉礦床的成因是迷,但絲毫不影響礦山開采的決定。石菉的礦床分東西兩部分,東礦床為富礦,品位達4%以上,西礦床品位稍低,在1%左右,總儲量達30萬噸。這一發現,一下子引起了注意,要知道我國是一個貧銅國,國家對銅礦床品位的評定是只要含銅大于0.5%就有開采價值,含銅1%為富銅礦,品位高達4%以上的石菉礦是極富的銅礦啊!于是,石菉銅礦的開采列入1966年國家96項重點建設項目。各項政策措施向此傾斜,建設資金和人力資源開綠燈,機電設備列入中央成套設備供應,基建三大材料鋼材、水泥、木材優先供應。在中央部署下,擂響了大會戰戰鼓,全國范圍調兵遣將,調配各路人員參戰。從部隊調師級干部轉業,從地方調陽春縣委書記到礦區,從蓮花山鎢礦、南鵬鎢礦調礦長入礦加盟,從廣東省有色冶金系統的省有色局、設計院、研究院、地質勘探公司調入大批專業管理干部和技術人員到礦山充實各個崗位,甚至,冶金部還從分布在全國不同省份的四個中央企業里將部分骨干連人帶設備調入石菉,加強“征戰”的方隊和“鼓聲”。由此,石菉銅礦成為我國礦業的一匹黑馬,開始馳騁疆場,并一次次立下赫赫戰功。
> 山水詩語
如果說石菉銅礦記述的是我國當代工業發展中的一個縮影,那么,陽春石菉煉銅遺址,則是南粵煉銅史的一個圖騰式的銘柱記錄。1982年5月,陽春縣文物普查隊在陽春馬水的石菉、貓鼻、三塔、木龜、石人頂諸山一帶,發現遍地爐渣,俯拾皆是。在爐渣堆積中,收集到數件泥質的煉銅溶液流嘴爐具。同時,還在遺址石口山西部的山腰,發現兩條古人采銅的礦坑龍洞,其中一條深38米、高1.5米、寬1.4米,另一條深28米。遺址面積縱橫近1.5平方千米。不僅如此,1979年4月,該遺址所在的石菉山腳下的蟹地村旁邊,就出土過一只被鑒定為東漢北流型的大型銅鼓。該銅鼓面寬1.18米,身高0.7米,重100千克,通體布滿云雷紋。另外還出土了一只敞口、斜肩、鼓腹、平底和肩部有篦劃紋的漢陶罐。在石菉煉銅遺址周圍的山崗上,文物隊采集到許多水波紋、篦劃紋和葉脈紋篦等陶片。專家們根據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發現的同類陶器時代劃分標準,將其年代定為漢代,甚至更早。因為石菉煉銅遺址還發現有方格紋陶片,這可能是新石器晚期春秋戰國時代的陶群。同時在與該遺址相距10余千米的崗美圩南邊山崗的煉銅遺物點上,還發現了銅錠、銅鉞等遺物,這些物件經廣東省博物館鑒定確定為春秋時代的遺物。
> 仙蹤
伴隨著石菉銅礦的開采和大發展,伴生的陽春孔雀石也一步步走出了深山,走出了神山,走出了它們曾經久居著的幽居仙洞。又因為石菉銅礦地區有大量石灰巖溶洞和地下水,礦藏又是次生沖積礦床,且未連接地下河,絕佳的造物環境,讓陽春孔雀石凌空出世,驚艷世界。于是,造化的仙子們,也開始走出深閨,點亮了一盞盞大美的圣燈。再于是,陽春孔雀石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走出粵西,走出廣東,走出國門,開始遠銷海外,開始成為歐美地區“玩家”案頭及心中的圣物,中國各地的賞石藏石界人士也不惜重金購進陽春孔雀石,讓陽春的石,成為自然間詩的象征。
我曾經在陽春見過幾方孔雀石的精靈,其中一方在各大石展屢屢獲得大獎的名為“錢源”的孔雀石,甚是令我過目不忘。在一個綠瀑般的臺地山巔將一座向天的“糧囤”高高豎起在天地之間,夢幻般的詩云,徐徐而來,天籟般的竹笛,猶如牧歌的清唱,融入骨髓,陶醉身心。陽春的孔雀石,不僅僅只有這“錢源”奇石的奇妙,眾多的石,都會演繹精妙的“方寸”藝術,那山水微雕,那壽星贈壽,那白馬過隙,那濃縮于眼眸中的“萬米長卷”,江山奇景,人間絲竹,陽春的石,都會讓這自然的美,如清雅的樂駐進心里,醉透身心。
作者: 胡紅拴
編輯: 陳 慧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